君子坦荡荡 历代“伯乐”豁达举贤
韩愈在《马说》中叹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因为伯乐不仅本身要具备才能、要有识别人才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有容人的肚量、不怕他人超越自己的心胸、善于识别他人的长处、更不起妒嫉之心。正是孔子所说君子坦荡荡中的君子,这样的君子在中国历代都有出现。
伯乐善相马也相人
传说中,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叫伯乐。在人间,人们把精于监别马匹优劣的人,也称为伯乐。第一个被称作伯乐的人本名孙阳,他是春秋时代的人。由于他对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们便忘记了他本来的名字,乾脆称他为伯乐。
伯乐精于相马之术,见晋国大乱,渡河入洛,隐居于北邙山太极岭中。当时,鬼谷子隐于云楚,墨翟隐于黛眉,三人交厚,常相往来。
一日,伯乐见一匹马拉盐车而上山,其马瘦弱,蹄伸膝折,灰汗交流。伯乐大惊,知道此为名曰骐骥的千里马,立即将其解下,脱衣为马披上,此马仰首而鸣,声达于天,如金石之声。伯乐买下此马,精心饲养,一年后,此马体形如龙,毛色闪亮,两目如炬。齐、秦诸国遣使持金来购,伯乐谢绝,将它赠给墨翟。墨翟乘此马翻山越岭,如行平地,世人方知伯乐为良马之知音。
在伯乐垂暮之年,秦穆公问伯乐谁可以替代他,伯乐说:我的儿子才能不高,只能鉴别好马,而不能相千里马。不过,同我一起挑菜、担柴的人当中,有一位叫九方皋的,他的相马技术不在我之下,请大王召见他吧。秦穆公便召见了九方皋,叫他到各地去寻找千里马。
三个月后,他回京城报告说找到了一匹千里马,并告知是一匹黄色的母马。但当秦穆公派人取回却发现是一匹黑色的公马。秦穆公很不高兴,对伯乐说:你推荐的人连马的毛色与公母都不能分辨,又怎能识别千里马呢?
伯乐长叹一声,说道:想不到他竟然有如此高超的相马技术,实在罕见。九方皋看到的,是天机,他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九方皋所相之马远远超过了千里马。
那匹马果然名不虚传,是天下稀有的千里马。同九方皋相马一样,伯乐不注重九方皋的表面,而了解其内在,并大赞其胜过自己。
文坛伯乐欧阳修
欧阳修在北宋时期可以说是文甲天下,作为一代文学宗师,欧阳修心胸极为豁达,对人才不妒嫉,对有真才实学的后生极尽赞美、竭力推荐,使一大批当时还默默无闻的青年才俊脱颖而出,后人称他为文坛伯乐。
唐宋八大家,宋代五人均出自他的门下,而且都是以布衣之身被他相中、提携而名扬天下。《宋史 欧阳修传》说他奖引后进,如恐不及,赏识之下,率为闻人,称他为文坛伯乐,应该不是过誉之词。
据叶梦得《避暑录话》记载,宋仁宗嘉佑元年(1056年),48岁的苏洵拜访了益州知州张方平,希望得到这位文坛宿将的举荐。但张方平认为自己人微言轻,便写了一封推荐信,让苏氏父子去京城拜访翰林学士欧阳修。
当时,欧阳修与张方平因政见不同而不相往来,但当欧阳修读了苏洵的文章后,并不因为他是政敌推荐的而怠慢,反而击节道:后来文章当在此!立即向宋仁宗上书《荐布衣苏洵状》极力赞扬苏洵,并在皇帝和士大夫间大力推誉,苏洵从此名动京师。
欧阳修发现苏轼也成为文坛上的一段佳话。嘉佑二年,欧阳修以翰林学士身份主持进士考试,策论一场,欧阳修出题《刑赏忠厚之至论》,点检试卷时一篇文章让欧阳修眼睛一亮,觉得无论文采还是观点,都可以毫无争议地列为第一。但欧阳修的入室弟子曾巩也参加了这场会试,欧阳修以为这篇文章是曾巩所写,为了避嫌便将其列为第二。
复试时,欧阳修又见到一篇《春秋对义》,赞叹之余,便毫不犹豫地将其列为第一名。发榜时,欧阳修才知道,初试、复试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两篇文章,均出自苏轼之手。后来,他在给梅尧臣的信中盛赞苏轼的文才说: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
当年共录取进士388人,不但包括苏轼、苏辙、曾巩等文坛巨匠,还包括张载、程颢、吕大钧等旷世大儒,真可谓群星灿烂。之所以一次考试就能录取这么多位名动当时、影响后世的人才,与欧阳的学识、眼光和胸怀是密不可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