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最好的四十年
中国历史的24个王朝,大一统的有11个,存活过百年的只有6个。这其中有四个朝代,先不提北宋,西汉、唐、清在统治稳定之后,都有至少一个在位超40年的皇帝:汉武帝,唐玄宗,康熙和乾隆,其共同特点是:存在感非常强,一提到某王朝,大家会自然而然想到他们;在其治下,王朝走到强悍之巅,称之为名震寰宇也不为过。
北宋同样拥有一位在位超40年的皇帝。您第一时间会想起谁?是一根棍棒打下四百军州的宋太祖赵匡胤,是烛影斧声、弑兄夺位的宋太宗赵光义,还是那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的徽钦二宗?
都不是。这个人叫赵祯,庙号宋仁宗。让人意外的是,宋仁宗迥异于其他朝代那几位皇帝:他既没有历史上的存在感,也没有世人口中的丰功伟绩,似乎庸庸碌碌度过一生,甚至,他治下的任一臣子都比他有名!无论是教科书还是民间闲谈,说到他,都只是轻描淡写的几句话:比较注重休养生息,一个老好人,很有人情味,好像,还有点儿傻......
这不是宋仁宗的悲哀,尽管,他是中国第一个仁宗。事实上,皇帝堆儿里,庙号仁宗的都跟伟大扯不上关系。国人崇拜雄主,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这些开疆裂土的强人,是国人心目中最好的皇帝。提起这些人,很多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仿佛那是自己的带头大哥,为自己谋得了千般富贵、万世太平。于是,我们记得几乎所有的太祖太宗,连李世民诛杀手足也被赞为千秋大义。
但是,谁也无法否定,唐宋八大家有六位出现在仁宗一朝;世界第一张纸币诞生在仁宗一朝;四大发明有三项或出现或开始应用于仁宗一朝......人文、金融、科技,这三项现代人最重视的软实力,竟然如此钟情宋仁宗,那些光耀千秋的巨擘,全然汇集于他在位的四十年,使那个看起来缺乏大事件的朝代,竟是那么的令人向往!
真正的繁荣,是老百姓兜里有钱;真正的强大,是知识分子有话就说。穿越两千年风烟,想找出一个比仁宗朝更好的时代,恐怕相当不易。
被历史选择性埋没的宋仁宗,因何成就了两千年的最高峰?
宽 容
赵祯(1010-1063),宋仁宗,北宋第四位皇帝
嘉佑六年(1057年),苏辙参加制举科殿试,在试卷里愤然写道:我听人说,宫中美女数以千计,只以饮酒作乐为生;皇上既不关心百姓疾苦,也不跟大臣商量治国安邦大计。
这基本上是道听途说的虚妄之言。如此恶毒攻击一个九五至尊,简直大逆不道。考官们自然共同撇嘴。这时,仁宗却发话了:
朕设立科举,本来就是要欢迎敢言之士。苏辙只是一个小官,敢于如此直言,应该特予功名。
最终,苏辙与兄长苏轼同登制举科。宋仁宗甚至还为兄弟俩的策论断言:又为子孙得太平宰相两人!欣喜自得之情溢于言表。
某次,包拯联合其他谏官,合力弹劾三司使张尧佐,指责他平庸无能,言辞十分激烈,并要求罢免他。张尧佐是张贵妃的伯父,依着张贵妃的恩宠任此要职,包拯这么一闹,仁宗感到很难办。
见拗不过包拯等人,仁宗想退一步再说,答应免除张尧佐的现任职务,放外去当节度使。谁料众谏官的态度更加激烈,包拯更是词壮声高,连唾沫星子都溅到仁宗脸上。
仁宗也有些动气:你们这是在声讨张尧佐吗?节度使是个粗官,值得这样争吵吗?包拯旁边的谏官唐介立马接着说:太祖、太宗都曾担任过这一官职,节度使恐怕不能算粗官。仁宗气得干瞪眼,外放的事只得作罢。
回到后宫,憋了一肚子怨气的仁宗,把闷火撒在张贵妃头上,他对张贵妃吼道:你只知道要宣徽使、宣徽使(当时同时任命四职)!你哪里知道,现在是包拯当御史呢!
口含天宪的皇上被大臣逼得如此狼狈,千古无有!反过来说,倘使没有仁宗的泱泱大度,又何来包拯的千古盛名?宋仁宗一直在学习唐太宗,唐太宗节俭爱民,宋仁宗就把节俭做到极致;唐太宗有一个好老婆,宋仁宗就硬着头皮接受了非常讨厌的曹皇后;唐太宗写了《贞观政要》,宋仁宗就写了《洪范政鉴》;唐太宗擅长飞白,宋仁宗就苦练飞白;唐太宗沉迷丹药,宋仁宗没有。唐太宗也曾有杀掉魏征的念头杀此田舍汉,宋仁宗除了回到后宫对妃子发点牢骚,可是真没动过此念,台谏之言,岂敢不行!
如果这还仅仅涉及一些所谓的面子,下面这件事似乎触动了骨子。四川一个士子献诗给成都太守:把断剑门烧栈阁,成都别是一乾坤。这不是明目张胆煽动造反么?成都太守将他缚送京城,仁宗却道:这老秀才是急于要做官却始终当不上,这才写诗泄泄愤而已,怎能治罪呢?不如干脆给他个官做做,说不定因为感激,他会做得很好。就授其为司户参军。
赵匡胤黄袍加身后,告诫子孙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者;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连坐支属,奠定了大宋朝厚待知识分子、宽恕异己人士的基础。仁宗一朝,将这一理念推行到令人称羡的高度。并且,不仅是对知识分子。饥荒年间,总会发生一些盗米和伤主事件,仁宗道:饥劫米可哀,盗伤主可疾。虽然,无知迫于食不足耳。饥民的死罪统统免除。
审 慎
仁宗朝,三冗问题已积重难返,宰相文彦博提出裁兵6万,仁宗犹豫不决---他担心,裁兵一时爽,兵变火葬场,多出来的6万人如何处置?
相比较,明末崇祯帝精简驿站时,一次裁掉8万员工,为朝廷省下大量白银,是不是很英明、很果敢?但稍具历史知识的朋友都知道,他裁掉的8万员工中,有一位叫做李自成。
宋仁宗反复与文彦博探讨,直到文彦博详细给他列出裁员条例和后续措施,并立下军令状,保证不会发生兵变,仁宗才最终拍板。
何况,宋仁宗清楚,之前王则起义(仁宗朝最大的农民起义之一),就是文彦博轻松平掉的,这是宋仁宗拍板的底气之一。最终,裁员任务顺利完成。
宋夏战争之初,西夏联辽攻宋,但满腹小算盘的辽国把军队开到宋辽边境,意欲先敲诈一笔。与此同时,半自治的广西壮族人民不堪交趾国的压迫,希望归顺宋朝以图大宋的庇护。
这本是好事,但此时答应,无异于宣布同交趾为敌。若换成国人所膜拜的秦皇汉武,那肯定就是西夏、辽、交趾三线开战,先打他娘再说。
宋仁宗不敢冒险。他第一时间派富弼去和大辽谈判,自愿被敲诈。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是,大辽被争取到自己这边,辽主甚至御驾亲征帮助宋朝攻打西夏。
西南这边,暂且放弃广西。壮族首领侬智高撑不下去,投降了交趾,并帮助交趾攻宋,这就是所谓的侬智高起义。不过他起义时,宋夏正好打完,仁宗让西军将领狄青去平侬智高,很快顺利解决。三个威胁全部解除。
好战者亡,忘战者危,不好不忘,天下之王。这是宋仁宗常说的话。什么人喜欢战争?想靠战争获利的人,吃饱了没事干的人。在宋仁宗眼里,战争是什么?将以利物,不以害物;将以救之,非以危之。战争是为了拯救,而不是为了带来灾难,总而言之,帝王兴师,必本仁义。
一个封建帝王能有这样的想法,实属可贵,但有多少人会认为他了不起?岁币一直被视为宋仁宗妥协大辽的屈辱。但是,假如宋仁宗宁愿背负屈辱也要践行他的理念,这样的人古今有多少?
民间有俗语,爷们汉唐娘们宋,意即大宋阉割了民族的血性。时至今日,仍有相当多的国家主义者在歌颂开疆拓土、虽远必诛的秦皇汉武,仍有相当多的民族主义者在赞美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朱元璋,然而,如果所谓的血性,就是让更多老百姓成为无谓的炮灰,究竟有多少人会力挺这种血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