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我国将长白山部分领土划归朝鲜,到底是英明还是失策
《道德经》第六十章中有载,“治大国,若烹小鲜”。
意思是所,治理国家,与烹煎小鱼的手法是一样的,不宜翻来覆去,不要动辄扰民,更不要乱折腾。
其实,有时候治理国家也和管理家庭一样,或考虑国家的利益与考虑自身的利益一样。站在各自利益的角度上看,不同时期各自做出的决定都有所不同。
1962年,在我国高层的决策下,决定将长白山部分领土划分给朝鲜。当时总理代表我国与朝鲜签订了《中朝边境条约》。
其中,双方约定以长白山为两国界山,中国占长白山整体的四分之三,以及长白山天池的45.5%。朝鲜占长白山整体的四分之一,长白山天池的54.5%。
这一决议,在如今很多人看来,认为当时的决议太过随意或草率了。毕竟领土是祖宗的基业,动不动划分给他国,多少令人难以接受。
其实,如果站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我国做出这样的决策,也属实无奈之举。
长白山的历史溯源
文献记载,长白山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最早可追溯到《山海经》中的记载。
到了战国时期,长白山更是明确地被划分和并入我国领土版图。当时长白山地处偏远,一直生活着一个特殊的民族,“女真族”,也就是满清的前身。
女真族发源于长白山,在他们的眼中,长白山是一座神圣的山脉,也被他们誉为“龙脉”。
他们不仅每年都要举行盛大的仪式祭拜长白山,到了清朝乾隆年间,更是将长白山列为封禁之地,任何不相干的人员都不能随意进出长白山。
而毗邻我国的朝鲜,也一直将长白山视为自身民族的发源地,他们自称是长白山的后裔,对这座山脉有着深厚的情感。
清朝时期,朝鲜一直是大清的附属国。清朝前期,大清经济、军事实力雄厚,朝鲜虽然一心想占有长白山,但只能敢怒不敢言。
1712年,清廷派乌喇总管穆克登去调查中朝之间的地形,旨在绘制最新的《皇舆全览图》。当时那次查边定界的行为,引起了朝鲜人的高度重视。
朝鲜随即向清廷提出了以“长白山天池以南为朝鲜界”的定界请求,大清深思熟虑后决议,将两国边界定为长白山天池以南10余公里。
当时朝鲜忌惮于大清威名,不敢计较。于是最终两国以鸭绿江、图们江为界,长白山天池归入清朝,天池南10余公里以南划归朝鲜。
从此,长白山成为中朝界山。
在朝鲜,长白山被称为“白头山”。
即便清朝如此划分,但朝鲜上下民众并不满意。其中,有一则朝鲜大臣给其国王的奏折中,就曾这样写道:
“我国北路,若周之豳岐,汉之丰沛,列祖旧基,土人尚指某水某丘,列祖陵寝,皆奉北路,而一水一麓,无不发源于白头。兹山实我朝炳灵发祥之地。”
意思是说,长白山是朝鲜国的发祥地,是无论如何都不能丢失的。
他们一直等待着机会,等待着从大清手中夺过长白山。
很快鸦片战争爆发,中华大地烽烟四起,清朝无暇顾及边缘的长白山地区。朝鲜趁此机会开始步步蚕食,暗地里占领了长白山、鸭绿江以南的我国地区。
到了光绪年间,中朝两国再次勘界,清朝官员惊奇地发现,长白山一带竟然居住了很多朝鲜人民。
当时光绪虽然不满,但大清已经举步维艰,当时只好默认了朝鲜的侵占。
中日甲午战争后,朝鲜沦为日本的殖民地。当时与大清在东北地区博弈的两大势力分别是日本和俄国。
当时日本的实力还有限,他为了防止中俄联手对付日本,日本虽然占领了朝鲜,但是他在1909年签订的《关岛条约》中,依然将长白山划给了中国。
再往后几十年里,中国和朝鲜的处境都十分悲惨,两国官方没有再商谈过边界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