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学画
国画大师齐自石出生在湖南湘潭县,自幼家贫,木匠出身,二十七岁才从师学诗,刻印,绘画。
他有首诗说:“挂书无角宿缘迟,廿七年华始有师多灯盏无油何害事,自烧松火读唐诗”,讲的便是自幼勤学的事。因为家里生活困难,齐白石只随外祖父读过不到一年的书,他的知识,本领,全是凭自学得来的。
自学也须从师。最初的老师叫胡沁园,会画工笔花鸟草虫,写汉隶,诗也写得可以。陈少蕃是胡家的教读老夫子,也乐意教齐自石读书。“岁数大了,怕来不及了。”当时,齐白石曾经以为自己都二十七岁了,恐怕学不出什么名堂了。胡沁园笑着对他说:“你是读过《三字经》的: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你今年二十七岁,何不学苏老泉呢?”
学苏老泉,发愤图强。这就是齐自石立下的志愿。待到三十岁的时候,他的画就画得很不错了,在家乡一带开始有了名气。
不仅学画,学写诗,齐白石还对书法、篆刻很有兴趣。有一次,在请他作画的人家里,遇到了一位篆刻“名家”,他请“名家”刻一枚图章。儿天后,他去询问刻好了没有了“名家”伸手把刻章的石头还给了他,说再去磨磨平去。他一看石头,挺平滑的,但既然“名家”说了,就磨磨吧。磨好送去后,一拖又是几天,再去询问时,“名家”把石头扔给了他,说:“没有平,拿回去再磨磨生”其实,毛病并不在石头没磨平,而是这“名家”看不起木匠出身的人。一气之下,齐白石把石头拿回来,取把修脚刀自己动手刻,当夜就刻出了一方印章,而且还很稚致。这是他学治印的开始。那时,无钱买印泥J。石头,他就用蓖麻油调上石黄、章丹末代替印泥,利用家乡的石头作石章,磨呀刻呀,不拘昔人绳墨,力创自己风格。他回忆当年刻印的情最说:“余学刊印,刊后复磨,磨后又刊,客室成汲,欲就千,移于东复移于西……”
在锲而不舍的努力中,他以“天趣胜人”为目标,大胆创造。当时有人称赞:“自石刻印,其刀直下,长可一寸,深可半米,石不坚硬,立时崩裂,风驰电掣,俄顷而成。”
齐白石绘画,取材、构图、笔墨均有自己的特色,但初时他还缺乏自己的风格。四十岁后,齐白石五次游历南北各地,五岳名川,巫峡洞庭,珠江黄河,都留下了他的足迹。这对他扩大视野、开拓心胸,起了显着作用。五十岁那年,齐白石移居北京。五十七岁了,老而弥壮的齐白石宣布要“变法”:“余作画数十年,未称己意,从此决定大变,不欲人知,即饿死京华,公等勿怜,乃余或可自问快心时也。”齐白石是有非凡的勇气的。他敬重先师,但不因袭先师。技艺越趋炉火纯青,越痛感到自己受到限制。齐白石“破釜沉舟”了!他的变法要旨在于从只讲形似不求传神的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
变革,就一定会遇到阻力。世俗的偏见,保守的议论,开始向他袭来,说他荒去。齐白石认为,“百年之后自有公论”,不必多费口舌。他还借画明志,画了幅芙蓉小鱼图:一枝红艳的芙蓉倒悬于水面,离花枝很远的地方,游来一尾小鱼,娇花照水,游鱼弄影。那芙蓉妩媚而庄严,自信地挺立着,时而俯首挪偷那些大惊小怪的弄影之鱼—保守派先生。今天,当我们欣赏白石老人的一幅幅佳作时,怎能不由衷地佩服他那可贵的变法精神。
齐白石的杰出艺术创作,赢得了中国和世界人民的崇高评价。他曾荣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画院和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一九五五年又荣获国际和平奖金。
这些成就的获撼,靠的是他几十年勤奋不懈的努力。终其一生,他手不离笔,笔不停挥,平生只有几次大病和心境欠佳时没有作画。一次,是他母亲去世,悲伤过度。还有一次因心情不好,停下画笔,第二天补画时题字道:“昨日大风,未曾作画,今朝作此补足了,不叫一日闲过也。”同时,刻一方图章,文云:“痴思长绳系日”。
齐白石常说:“天道酬勤”。他还爱引用韩愈的话:“业精于勤”。在谈到自己成长历史的时候,齐白石还说:“由木匠而雕石匠,又改业画匠,直到如今,靠着卖画为生,略有一点成就,一句话概括,就在一个勤字。”
关于齐自石勤奋绘画,苦心孤诣的轶闻很多:他九十一岁那年,作家老舍请他画幅画,表现“娃声十里出山泉”之意。“蛙声”是不易用画面表现的,“蛙声十里”更不好着墨了,他就在“山泉”上做文章。他思考了好几天,后来终于拿出一幅杰作:四尺长的立轴上,一股急流从山涧乱石泻下,水里夹带着一群蛾鲜,高处抹有儿笔远山。构思得多妙啊里观众从隐约的远山、欢乐的流水,黑亮活泼的蜡鲜形象里,似乎听到了呱呱的蛙鸣。真是妙笔绘声,令人遐想!
推陈靠勤奋,出新更靠勤奋。是勤奋把一个普通的农村木匠,造就为一代国画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