弭兵之盟


弭兵会盟,是春秋时期的两次重要的外交事件。弭兵意思为平息战事。出自《左传襄公二十七年》:人曰弭兵,而我弗许。

  第一次弭兵会盟

  起因

  晋国、楚国两大国之间,有一个中立的力量宋国。宋国大夫华元不但与晋国执政卿栾武子是好朋友,也和楚国令尹子重交好。华元在知道晋楚互派使臣之后,就在这一年的冬天,如楚,遂如晋,合晋、楚之成。 华元奔走于晋、楚之间,以调解两国的关系,促成晋楚和平相处。

  结盟

  周简王七年(鲁成公十二年、晋厉公二年、宋共公十年、楚共王十二年,前579年),在华元的安排下,晋国的卿士燮与楚国公子罢、许偃在宋国的西门外会盟。签订的合约是:凡晋、楚无相加戎,好恶同之,同恤灾危,备救凶患。若有害楚,则晋伐之;在晋,楚亦如之。交贽往来,道路无壅;谋其不协,而讨不庭。有渝此盟,明神殛之,俾坠其师,无克胙国。

  会盟之后

  晋国、楚国第一次弭兵之盟很不稳定。晋楚两国长达半个世纪所积的仇隙,是不可能在短期之内,或者只靠这一纸合约化解的。晋国、楚国双方在形势不利于己时,都希望靠着暂时的休战而得以调整;但是,当形势好转时,就会把盟约抛在脑后,发起新的攻击。签订合约后不久,就爆发了鄢陵之战,楚国被打败。

  鄢陵之战后,战败的一方楚国处在非常困难的境地。不过,胜利的晋国也陷入了危机。晋厉公想乘胜消灭晋国的一些有权势的贵族。于是,提拔左右的近臣,杀掉郤氏家族。不幸的是,晋厉公杀掉郤氏后,反被栾书、中行偃所杀,晋国大乱。秦国又在晋国内乱的时候,经常袭击晋国。晋国内部有大族与国君的斗争,外部强敌咄咄逼人,陷入内忧外患之中。

  第二次弭兵会盟

  起因

  晋国、楚国、齐国、秦国等春秋时期的强国,都想再一次弭兵。于是,宋国大夫向戌为第二次弭兵积极进行外交活动。鲁襄公二十七年(前546年),晋国、楚国、齐国、秦国、鲁国、卫国、陈国、蔡国、郑国、许国、宋国、邾国、滕国等14国在宋国的西门之外结盟。

  列国代表:

  晋国 赵武

  楚国 屈建

  宋国 向戌

  鲁国 叔孙豹

  蔡国 公孙归生

  卫国 石恶

  陈国 孔奂

  郑国 良霄

  齐国 庆封 陈须无

  结盟

  签订的盟约是:晋、楚之从,交相见也。意思是:晋的仆从国要朝贡楚国,而楚的仆从国要朝贡晋国。与会14国中,齐国作为晋的盟国,不朝拜楚国;秦国为楚国的盟国,亦不朝于晋国。邾国为齐国的附庸,滕国为宋国的附庸,不参与盟会。

  弭兵会上,和上次一样,杀气腾腾。楚国的令尹子木曰:晋、楚无信久矣,事利而已。苟得志焉,焉用有信?楚人衣内皆裹甲,准备动武,以求做盟主,坚持在盟会时,先进行歃血。楚国达到目的之后,在载书上写名时,先写上晋国,第二次弭兵之盟在很紧张气氛之中结束。

  结盟之后

  会盟后,春秋争霸战争暂时停止。战争减少使得中原小国承受的战争灾难与负担减轻很多。但是,这些小国此后仆仆于晋、楚之庭,牺牲玉帛,待于二境,受到晋国、楚国两国的严重剥削。

  前545年,齐景公、陈哀公、蔡景侯、燕懿公、杞文公、胡国君主、沈国君主、白狄朝拜晋国晋平公。

  同样,鲁襄公及宋平公、陈哀公、郑简公、许悼公朝拜楚国楚康王。

  大国对小国的穷征暴掠使小国不敢宁居,悉索敝赋,以来会时事。郑国大夫子产曰:诸侯靖兵,好以为事,行理之命,无月不至。贡之无艺,小国有阙,所以得罪也。诸侯修盟,存小国也。贡献无极,亡可待也。(《左传昭公十三年》)

  小国必须尽其土实,重其币帛,供其职贡,从其时命,贺福吊凶,对晋国、楚国承担繁重赋税。而晋、楚两国,牺牲了小国的利益,达到暂时的和解。

  意义

  弭兵会盟对春秋时期的变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推动春秋历史进程。而弭兵运动的成功,反映了宋国,作为弱小国家,在春秋政治舞台上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这是宋国外交的极大胜利。

评论问答
本内容由赵构发布在春秋战国频道

本内容发布在历史时间网网,弭兵之盟是一篇由赵构创作的发布的历史文章,最新最全的历史内容数据信息平台,本站支持发布收藏转发分享海报,更多请登录历史时间网网。

作者

    《历史时间网》感恩您转发春秋战国内容历史,支持赵构的作品,,如需投稿请登录本站,登录后即可投稿分享收藏,并且看作文获取积分兑换礼品。

    登录 投稿说明

    https://www.lishitime.com/news/27966.html

长按下面的图片另存或分享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