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齐兰陵王身世揭秘
北齐兰陵王身世揭秘
南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由公元420年刘裕篡东晋建立南朝宋开始,至公元589年隋灭南朝陈为止。该时期上承东晋、五胡十六国,下接隋朝,南北两势虽然各有朝代更迭,但长期维持对峙,所以称为南北朝。在这短短的169年的时间里,中国被划分出了多个国家,而北齐则是这些国家中较为强大和主流的一个国家。虽然只有短短28年的历史,但是却产生了无数有趣的故事。最近,采访了山东大学历史专业的讲师代国玺,请他为我们谈谈北齐那些你不知道的事儿。
北齐皇帝无一善终
作为兰陵王高长恭的祖国,北齐从建国到被北周所灭,总共只有短短的28年时间,但是在这28年的时间里,北齐却换了6任皇帝。其实作为历史学者来说,北齐是一个很有趣的国家,虽然这个国家不断地在更换皇帝,但是它的军事实力却有目共睹。代国玺告诉记者说,这与北齐皇族的鲜卑族血统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鲜卑族属於游牧民族,马背上的民族,他们大多骁勇善战,所以尽管北齐的延续时间不长,但由於它军事实力很强,一直让最终吞并它的北周很头疼。
而据史料记载,北齐从建立到灭亡期间,其六任皇帝都死得不大正常,不是因为暴病横死,就是被杀,而且几乎没有一任皇帝活过35岁的,这6任皇帝,都没活到35岁。活的最长的是武成帝高湛,也不过32岁而已。这也就造成了北齐的政令经常变化,不够稳定。代国玺表示,这样的情况其实在南北朝并不少见,毕竟那是一个分裂战乱的年代,社会的动荡时常会引发出各种问题,宫廷政变也在所难免。
北齐王朝是中国历史上臭名昭着的禽兽王朝,北齐的几任皇帝,大多属於荒淫暴虐,比如说叔嫂通奸,子奸父妻,虐杀无辜的事情时有发生。尤其是北齐最为重要的两位皇帝:文宣帝高洋和武成帝高湛,最为残暴淫乱。而对於这种现象,学者们大多认为,这与北齐皇族为鲜卑族有关,因为在鲜卑族文化里,并没有汉文化中的伦理五常这些概念,因此他们做出这些事儿来并不会受到过多的约束或者道德批判。此外,代国玺还对记者表示:当然,也有一些学者提出过一种新的看法,即高氏皇族可能有一些家族遗传病史,使得他们的一些行为比较疯魔。
兰陵最初为鲁国次室邑?
说起北齐,我们不得不说兰陵王,而说起兰陵王,我们又不得不说到他的封地,徐州兰陵郡。
事实上,史料中关於兰陵的行政区划记载也较为复杂,最初,兰陵本为鲁国的次室邑,地处於如今的临沂市苍山县兰陵镇周围区域,在夏、商和西周时期一度是鄫国的领土,鲁国派军队、奴隶南下,占据兰陵建立次室邑。
一直到了公元前319至前312年之间,史书中才真正有了兰陵二字的记载,而故老相传,兰陵这一名字是由屈原所起的。而到了秦统一六国,设立郡县制之后,兰陵属东海郡,设有兰陵县(今兰陵镇)、襄贲县(今长城镇)和鄫县(今向城镇),是东海郡县治所最密集的区域。而在南北朝时期,兰陵一度被北魏、东魏、北齐、北周等政权管辖,分属兰陵郡的兰陵县。其郡治也迁至氶地(即现在的枣庄市峄城区),而高长恭则被封为徐州兰陵王。其实在中国的历史上,有两个兰陵,一个是北兰陵,也就是高长恭的封地,还有一个南兰陵,在今天的常州武进,因此兰陵也曾是常州的古称之一。代国玺表示。
兰陵王身世低贱?
无论是在《北齐书》还是《北史》这些正史记载中,对於兰陵王的身世记载,始终有些语焉不详。
一个显见的例子,是在《北史》关於文襄皇帝高澄(在高洋即位后,追封哥哥高澄为文襄帝)六子的记载:文敬元皇后生河间王孝琬,宋氏生河南王孝瑜,王氏生广宁王孝珩,兰陵王长恭不得母氏姓,陈氏生安德王延宗,燕氏生渔阳王绍信。
在高澄的六个儿子中,五个人都有自己母亲的姓氏,偏偏兰陵王高长恭却不得母氏姓,这到底是为什么?更让人觉得奇怪的是,在史书中,对於高长恭的弟弟,安德王高延宗的母亲还有另一个记载,即陈氏,广阳王妓也。正因为如此,不少人认为,或许高长恭的母亲是一个身份极其低贱的人,甚至连妓女都不如,因此才没能记载於史书中。
对此,代国玺则有自己的看法:这件事儿其实要分开来看,首先在中国历史上,高官贵族的家妓,其地位并不是那么低下,而且其职责也不是所谓的皮肉生意,很可能只是一名歌舞妓而已。而在北朝,由於礼法观念较为淡漠,不排除一些身份较低的女子来历不明的情况:比如说高纬有一个穆后,她的母亲是一个婢女,跟人私通后生下了穆氏,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穆氏是没有姓的,一直到她后来嫁给高纬,才被赐姓穆。因此代国玺推测,高长恭的母亲身份肯定不会尊贵,但是不见得会是一个连官妓都不如的女人。
此外代国玺还告诉记者,在高长恭墓所在的河北磁县,有许多关於兰陵王的传说,而其中有些传说认为,高长恭的母亲是一名尼姑,遭高澄逼奸而生子,所以史官才不敢记载其姓氏。北齐律法最好
在史学界,关於北齐高氏皇族是否为鲜卑人的争议始终存在,有学者认为,高氏父子本是河北人,因此他们属於汉人,但是也有人通过考证史料发现,不少史料中在谈到高氏父子时,往往称其为鲜卑小儿或讥讽对手为汉人,因此其鲜卑血统一直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如果我们抛开高氏父子是否为鲜卑人的争议不谈,只看北齐的政策,却可以发现一些有趣的事情。代国玺表示,在北齐建立之后,一直奉行的是鲜卑化政策,或鲜卑化汉人政策。而这些政策也使得北齐一度在北朝中占据了主流地位。
着名史学家陈寅恪就曾着书表示:南北朝诸律、北优於南,而北朝尤以齐律为最。在北齐建立后,曾有过不少政治制度改革,例如推出了兵农分治的军镇制,例如打破了只有胡人才能当兵的制度。这些制度的出现,从根本上看,促进了汉族文化与鲜卑文化的融合。代国玺表示。
除此之外,北齐还推出了不少制度,而这些制度甚至被后来的隋朝和唐朝所沿用:比如说中国历史上官印制度的变革,就是从北齐开始的,应该说北齐在官印制度的发展上起到了一个推动和过渡作用。据代国玺介绍,在南北朝之前,中国一直是以官职印为正印,而到了隋朝,官印制度发生了重大变革,正印从原来的官职印变成了官署印:比如说在南北朝之前,你担任御史大夫,於是你的官印就是御史大夫之印,赋予御史大夫权力的就是这个印;到了隋代,这样的官职印就很少了,正印主要是官署印,它把权力赋予给整个机构而不是这个机构的长官,比如说中书省之印。官印制度的变化,事实上意味着政府的组织形态产生了重大变化。而隋代会有这种变化,其实是以北齐的官印制度为基础的。由此可以看出,北齐制度对其后的隋唐制度有多么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