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倬云:为什么中国人会自称“汉人”?


中国人绝大多数的族群都认同自己是汉人,汉人的名称从汉朝而来,因此汉朝的意义便不只是一个政治上的朝代,而是将各种不同来源、背景的中国人融铸成一个大家共有的身份认同。

为什么别的朝代不能做到?为什么两千多年来中国人还一直自称汉人?

这个缘故在于,汉人不是一个族群的意义,而是一种文化群的意义。在这个定义上,汉人和欧洲族群的概念是相当不一样的,例如犹太人、日耳曼人、拉丁人,都是以族群、种族、血统来界定,可是汉朝却是以文化来定义,才能够一直维持到今天。

我们知道汉朝从刘邦打败项羽后,一时并起的群雄也都一一低下头,但当时的汉朝还不能称之为汉朝,从刘邦到吕后再到文景二代,最初还动荡不安,尚未融铸成一个具体的朝代。

直到汉武帝,约公元前一个半世纪的时候,才显现汉朝之所以为汉朝的特点。

贾谊在他的文章中常常问道:汉之为汉已经很久了,为何不能改掉秦朝的毛病?为什么不能避免外族的侵略?为什么百姓的日子仍过得不好?

自贾谊提出这些疑点直到解决这些问题,总共花了一个半世纪之久的时间,才将汉界定为汉。

一、政权的整合

从一个武装集团共有逐渐转变成各地的人才都可以加入统治集团。

在汉初时,丞相只有功臣可担任,因此汉朝非侯不能担任丞相,非军功不能封侯,只有功臣的子嗣才能封侯。后来逐渐转变成公孙侯可以布衣封侯,文人可以封侯做宰相。

汉朝的察举制度经董仲舒等人努力,使全国的人才进用到中央,也使全国人才分散到各地担任统治工作。每一个郡都有一定的配额,每一个地区的人皆可加入国家的统治集团。

虽然用的名称为“孝廉方正”或“贤良方正”等等——这些名称过去也曾用过,但没有配额——直到察举制度建立,才建立了政治统治集团的基础,使分散在全国各地甚至到边缘的省份,人口不到一定的比例,也有保障名额,可使地方的孝廉察举到中央来。

察举制度选出的人才要回避本籍,不能到原籍担任地方官,如此可省去地方派系问题。这个制度开启了中国科举制度几千年的传统,使汉朝从封闭的功臣集团统治转变为全国各地的精英共同统治的局面。

我认为这是汉之为汉的首要条件,这使得人民认为这个国家是大家共同拥有的,政权是全国人民共有的,而不再局限于封配出来的功臣。

二、经济网络的整合

在战国时代,中国已经具有相当的城市化,商业活动非常活跃,各地有各自的货币,例如北方的刀钱、东方的布钱、南方的元、西方的钱。当时秦国叫做钱,楚国叫做元,齐国叫做布,燕国叫做刀。

货币并没有统一,各地有各地的物产、风俗习惯,所以各地的市场并没有真正被整合为一个市场,产品在城市生产。

当时第一级的城市约有七八个,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生产单位,手工业在街坊里进行,而不在农村。所以全国城市发展的手工业,基本上只供应各国疆域内所需,自己销,自己运,并没有被整合为共同的市场。

到了汉武帝时代,因连年对外战争,须征收大量的税收,以维持公共工程及防御的需要,为防止人民逃漏税,汉朝采取了最严酷的征收办法,哪一个人密告谁逃税,则密告的人可得到没收的财产中相当大的一部分。因此全国到处都有人告密,这样做便破坏了工商业的机制,故生产的事业只好转入农村。

在农村生产须有集散功能,因为农村工业产量不大,物品集散的机制可以形成全国性的经济网络。从汉武帝开始,组成了全国经济交换网,这使得中国经济被整合为一。

至1840年代海运通行以前,中国的经济网络是中国得以统一的重要因素。

政治可分裂、内乱、割据、外族侵占建立征服王朝,经济网络可破裂,但时间都不会很长,很快可以修补起来,因区域与区域间的互相依赖,使得经济网络必须重新建立,故经济网络完全整合成功是在汉武帝时代。

三、宗教文化方面的整合

在宗教方面,汉武帝是非常迷信、重感情的人。李夫人死后,为了找回她的灵魂,武帝召集全国各地的道士、降灵、灵媒等作法,只求一见爱妃。

汉初各地的信仰皆由中央管理,各地的神祇都在长安建祠,各种神祇集中在长安,各种巫师、降灵人物都在宫中融合成一体,到王莽时终于生根发芽。

东汉晚年道教盛起,全国的民间信仰结合起来成为道教的根源,因此,今日各种信仰方式、祀奉的对象基本上与那时相差不远,是宗教的大统一。

在文化部分,经过察举制度,各地精英都汇集在中央,中央又有学校。在汉成帝时,博士弟子的人数约有三万人,他们学成后回到各地教书,这是文化上儒家的统一。博士弟子对于上层文化有统一的功能。

战国时代百家争鸣,有各种不同的学派、学说,在中国统一尚未完成时,有些学者已经在做文化整合的工作,例如吕不韦编《吕氏春秋》、淮南王刘安编《淮南子》、董仲舒编《春秋繁露》。

其中《春秋繁露》规模之大,兼包自然与人事,如此宗教融合儒家文化传播,儒家学者才能大规模地予以整合。司马迁作整体历史的构建工作,这些成果构成了跨时代跨地域的文化大格局。

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三个层面兼括并至、无所不包的大系统才使得汉朝文化能够兼容并蓄,各地不同的人群也愿意留在这个大系统中,使得几千年来中国人一直以汉人自居。

汉朝基本的精神是宽容、宏大而不自限,是开阔的心胸。

汉代对匈奴不喜欢用武力,而更愿以和亲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和南匈奴逐渐由斗争而转变成和平相处;张骞通西域,以经济为主要联络方式而打通了丝绸之路;南越基于经济上的因素,也认为抵抗不如和解。

在四川另有“道”,是一条贸易的路线,沿“道”的路线有了贸易后,人口聚集而变成了县,所以今日中国有许多城市仍以“道”命名。

由于没有边界,中国人天下国家的意识是在汉朝形成,天下国家的内涵是文化,支撑的是经济的交流,加上另一个支柱是文化上的统一,此为汉之为汉的重要原因。

评论问答

读中国现代白话小说《呐喊》随笔读中国现代白话小说《呐喊》随笔1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鲁迅先生的作品。读过那么多的文学作品,《呐喊》文集却让人读过后荡气回肠,久久不能忘怀。《狂人日记》,“疯言疯语”可所说的却未必不是真话。那本写满“吃人”的日记,是社会的真实写照。恐怖的封建压..

在鲶鱼洼(今分水岭水库)西南,老嘉山北有座小山包叫"金牛山"。传说山上有头"金牛"常在春耕、秋种中出现,帮助贫苦人家耕田、耙地。奇怪的是只要是"金牛"耕耙下种的庄稼,无论是旱涝都能丰收。传说中此"金牛"就是五百年前金岭村金家老二,名叫金牛死后变的。究竟是怎么回事儿,且容从头说起。相传金岭..

西湖风景区南缘月轮山麓到二龙头山麓,是当年华东四所著名教会大学之一的之江大学所在地,今为浙江大学分部,俗称浙大三分部。一九一六年,美籍《中国通》司徒雷登的弟弟司徒华林任之江大学校长后,下令在校内头龙头与二龙头两山之间的山涧上架设一座木桥以便利师生通行。此桥周围林木葱蔚,桥下山泉幽..

在明光西北约40里的石门口西北有一奇特的自然景观。山腰石崖上有一道裂缝,宽约一尺,长约七尺,深不可测。裂缝两边石壁如烟熏火烧一般,用手擦摸,手上会有一层黑灰。这裂缝中常常冒出黑烟,远看如云。每当有黑烟冒出时,天就会降雨,黑烟的浓度,烟云的大小和雨量的大小成正比。曾有放牛的孩子将斗笠..

楠溪故事之一有一个剃头老师叫阿春,人生驼背,胆生大。他话会讲,手会动,见了美女,涎直流。他手艺好,名声臭,年过三十还没娶老婆。听说村里来了个新住户,那个女儿貌生好冇讲道,他就心里痒痒真想苦。想来想去冇办法,他只好重金求媒婆。媒婆热天穿短裤,陪那美女阿秋去溪边洗衣服。阿秋看看媒婆臀..

女山北面,东到洪山头,西至潘村东,范围数十里,原是一望无际的芦苇荡。6/70年代,有一年端午节前,我还跟四婶去那里选苇叶包粽子。这片芦苇荡在当地人称"张凤滩",是因人得名,要问端详,得从一段美丽动人的故事说起。相传,清朝道光年间,盱眙县城有个富商叫严伍信,家财万贯。城里有华屋楼阁,沿街..

黄龙洞又名无门洞,飞来洞。地处西湖北山栖霞岭北麓茂林修竹深颇洞天福地之气象。它虽以洞名,其实近代以来较为吸引人的是道观园林胜景,而在晚清以前,则以佛寺驰名湖上。相传南宋乾祜年间,江西龙兴(今南昌)黄龙山以祷雨灵验著称的慧开(无门开)禅师应邀来到西湖,居住在栖霞岭北麓一处小奄中。一..

南宋年间,有一年,又逢三年一次的大比之期,各地学子纷纷云集京城临安,城中旅店早已人满为患。却说“西湖十景”印月井旁的吉祥旅店里,住着严州府睦州文昌的一位学子何梦桂举人,早在三月前就离开石峡书院来这里复习迎考。有道是“十年寒窗无人识,一举成名天下知”,何举人一边紧张学习一边掰着手指..

从前有个穷书生,屡试不中,仍苦读不已。这一年,赶考的日子又近了,他更是日夜用功。一天深夜,他刚睡下,便做了个梦,梦里他被关在一个四面都是墙的房间里,怎么呼喊求救都没有用,吓得他一激灵就醒了。书生觉得奇怪,便去请人解梦,解梦的先生听完笑道:“好梦,好梦,置之死地而后生(升),你这次..

在滁州沙河镇和明光张八岭镇交界的地方,有一座挺拔高大的山峰,山上树木茂盛、四季常青。这山有个美丽而神奇的名字叫"白米山"。在当地有这么一段美妙的传说。相传,很早以前白米山叫乱石山。山也没有现在这么高,那么挺拔,那么美丽。杂草丛生、乱石成堆、稀稀拉拉有几棵杂树。可绕山有一条常年不干,..

本内容由发布在文史录频道

本内容发布在历史时间网网,许倬云:为什么中国人会自称“汉人”?是一篇由创作的发布的历史文章,最新最全的历史内容数据信息平台,本站支持发布收藏转发分享海报,更多请登录历史时间网网。

作者

    历史时间网

    《历史时间网》感恩您转发文史录内容历史,如需投稿请登录本站,登录后即可投稿分享收藏,并且看作文获取积分兑换礼品。

    登录 投稿说明

    https://www.lishitime.com/news/25647.html

长按下面的图片另存或分享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