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袁崇焕墓被挖开,考古专家赶到:我们被骗了300年!
袁崇焕,是明朝末期的一个悲情人物,他死前可谓备受屈辱,可在后世,历史又还给了他一个清白。
袁崇焕的身上,也留着很多疑团,但在1966年,随着袁崇焕墓被挖开,考古专家们赶到,才发现很多人都被骗了300年。
1629年,崇祯皇帝中了后金反 间之计,袁崇焕被逮捕入狱,在东花市斜街被凌迟处死。
一些史籍上记载了当时的恐怖景象:由于百姓误以为袁崇焕已经通敌,因此争着上去撕咬袁崇焕,使得将军体无完肤,浑身都沾满了鲜血,死相极为恐怖,那一年,袁崇焕仅仅只有46岁。
后来,历史是这样记载的:有民众当场吞食着袁崇焕身上的碎肉,很快,他的身上只有一颗鲜血淋漓的头颅,其他部位都已经不见了,头颅被刽子手挂在旗杆上。
由于袁崇焕所犯下的是最严重的“通敌”大罪,整个朝堂之上都没有人敢为他收尸。
根据张岱《石匮书后集》记载:顷刻间,袁崇焕骨肉俱尽,只剩下一颗头颅,被下令传首九边。
所谓“传首九边”是因为戴罪立功的人被斩首后,他的首级会被朝廷派人拿着去九边关示众,对边疆将士进行“警示教育”,这是一种极为残忍的刑罚,对于死者极为不尊重,这个过程大概要耗费几个月的时间。
但是,历史又在不断跟人开着“玩笑”,至于袁崇焕的头颅下落,至今都是一个谜。
袁崇焕的头颅究竟在哪里?
在此后的300多年,很多人都认为袁崇焕被传首九边了,直到佘家人出现,这个故事才有了不一样的解释。
当时,袁崇焕身边的一位佘姓侍卫知道将军是被冤枉的,冒着被满门抄斩的风险,将袁崇焕的头颅给盗了回来,埋在了一处院子里;这位侍卫,名叫佘义士。
他在临终前曾立下了三条祖训:其一,佘义士死后可埋葬于袁大将军一侧,和将军永远相伴;其二,袁将军无后代,佘家人需为大将军守墓,不准回到故里;其三,佘家后人不得为官但是需要读书,读书可以明理。
一直到了清朝乾隆年间,乾隆相信了这种情况,也得知了佘家的后代一直在为袁崇焕守墓,希望能够以封官的形式来宣扬忠义,不过佘家人还是恪守祖训,没有接受。
因此,所有人都觉得,这是一则极为真实的历史故事,因为无论是袁崇焕的传记还是崇祯的传记中,都提到了这段故事。
到了清朝末年,经过了长时间的更迭,袁墓渐渐也凋零了,还好,有康有为等人出面,各界人士这才在袁墓旁边立碑建祠。
然而,按照这样的故事线,故事差不多就讲完了,可是,随着1966年的那次意外,种种疑团再度浮出水面,让专家都感慨道:被骗了三百多年。
1966年,有人听闻袁崇焕的墓中有一颗“金头”,所以他们扒开了袁崇焕的墓,结果里面竟几乎是空的,根本没有所谓的“金头”。
这一举动也在当时惊动了考古界,毕竟袁崇焕是明末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然而,空空如也的墓,确实没什么考古价值。
看来,袁崇焕的头颅并没有被传视,而是在当时便被埋葬了。
那么只剩下了两种可能:其一,余姓侍卫在当时并没有偷回袁崇焕的头颅,为了纪念袁崇焕将军,才专门修了坟冢,并且命自己的家人为将军“守墓”;第二种可能,便是余侍卫确实偷回了袁崇焕的头颅,由于怕被明官府发现,所以只是单纯埋葬了头颅,并立了空冢。
最起码,在那座墓中,并没有一点点残骸,这也就说明最有可能是袁崇焕墓的这座墓并不是真实的,过去人们的猜测都错误了。
在当时,佘侍卫肯定想不到那么远,他只觉得让将军早点有个“归宿”,无论是哪一种情况,还是能看出他对于袁将军是有着深深敬意的,而那座墓,从精神的角度来看,它也确实是“袁崇焕墓”。
按照佘家先祖的祖训,守墓的工作应当是世代相传,不能中断。
1952年,因为北京城发展的需要,很多墓地需要迁移,而袁崇焕的墓地也在其中。
佘家听闻了情况以后,赶紧联系到了李济深、章士钊等爱国人士,他们共同联名上书终于,希望能够保全袁崇焕的墓。
中央立即批示时任北京市市长彭真,同意“保存”,袁崇焕的墓,这才安全了下来。
在清明节的时候,很多人都会来到袁崇焕的墓碑前祭拜。
1963年,佘幼芝24岁,她的母亲也不幸去世,她只好住在堂哥的家中,后来,她在一家工厂认识了焦立江,两人很快结为夫妻。
焦立江并不希望妻子留下来守墓,他说:“整天跟死人打交道,怪阴森的,不习惯,有点害怕。”
结果,佘幼芝听闻情况后勃然大怒,甚至提出了离婚,反正要守墓。
焦立江看到平日温和的妻子突然如此生气,赶紧上前安慰,佘幼芝也含泪说出了全部的故事,并让丈夫发誓,以后不准再提搬家的事情,否则两人还是只能离婚。
这样,焦立江也意识到佘家的忠义,开始佩服袁将军的气概,从此再也不提搬家的事情。
结果,到了六十年代中期之后,袁崇焕的墓遭到了严重破坏。在重压之下,佘家只好离开了墓地,从此不再守墓,佘幼芝的堂哥痛哭流涕,劝说佘幼芝也搬走,以后不再守墓了。
可佘幼芝却说:“生,跟着墓地一起生,死,也要跟着墓地一起死。”
可是,佘家这些年来留下的相关资料都被付之一炬,佘幼芝保留下来的,只有一张自己和外婆的合影。
从1978年开始,佘幼芝便为了修复袁墓而四处奔波,她找过文物局,找过政协也找过各个相关的部门,当时还有人嘲笑她:“为了袁崇焕四处奔波,袁崇焕给你工资吗?”
让佘幼芝感到高兴的是,从1984年,袁崇焕的墓葬便被国家定位北京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袁祠最终被修复。
从此,佘幼芝成为了佘家的第17代守墓人,也是祖祖辈辈之中唯一一位女守墓人。
焦立江说:“老伴在几十年的时间里,每天早晚都要来墓地旁边来看看,容不得将军的墓碑上有一点尘土。”
佘幼芝看着记者,说:“我们几代人守墓是值得的。”
因为每天都要去清扫墓地,上了几年班的佘幼芝干脆直接回家休假,专心守墓,在几十年的时间里,她几乎从来没有离开过墓地,1990年,因为关节病入院后,她才短暂离开了墓地,躺在病床上的佘幼芝还关心着袁将军墓地的情况。
北京市文物局得知了情况后,曾要雇人帮助清扫,可佘幼芝拒绝了,她说:“为修筑墓园,国家已经花了不少钱了,现在请人扫墓还得花钱,还是让我来吧。”
病还没有完全康复,佘幼芝就回到了家中。
佘家历代来守墓都是不图回报的,她自己也说,守墓几十年都是没有工资的,家中也非常寒酸,除了一台14英寸的电视外,再也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了,可是,佘幼芝却感觉到自己的精神非常富有。
袁崇焕在当年遇害的时候,老家也跟着遭殃,因此广东省东莞市的有关部门为了纪念袁崇焕,于2001年10月25日捐款120多万,在袁将军的故乡东莞市水南村修建了一处纪念园。
纪念园占地11.33公顷,由袁崇焕塑像、故居、袁督师祠和袁崇焕墓冢等方面构成,后续的拟定投资,大概要接近亿元。
佘幼芝家族世世代代守墓的行为,让远在广东的袁将军老乡们都感到无比敬佩,乡亲们还向佘幼芝赠言:精忠为国袁将军,肝胆相照佘家人;三百春秋义不改,高尚情操励乡民。
海内外的很多人士都开始为袁祠堂捐款,得知有这么多人还记得袁将军,佘幼芝感动不已,她记载了每一笔捐款,写满了整整一本账单,她说:“除了用于袁墓的维护和祭祀外,这些钱款谁都不能够使用。”
尽管,她自己的生活就充满了困顿,经常有“揭不开锅”的感觉。
佘幼芝的女儿和儿子都有工作,两人也都明确向母亲表示过愿意守墓,可是对于儿女的承诺,佘幼芝还是放心不下,她觉得,因为守墓不只是一种表面上的行为,更是要将内核精神传承下去,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她就会将墓交给当地政府,佘家守墓的进程也就走向了终止。
她还说:“若是如此,日后,将向九泉之下的先祖请罪。”
时至今日,袁崇焕的头颅已经不知去向,可这其实已经不重要了。
若是佘家先祖最初是将头颅埋葬在院子中的,这么多年的时间里,恐怕早已化为了灰尘。
一位美联社记者在采访佘家守墓人的时候说:“美国历史还没有佘家人守墓的时间长,可敬可赞。”
佘家世世代代的传承,也是一种无声的爱国行为,重要的不是“空墓”还是“真墓”,而是那份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