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二字,最早出自这件国宝!


宝鸡市青铜器博物院

在宝鸡市青铜器博物院内,
有一件与“后母戊大方鼎”齐名的青铜尊,
铜尊的内壁底部有122个铭文,
记录了周王室的一位重臣,
放言要“居住在天下的中央”的故事。
铭文中,“中国”二字首次现身器物之上,
这是我们每个华夏子孙引以为豪的祖国名称
在泱泱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的首次崭露。
就是这样一尊称之为“国宝重器”也丝毫不过分的文物,曾经竟沦落废品站与破铜烂铁为伍,饱尝日月风霜的侵蚀,甚至几乎回炉铸铜。
具体怎么回事,还要从1963年说起。
何尊正面,西周早期,通高38.5cm,口径29cm,重14.6kg,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收藏。(图片由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提供)
那年6月,宝鸡县贾村镇贾村村民陈堆家老屋住不下,就租了隔壁陈乖善的两间房子住,院子后面是个3米高的土崖。当年8月的一个雨后的上午,陈堆家的后院土崖坍塌了一块,陈堆发现土崖上好像有亮光,于是就和妻子张桂兰用手和小镢头刨,结果在坍塌的土崖上刨出了一个怪模怪样的青铜器,夫妻俩不懂文物鉴定,便暂时将其放在阁楼上装粮食。
何尊侧面,西周早期,通高38.5cm,口径29cm,重14.6kg,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收藏。(图片由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提供)
第二年,陈堆夫妇因故要去外地,临走时将青铜器交给哥哥陈湖保管。1965年,因生活困难,陈湖将弟弟寄放的青铜器卖到了废品收购站。废品收购站的师傅也不懂文物,便将这个铁疙瘩与其它废铜烂铁存放在一起,准备送冶炼厂。于是,这个没被认出来的“国宝”险些要和废铜烂铁一起回炉熔化。
何尊上的“饕餮纹”
天佑中华,一个月之后,也即1965年9月,宝鸡市博物馆一位叫佟太放的干部在一个废品站中看到了这件铜器,觉得有一定价值,向领导汇报后,博物馆再以30元的价格将这件青铜器买走。经考古人员初步鉴定,认定这是一尊西周早期时的青铜酒器,高38.8厘米,口径28.8厘米,重14.6公斤,其上的浮雕被称作“饕餮(念作taotie)纹”。
何尊上的“饕餮纹”
时光荏苒,到了1975年,为纪念中日建交,国家文物局要在日本举办中国出土文物精品展,时任上海博物馆馆长、著名青铜器专家马承源先生赴京组织筹备。经审核后,马承源很快从全国各地调集了100件一级文物,其中就有宝鸡出土的这件饕餮纹铜尊。
何尊内壁底部铭文
马承源过去只听说但没有见过这件铜尊,见到实物后,反复看了好几遍,心中一直纳闷,这么大的器物为什么没有铭文?随即他用手在铜尊内壁、底部反复摩挲,忽然感觉底部某个地方似乎刻有文字。他大为振奋,随即让人送去除锈。

▲ 何尊铭文拓片,“宅兹中国”见左起第6行上4字
经过清除泥土和锈迹,果然在铜尊底部发现了长篇铭文。马承源高兴至极,马上做了拓片,经研究,隶定出的铭文有122字。这122个字,揭开了3000年前的一段往事:
“中国”
周成王五年四月,一位叫“何”的周王室重臣,在刚建成的洛邑(周朝金文称“成周”、“王城”)受到新居那里的王的训诰和赏赐。“何”用得到的赏赐,铸成这件铜尊,记载这一重大殊荣。其中有一句“余其宅兹中国”,意思是“我要居住在天下的中央”。这是“中国”二字作为词组首次在器物上出现。
“中 ”                                                      “国”
那时,铭文“中”,是一面飘扬的旗帜,高高升起。让人不禁想起今天飘扬在各个重大场合的五星红旗。
那时,铭文“国”,是一个持戈的士兵,昂首屹立。就像今天的共和国士兵在默默守护着和平。
那时的中国,是一个小小的地名。
今天的中国,是十几亿中华儿女共同的家!
事后,马承源将其命名为“何尊”。也因为这一重大发现,国家文物局取消了何尊赴日本展出的安排。
马承源(1928~2004)研究青铜器
1998年,宝鸡市青铜器博物馆建成开馆,马承源应邀而来。在新落成的宝鸡青铜器博物馆参观时,听讲解员介绍“何尊是镇馆之宝”时,他当即指出:“它应是镇国之宝,不仅仅是你们的镇馆之宝。”
为了确保文物的安全,2002年1月,国家文物局印发了《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规定全国有64件国宝此后永久不准出国展出,“何尊”便是其中之一。
何尊 
西周  / 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时至今日,“何尊”仍保存在宝鸡市青铜器博物院内,供游人观赏。其价值连城,重若千钧,举世瞩目,中国人应该铭记的一件国之重器!
评论问答

读中国现代白话小说《呐喊》随笔读中国现代白话小说《呐喊》随笔1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鲁迅先生的作品。读过那么多的文学作品,《呐喊》文集却让人读过后荡气回肠,久久不能忘怀。《狂人日记》,“疯言疯语”可所说的却未必不是真话。那本写满“吃人”的日记,是社会的真实写照。恐怖的封建压..

在鲶鱼洼(今分水岭水库)西南,老嘉山北有座小山包叫"金牛山"。传说山上有头"金牛"常在春耕、秋种中出现,帮助贫苦人家耕田、耙地。奇怪的是只要是"金牛"耕耙下种的庄稼,无论是旱涝都能丰收。传说中此"金牛"就是五百年前金岭村金家老二,名叫金牛死后变的。究竟是怎么回事儿,且容从头说起。相传金岭..

西湖风景区南缘月轮山麓到二龙头山麓,是当年华东四所著名教会大学之一的之江大学所在地,今为浙江大学分部,俗称浙大三分部。一九一六年,美籍《中国通》司徒雷登的弟弟司徒华林任之江大学校长后,下令在校内头龙头与二龙头两山之间的山涧上架设一座木桥以便利师生通行。此桥周围林木葱蔚,桥下山泉幽..

在明光西北约40里的石门口西北有一奇特的自然景观。山腰石崖上有一道裂缝,宽约一尺,长约七尺,深不可测。裂缝两边石壁如烟熏火烧一般,用手擦摸,手上会有一层黑灰。这裂缝中常常冒出黑烟,远看如云。每当有黑烟冒出时,天就会降雨,黑烟的浓度,烟云的大小和雨量的大小成正比。曾有放牛的孩子将斗笠..

楠溪故事之一有一个剃头老师叫阿春,人生驼背,胆生大。他话会讲,手会动,见了美女,涎直流。他手艺好,名声臭,年过三十还没娶老婆。听说村里来了个新住户,那个女儿貌生好冇讲道,他就心里痒痒真想苦。想来想去冇办法,他只好重金求媒婆。媒婆热天穿短裤,陪那美女阿秋去溪边洗衣服。阿秋看看媒婆臀..

女山北面,东到洪山头,西至潘村东,范围数十里,原是一望无际的芦苇荡。6/70年代,有一年端午节前,我还跟四婶去那里选苇叶包粽子。这片芦苇荡在当地人称"张凤滩",是因人得名,要问端详,得从一段美丽动人的故事说起。相传,清朝道光年间,盱眙县城有个富商叫严伍信,家财万贯。城里有华屋楼阁,沿街..

黄龙洞又名无门洞,飞来洞。地处西湖北山栖霞岭北麓茂林修竹深颇洞天福地之气象。它虽以洞名,其实近代以来较为吸引人的是道观园林胜景,而在晚清以前,则以佛寺驰名湖上。相传南宋乾祜年间,江西龙兴(今南昌)黄龙山以祷雨灵验著称的慧开(无门开)禅师应邀来到西湖,居住在栖霞岭北麓一处小奄中。一..

南宋年间,有一年,又逢三年一次的大比之期,各地学子纷纷云集京城临安,城中旅店早已人满为患。却说“西湖十景”印月井旁的吉祥旅店里,住着严州府睦州文昌的一位学子何梦桂举人,早在三月前就离开石峡书院来这里复习迎考。有道是“十年寒窗无人识,一举成名天下知”,何举人一边紧张学习一边掰着手指..

从前有个穷书生,屡试不中,仍苦读不已。这一年,赶考的日子又近了,他更是日夜用功。一天深夜,他刚睡下,便做了个梦,梦里他被关在一个四面都是墙的房间里,怎么呼喊求救都没有用,吓得他一激灵就醒了。书生觉得奇怪,便去请人解梦,解梦的先生听完笑道:“好梦,好梦,置之死地而后生(升),你这次..

在滁州沙河镇和明光张八岭镇交界的地方,有一座挺拔高大的山峰,山上树木茂盛、四季常青。这山有个美丽而神奇的名字叫"白米山"。在当地有这么一段美妙的传说。相传,很早以前白米山叫乱石山。山也没有现在这么高,那么挺拔,那么美丽。杂草丛生、乱石成堆、稀稀拉拉有几棵杂树。可绕山有一条常年不干,..

本内容由发布在文史录频道

本内容发布在历史时间网网,“中国”二字,最早出自这件国宝!是一篇由创作的发布的历史文章,最新最全的历史内容数据信息平台,本站支持发布收藏转发分享海报,更多请登录历史时间网网。

作者

    历史时间网

    《历史时间网》感恩您转发文史录内容历史,如需投稿请登录本站,登录后即可投稿分享收藏,并且看作文获取积分兑换礼品。

    登录 投稿说明

    https://www.lishitime.com/news/25584.html

长按下面的图片另存或分享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