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9年,常遇春卸甲中风、血流不止后暴亡,朱元璋:立刻诛杀常茂
在1369年的一个炎热的八月日子里,常遇春扛着背上的甲胄,回师河北柳河川。这位身经百战的将领一直被朱元璋寄予厚望,他的名字响彻大明帝国,如同烛火照亮黑暗的夜晚。
当他脱下那副铁甲的那一刻,他感到全身的疼痛和疮口的溃烂,简直无法承受。鲜血源源不断地流淌,将他的盔甲染红。他坚忍不拔,没有抱怨,因为他知道自己的责任,他是大明的钢铁长城,守护这块土地的最后一道防线。
傍晚时分,中军的帐篷传来一个可怕的消息,他的生命已然消逝。常遇春,这位年过四旬的英雄,已不再活在这个世界上。就算是一个普通人,也会对他的死感到怀疑,因为他的身体和精神一直都是坚不可摧的。
消息传到了皇帝朱元璋那里,他大吃一惊,失声痛哭。他从不为儿女情长所流泪,但此刻,他泪流满面。他对着常遇春的遗像,喃喃自语:“我一生铁石心肠,从不为儿女情长所流泪。可常遇春之死,却让我泪洒乾坤,打湿草木。”
常遇春在1355年成为朱元璋的亲信部下,多次在大战中立下赫赫战功,朱元璋曾盛赞他的智勇,将他视为开国之功的独占者。然而,如此英勇的将领却无法保护自己的家庭。
常遇春的长子常茂被朱元璋剥夺了官职和爵位,最终在龙州离世。次子常升更是被朱棣残酷地杀害,化为肉泥。这是一个悲惨的家庭命运,一个被历史遗忘的悲情故事。
那么,为什么如此备受朱元璋信赖的常遇春会突然死去?他的两个儿子又为何会遭受如此不幸的命运呢?或许这是历史的一场悲剧,一场无法避免的命运。他是大明帝国的英雄,但他的家庭却注定要承受巨大的痛苦和苦难。
在那个饥寒交迫的年代,常遇春的生活并不如意。他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却渴望着成就非凡的事业。1364年,他毅然决定踏上了一条崎岖的道路,离开家乡,前往定远县,加入了土匪刘聚的团伙。
山中的生活并不容易,但常遇春的身手出奇地了得,很快赢得了刘聚的信任。刘聚尊重他,甚至任命他为什夫长,成为自己的亲信。然而,尽管表面上与刘聚关系密切,常遇春却并不满足。
刘聚并非志向远大之人,他缺乏长远计划,不符合常遇春的抱负。常遇春渴望有朝一日脱离刘聚,开创自己的未来。
就在这个时刻,朱元璋的名字传遍大江南北,他南下定远,攻占滁州,目标直指和州,声威赫赫。常遇春对这位伟大的皇帝充满敬仰,曾化名普通人,悄悄地考察朱元璋的志向和为人。
当他决定加入朱元璋的队伍时,他在打劫和州的混战中擅自脱离了土匪团伙,离开了自己的过去,投奔了朱元璋。然而,朱元璋并不急着接纳他,甚至质疑他的动机。
朱元璋严肃地对他说:“你之所以来投奔我,只是因为怕饿肚子吧,我可不收留你这样的人。”
这是常遇春与朱元璋的首次相遇,充满戏剧性。尽管朱元璋对他心存疑虑,但仍然选择留下他。几天后,采石矶上演了一场宏大的战役,朱元璋麾下有许多杰出的将领,但无论如何都无法攻克这块看似不起眼的领地。
然而,在绝望之际,常遇春乘坐小船,冲入战场,如鱼得水,左冲右突,轻松穿越元军的重围。这场采石矶之战成为了他的处子秀,也让朱元璋深刻地认识到他的价值。此后,他被朱元璋任命为总管府先锋。
然而,常遇春并非只会斗智斗勇的武将,他的智谋和胆识令朱元璋刮目相看。在第二次采石矶之战中,朱元璋的队伍遭遇元军将领蛮子海牙的强烈冲击,损失惨重。常遇春急中生智,采用计谋引诱蛮子海牙追击,然后带领军队反击,彻底击败了蛮子海牙,将元军从集庆路赶出。
在围攻集庆城时,常遇春灵活机智,左右呼应,变换战术,给予元军沉重打击。他的智慧和勇气帮助朱元璋夺取了集庆城,成就了一场辉煌的胜利。常遇春的功勋成为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的一块不可或缺的拼图。
在那个充满传奇和冒险的年代,常遇春的故事成为了一段传奇。他是个出生平凡的人,但他的抱负和勇气使他跻身历史的舞台,成为大明帝国的不朽英雄。这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时代,而常遇春正是这个时代的传奇人物,他的故事永远铭刻在历史的篇章中。
在那个纷乱的时代,陈友谅崭露头角,成为元末义军中最强大的一支力量。他野心勃勃,率领数万壮士东征应天,准备与朱元璋一决雌雄。然而,刘伯温却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他主张诱敌深入,将陈友谅的军队引诱至狭窄的龙湾地带,然后将其歼灭。这项伏击任务交给了两位出色的将领,常遇春和冯胜。
陈友谅和常遇春的交锋早在此时已不是第一次。在此之前,常遇春曾受徐达之命多次抵挡陈友谅的进攻,他们两人在战场上已经成了"老相识"。
当陈友谅走入伏击圈时,他的军心立刻大乱,惊慌失措,只想逃离这个致命的陷阱。第一次征讨朱元璋的尝试以失败告终。
然而,陈友谅并没有气馁,他再次崭露头角,与朱元璋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这一次的战场是鄱阳湖。陈友谅的军队兵强马壮,战船高大,实力雄厚。朱元璋在战斗中遇到了麻烦,甚至受到陈友谅麾下大将张定边的袭击。如果不是常遇春突然出现,一箭射中张定边,朱元璋早就落入陈友谅之手。
鄱阳湖之战成为元末乱局的转折点,也是朱元璋一生中最关键的时刻之一。由于徐达需要防备张士诚,他并未全程参与鄱阳湖之战。因此,在这场战斗中,常遇春的功绩卓著。
1366年,他随徐达东征张士诚。张士诚的军队强大,平江城坚固,难以攻克。经过李文忠、廖永忠等人的辅佐,常遇春发动了激烈的进攻。他数次击退张士诚的反击,最终彻底击败了张士诚,使其力量崩溃。
然后,不久之后,被常遇春围困在平江城中的张士诚自杀身亡,消除了威胁。然而,仅仅半年后,徐达和常遇春再次率军北上,迎击蒙元的进攻。
在朱元璋创业的过程中,他的将领们东征西讨,南征北战,每个人都在各自的领域开拓天地,建立自己的势力。尽管战线广阔,各将领之间可能存在指挥问题和嫌隙,但朱元璋的决策是简单而有效的。他委任徐达和常遇春为北征的主帅,依次排位。他曾自豪地评价常遇春:“当百万之众,勇敢先登,摧锋陷阵,所向披靡,无如副将军遇春。”这个评价让众将无可争议地认可了常遇春的领导地位。
在大明建国的那个时刻,常遇春是攻城拔寨的不可多得的将才。他的智慧和勇气帮助朱元璋夺取了胜利,铸就了大明王朝的辉煌历史。他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成为那个时代的英雄传奇,永远镌刻在历史的长卷之中。
在那个充满战乱的年代,常遇春的威名如日中天。他征战山东和河南,攻克元大都,甚至战胜了著名将领王保保,他所到之处,敌人闻风丧胆。
然而,在朱元璋下令徐达和常遇春撤军后,常遇春却在河北柳河川遭受了致命的打击。那一年是1369年的8月9日,炎炎夏日,常遇春的大军抵达柳河川。烈日炙烤,高温难耐,他脱下厚重的铠甲,却感到全身燥热难以忍受。随军的医生检查后,断定他得了“卸甲风”。这种疾病在古代被认为是致命的,医生无能为力。
傍晚时分,常遇春身上的箭伤开始大面积出血,他感到生命垂危,召集李文忠来安排后事。然而,在他交代完事情后,突然在军营中突然倒地暴毙。
常遇春的突然离世与他多年来承受的高压环境有很大关系。自从他在1364年跟随徐达攻克泸州后,他一直在军营中度过大部分生活。在朱元璋统治时期的每一场大战中,他都扮演着重要角色。与徐达分兵后,他被赋予了攻占元大都和上都的重任,精神压力可想而知。
此外,他出生在淮河流域,之前从未越过黄河北上。然而,他跟随徐达北伐,远征遥远的漠北,面对严寒和饮食问题,常遇春的身体健康受到了威胁。在这些多重因素的影响下,他的猝死也就不足为奇了。
常遇春的去世深深伤了朱元璋,他追封常遇春为“开平王”,并多次给予常遇春的长子常茂机会,以表彰他的功绩。
然而,常茂作为“二世祖”,他与父亲的能力相差甚远。他参加了汤和西征川蜀,却未立下功绩而返回。他也随沐英南下征讨云南,却在取得胜利的情况下放弃了战果。更令人担忧的是,常茂对他的岳父冯胜持有极大的不满,多次报告朱元璋,指责冯胜。然而,朱元璋调查后发现这些指责多为常茂的无端指责,恶意中伤。朱元璋大怒之下,剥夺了常茂的爵位,将他流放到广西龙州,并提拔了他的弟弟常升继承了爵位。
然而,常茂在龙州继续表现出不老实的行为。他与当地土官赵贴坚的妻子黄氏串通一气,甚至在赵贴坚去世后,密谋夺取赵宗寿的职位,迫使赵宗寿自愿投降,几乎砍断了他的手臂。这一切的阴谋和纷争,发生在朝廷内部也是频频发生的,比如李善长因受到胡惟庸的陷害,最终被满门抄斩。
最终,在朱元璋决定逮捕常茂之前,常茂选择服毒自尽,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他一生没有留下子嗣。十年后,朱棣兴兵靖难,攻克应天府,与抵抗的常升在城门下丧命。
这一段充满曲折与戏剧性的故事,将历史中的各种人物和事件相互交织,展现出那个时代的复杂性和无常性。它讲述了胜利与失败、荣耀与耻辱、野心与绝望之间的斗争,为我们呈现了历史的多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