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戊奇荒”:夺命1300万条,差一点把清朝拉入坟墓!


中国大地向来多灾多难,尤以旱灾最为揪心。秦汉至清朝两千余年间,共发生了1022次旱灾,平均两年一次。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起连续四年大旱,赤地千里,饥民到处起义,成为明王朝覆亡的导火索。光绪初年的华北大旱,更是一场“二百余年未有之灾”。

从1876年到1879年,直隶(今河北)、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持续4年遭受大面积干旱,农产绝收,田园荒芜,“饿殍载途,白骨盈野”,因饥荒及疫病致死的人共约1300万。

此次灾害是有清一代最大的一场劫难!因以1877(丁丑年)和1878(戊寅年)最为严重,故称其为“丁戊奇荒”。其中河南、山西灾情最深,又称“晋豫大饥”。

“二百余年未有之灾”

1875年初,年仅4岁的光绪,刚刚被扶上皇帝宝座,北方很多地区便先后呈现出干旱迹象。当年,京师和直隶地区一直到冬天,仍然雨水稀少。

一年后,旱情加重,以直隶、山东、河南、山西为主要灾区,北至辽宁、西至陕甘、南达苏皖,形成了一片前所未有的广袤旱区。受干旱影响,华北大部分地区的粮食等农作物全面歉收,产量减半,山东收成甚至不及往年的三成。《山东通志》称该年全省“大旱,民饥”。大旱引发的饥荒,致使一些灾民“饥则掠人食”,过境者往往失踪,人们为此甚至“相戒裹足”,不敢远行。

1877年,华北旱情急剧升级,尤其是山西,旱荒空前。山西巡抚曾国荃向清廷奏报时称:“晋省迭遭荒旱……赤地千有余里,饥民至五六百万之众,古所未见”,“询之父老,咸谓为二百余年未有之灾”。

当时在山西,饥民为了活命,树皮草根都已吃光。绝望的民众甚至取小石子磨粉,和成面状吃下,或掘观音白泥充饥,结果,不数日间,泥性发胀,腹破肠裂。当再也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吃的时候,“人吃人”的惨剧便发生了。

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曾在日记中记下了山西受灾的惨状:城门口旁边堆放着被剥光了衣服的一大堆男尸,一个叠着一个,就好像在屠宰场看到的堆放死猪的样子;另外一边同样堆放着一大堆女尸,衣服也全被剥光,这些衣服全被送到当铺换取食物了。这一带路上的树都呈白色,从根部往上10尺到20尺的树皮全被剥光充作食物。

旱灾的阴霾,同时笼罩在河南、陕西等省上空。许多灾民“不得不逃亡四出,扶老携幼,号泣中途,带病忍饥,踉跄载道”。走投无路的饥民甚至铤而走险,聚众抢粮。他们打着“王法难犯,饥饿难当”的旗号,拦路抢劫,粮价因此又陡增十倍以上。直隶地区也有灾民组成“砍刀会”,专门抢粮。

而在甘肃东部、四川北部以及山东地区,旱灾同样严重,以致“炊烟断缕,鸡犬绝声,父弃其子,兄弃其弟,夫弃其妻,号哭于路途。是冬及次年春,或举家悄毙,成人相残食,饿殍不下数万”。

到1878年,大旱持续已三年,因旱灾带来的各种人间惨剧,更为严重了。河南境内,侥幸活下来的饥民大多奄奄一息,连割人肉的力气都没有了,一些气息犹存的灾民,倒地之后被饿犬、野狼残食。在直隶河间府,一些壮年饥民竟在领受赈济的时候倒死在地上。春夏之交,北方大部又因灾害引发了瘟疫,河南几乎十人九病,陕西“灾后继以疫疠,道殣相望”,山西百姓因疫而死的达十之二三。

据不完全统计,从1876年到1879年,山东、山西、直隶、河南、陕西等地区,受旱灾及饥荒严重影响的民众人数,多达1.6亿到2亿,约占当时全国人口的一半。直接死于饥荒和瘟疫的人数,约1300万人,仅山西一省1600万居民中,就死亡500万人。 

天灾背后的人祸

“丁戊奇荒”为什么会造成上千万的人死于非命?考查一下清朝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现实,不难发现,这场触目惊心的大灾害,既是天灾,又为人祸。

自古以来,完善的仓储制度和充足的粮食储备是国家稳定的重要保证。与历朝历代一样,清王朝也在各省、州、县设置了粮仓,并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管理制度。但随着清王朝的日益腐朽,仓储制度也渐趋衰败。各级官吏非但没有及时采买仓谷,反而借机变卖、挪用、侵盗粮食。

1830年,户部检查全国粮仓储备情况时发现,实存粮仅1400万石,缺额达1800万石。到1860年,全国只存523万石了。无怪乎“丁戊奇荒”爆发之际,灾区缺粮,不但无树皮草根可采摘,“抑且无粮可购,哀鸿遍野,待哺嗷嗷”,很多人因此活活饿死。

同时,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清王朝腹背受敌,内外交困,元气大伤。以致在1864年,清王朝国库仅有6万余两白银。“丁戊奇荒”发生时,“海内穷困已极”、“内外库储俱竭”,尽管清政府多方筹措,仍捉襟见肘。所筹赈款中,属于部拨、协拨及截留的公款很少,受惠最多的山西也只有317万两,不足全部赈款的三分之一。

灾民被逼“走西口”、“闯关东”

这次西南大旱,迫使大批返乡农民工逃离家园,再次进城谋生。与此相对应的是,“丁戊奇荒”也引发了中国近代史上大规模的灾民迁徙潮,其中尤以“走西口”和“闯关东”最为典型。

“丁戊奇荒”迫使大批山西百姓背井离乡北上长城口外的蒙古,另谋生路,其中忻州、雁北等晋北地区最为突出。山西北部向来土地贫瘠,自然灾害频繁,生存环境恶劣,“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野菜”的民谣,便是当时社会状况的写照。每遇灾歉,人们不得不流离失所。

这些从灾荒中远走他乡的逃难人,将晋文化带到了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与当地的游牧文化相融合,形成了富有活力的移民文化。口外蒙古地区传统单一的游牧社会,逐渐演变为旗县双立、农耕并举的多元形态。

与山西类似,受“丁戊奇荒”影响,无以为生的山东饥民,大量外出逃荒,纷纷“闯关东”,以致出现了大规模的流民潮。他们抛弃家园,逃至产粮较丰的东北奉锦一带,那里土地肥沃,人烟稀少,且与山东仅一海之隔,乘船当日可至,因此“闯关东”对山东灾民具有极大的吸引力。至1877年4月底,逃出山东而投奔他乡者已有300万人。

评论问答

毕沅是清朝乾隆年间大臣,为乾隆二十五年状元。毕沅的这个状元头衔,有“最幸运状元”的说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个说法呢?乾隆二十五年,已经通过中举进入仕途的毕沅,在这一年参加了会试考试,并且榜上有名,进士及第。但是到底能排在什么名次,是否能进入前三甲(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状元、榜眼、探花)..

民国年间,望江斋是汉正街上首屈一指的文物商店。这家店铺的古玩字画,玉雕瓷器,件件价值连城,尤以唐代一位大书法家临摹的兰亭序集字帖最为名贵,是镇店之宝。店主许掌柜从不轻易示人。有一个日本商人出价3000两黄金求购,遭到许掌柜拒绝,他说这是我中华国宝,哪是用黄金买得去的?武汉三镇的报馆获..

清初,曾有一位名叫孔四贞的汉族公主。孔四贞的父亲孔有德原是明朝镇守辽阳的一名参将,降清后封为定南王,镇守广西,驻军桂林。顺治九年,张献忠起义,打败孔家军,孔有德手刃爱妾,闭门自焚。其全家被大西军所杀,只有女儿孔四贞被其部下国安救出。世族及孝庄皇后将其接入宫中抚养顺治十一年,孔有德..

只要不曾后退,慢一点又何妨作者:米格格(简书签约作者)年幼时,她跟院子里的伙伴们一起玩,不管是跳舞还是做游戏,她的动作总显得有些僵硬,大人们在一旁闲聊,说她手脚笨。她不怪别人说自己“笨”,因为“笨一点”,不用经常被大人们要求跳个舞、唱首歌,她有更多的时间在一旁看喜欢的小人书和动画..

我县徐庄乡乡政府在国道南12里处,通向乡政府的是一乡间小公路,路口有一片坟地,是周围5个村的公坟。公路两侧是栽植的很密集的碗口粗白杨。坟地和公路中间是个宽15米深6米的鱼坑。我县有一崔姓副县长(现在离休了)的孩子,87年的时候在县土地局上班,经常开着辆212北京破吉普下乡。当时他刚20出头,1..

人们都知道,耶稣在耶路撒冷城被罗马士兵钉死在十字架上,又在他死去的第三日复活并升天。这在《圣经》中多处均有记载,也是耶路撒冷成为基督教圣地的原因。在距离耶路撒冷数千公里之外的克什米尔,有一个名叫斯利那加的城市,是克什米尔印度控制区的首府。这个城市里有一座半像教堂半像清真寺的建筑物..

清朝统治者入关统一全国后,为了笼络和网罗知识分子,顺治元年宣布沿袭明朝惯例,按期开科取士。顺治二年在北方数省举行乡试,录取了清朝首批举人;顺治三年在北京举行会试,录取了开国的首批进士;四年又加行会试,多取江南文士。顺治一朝18年,共开8科,录取进士2591人,几乎连年考试,而令顺治帝头痛..

在我们印象当中,公主和太子从一出生都是含着金钥匙长大的,他们从出生意味着吃喝不愁,等长大了会嫁给一个驸马,过上幸福的生活,其实历史并非如此。在古代格格嫁给谁不是自己所能决定的,一般皇上安排格格出嫁,更多得是考虑政治婚姻。当公主和驸马结婚之后,两个人就分开住,这种情况在清朝的时候最..

我们经常看电视,特别是小时候,只要一打开电视机都会找一些古装片,我最难忘的就是清官“刘罗锅”了。故事亭小编也跟大家分享一些“刘罗锅”的故事吧!刘罗锅智告贪官一天傍晚,乾隆皇帝来到午门散步。抬头一望,只见午门至正阳门那段御道由于年久失修,不少地方已磨损得坑坑洼洼,觉得有失皇家体面,..

就在丰臣秀吉出兵朝鲜的第二年,努尔哈赤打败了最强的竞争对手海西女真,又经历了二十多年征战基本统一了女真各部。1616年,努尔哈赤自称“天命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成为大明烦之又烦却挥之不去的噩梦。很显然,这是致命的20年。明朝和朝鲜怎能坐视不管呢?都是丰臣秀吉惹的祸。一场大战下来..

本内容由发布在文史录频道

本内容发布在历史时间网网,“丁戊奇荒”:夺命1300万条,差一点把清朝拉入坟墓!是一篇由创作的发布的历史文章,最新最全的历史内容数据信息平台,本站支持发布收藏转发分享海报,更多请登录历史时间网网。

作者

    历史时间网

    《历史时间网》感恩您转发文史录内容历史,如需投稿请登录本站,登录后即可投稿分享收藏,并且看作文获取积分兑换礼品。

    登录 投稿说明

    https://www.lishitime.com/news/25405.html

长按下面的图片另存或分享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