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烽火中的忠勇将士彩色老照片
图为淞沪会战中的国军士兵
淞沪会战(又称八一三战役、第二次淞沪抗战,日本称为第二次上海事变),是中日双方在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也是整个中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在淞沪会战中,中日双方共有约100万军队投入战斗,战役本身持续了三个月,日军投入9个师团22万人,伤亡9万余人;中国军队投入73个师70余万人,伤亡25万余人。
1939年,南昌战役前夕,照片中的我军士兵正在用餐。
镜头里,他们穿着草鞋,一群人围在一小锅菜旁。看起来很朴素、很悲情,客观反映了当时我军在后勤补给上的困难。
国民党忠义救国军(简称“忠救军”),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一支军队,隶属于中国国民革命军。“忠救军”由国民党特务组织“军事委员会政治部”操纵,其成员主要来自内战期间的国民党败军和地方保安团队。
在淞沪会战中,“忠救军”的士兵们英勇作战,为保卫祖国做出了贡献。然而,由于后勤补给困难等原因,他们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照片中的场景反映了当时“忠救军”士兵们在行军情况。
在浙西第一临时中学的操场上,一群青年正在认真地练习射击。他们身穿军装,手持步枪,聚精会神地瞄准着目标。
1937年8月28日,英国《伦敦新闻画报》刊登了一幅题为“驻守北平的二十九军战士”的照片。照片中,二十九军战士们身背机枪子弹袋,手持传统的中国大刀。
1937年7月7日夜,卢沟桥的日本驻军在未通知中国地方当局的情况下,径自在中国驻军阵地附近举行所谓军事演习,并诡称有一名日军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北平西南的宛平县城搜查,被中国驻军严词拒绝,日军随即向宛平城和卢沟桥发动进攻。中国驻军第29军37师219团奋起还击,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七七事变”揭开了全国抗日战争的序幕。图为驻宛平的中国军队紧急奔赴卢沟桥战场。
抗日战争期间,延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这里的人民积极投身于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斗争中,为保卫祖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延安,有一支训练中的民兵队伍。
他们头上扎着黄土高原特有的风俗——羊肚巾,身穿着普通的粗布衣服和草鞋,看起来与普通农民没有什么区别。但是,他们是经过严格训练的战士,肩负着保家卫国的神圣使命。
1937年8月,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时期,即将奔赴淞沪前线的88师,展现了中国军队的精良装备和训练水平。
88师接受德式装备和德国顾问的训练,他们身穿现代化的军装,装备着先进的武器,如机枪、步枪、手榴弹等。这些武器不仅具有高度的杀伤力,而且能够提高军队的作战效率和战斗力。
从照片中可以看到,88师的士兵们经过严格的训练,不仅具备了高度的军事素质,还掌握了一定的战斗技能。他们的队列整齐、精神饱满,展现了中国军队的崭新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