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封神:秦王李世民的用兵艺术


公元621年五月,秦王李世民在虎牢关(今河南荥阳汜水镇西北)以少胜多,击破窦建德十几万军,一战封神。虎牢关大捷是隋末群雄逐鹿中最具决定性的一战,李世民一举消灭了唐朝最危险的两个对手(王世充和窦建德),巩固了唐朝对河南的统治,群雄逐鹿的最终结局再无悬念。在这一经典战役中,李世民的用兵方略有哪些绝妙之处呢?

本文选摘自《中古时期的战争:300—900》,略有整合和改动

围困王世充与王世充的求救

620年8月初,李世民率五万大军直趋王世充盘踞的洛阳。8月底,李世民据邙山各峰,立连营坚垒,扼制洛阳城内外交通。同时,其麾下各路唐军进一步攻占洛阳南北的地盘。初秋,唐军攻取洛阳城东约四十公里的战略要地嵩山辕关。唐军连连告捷,一大批先前依附于王世充的地方首领纷纷叛投唐营。到年底,河南中部的地方豪强、统兵将领和绿林首领基本全部转奔唐营。王世充不仅是东面的粮道被有效切断,而且基本失去了全部根据地,只剩下襄阳和徐州两座当时完全孤立的遥远据点。

王世充在洛阳城外与李世民数次交战,均被击败。外有唐军围城,王世充坐困洛阳迟早死路一条。到621年春天,洛阳城居民饱受煎熬,局面甚至比李密围城时还要糟糕:“仓粟日尽,城中人相食。或握土置瓮中,用水淘汰,沙石沉下,取其上浮泥,投以米屑,作饼饵而食之。”

620年底,窦建德听从谋士刘彬之言,答应了王世充的出师援救之请。刘彬指出:李世民进兵洛阳之前,唐得关中、郑得河南、窦夏政权得河北,成三足鼎立之势。然而现如今唐强郑弱,一旦郑亡,夏恐怕难以独存。

621年4月,窦建德才出兵洛阳,史载兵力十万人。夏军沿黄河南岸西进,船只满载粮草一路相随。

随着窦建德大军逼近洛阳,李世民拒绝了放弃围城、退回关中的建议。相反,他留下唐军主力继续围城,自己则亲率一路轻骑赶赴洛阳以东约一百公里的战略要地虎牢关,阻挡窦建德。

4月22日进驻汜水城和关口上方的高丘之后,李世民便拒绝率军出城与夏军大战。占据地利,这便决定了战与不战的主动权掌握在李世民手中。而李世民没有理由冒险当即作出决断,因为每过去一天,饥肠辘辘的洛阳守军就离投降更近一步

虎牢关之战

窦建德大军在虎牢关以东约十六公里的平原上扎营。夏军在那里停留了一个多月。窦建德没有试图或北或南绕过虎牢关,也许是因为如此用兵会让军队远离粮船和水道。5月底,唐军统帅李世民一步一步引窦建德到虎牢关前决战。他派骑兵突袭夏军粮道,同时将军队摆在虎牢关,制造出此地守御不严的假象。史料并未言及,李世民为何选择在这一特定时机诱窦建德来战。可能是他认为窦建德部下已士气涣散,更有可能是他不想让送上门来的夏军在洛阳城陷后退回河北。在河南与窦建德一战定乾坤,可以免去唐军日后平定河北的麻烦。我们可以肯定,李世民心中一清二楚:虎牢关前的地形正是夏军潜在的死亡陷阱。

且不管李世民发动此战的原因为何,对手最终如他所愿地咬住了他放出的诱饵。5月28日凌晨,窦建德令夏军大部经平原开赴虎牢关。窦建德大军兵分数路进抵汜水谷地,沿汜水东岸列阵。夏军的战阵北到黄河,南至鹊山(汜水东岸陡崖之高点),长约两到三公里。夏军面前对岸便是汜水城,该城据守着通往虎牢关的狭长山径入口。夏军定然已由此发现,汜水城和城后陡峻高山守御森严,远超此前之所料。

唐军统帅李世民并未立即在汜水对岸与窦建德针锋相对地列阵,而是先坚守阵地。他登上一处高丘观察夏军,然后向诸将解释自己的用兵之策:唐军取守势,按兵不动。敌军列阵久等多时而徒劳无功,饥饿疲惫之下自然开始后退。唐军抓住时机,果断出击,向士气低落、阵列不整的夏军发起猛攻。在这种情况下,李世民言:“必破之矣。”僵局从早上七八点钟夏军首度列阵完毕一直持续到中午,中间双方不时有小股骑兵交锋。夏军将士饥渴倦怠,争相饮水。大批士卒索性在阵列中坐了下来,或者在一片混乱中辗转迟疑。李世民察觉到敌阵散乱不整,于是令三百骑兵沿敌阵疾驰而过,以试探敌军的反应。夏军动摇后退,李世民下令部分骑兵向南机动,再折向东,扑向敌军左翼。左翼暴露在外,威胁不断逼近,窦建德试图将大军从狭窄的汜水谷地撤回到汜水东岸陡崖上的易守难攻之处。但这一举动破坏了夏军的阵列行伍,从而为李世民的第二步进攻提供了战机。李世民亲率一路强大的轻骑,冲过汜水,切入撤退的夏军。唐军主力紧随其后,一波波杀来。混战之中,眼见李世民的堂弟李道玄竟从夏军战阵中杀开一条血路,从阵前直杀到阵后,又从同一条路杀了回来,几番进出。厮杀到尾声时,只见李道玄的甲胄上扎满了箭矢,使他看起来恍如刺猬。大部分传世文献称,李世民率一小队骑兵冲上汜水东岸的陡崖之巅,展开唐军旌旗昭示四方,夏军最终崩溃。唐军侧翼一路从南边赶到,应助了一臂之力。

夏军彻底崩溃。窦建德的三千将士或战死沙场,或命丧追击。据史书记载,另有五万夏军被俘。夏军大部必然沦为唐军的阶下囚,因为逃生之路为汜水东岸的悬崖峭壁所阻。窦建德本人也落入唐军之手。他在战斗中被长矛刺伤,欲借道黄河中一小洲逃命,被两名唐军将领截获。唐军追出十六公里,一直追到夏军营垒。6月3日,窦建德和其他于虎牢关被俘的高官大将一起被押到洛阳城下游行。王世充意识到自己的胜利无望,第二天便投降了。

李世民的用兵方略

李世民在虎牢关取得胜利,其用兵方略与此前战胜薛仁杲、刘武周基本相同。三场大战,李世民都是占据防御要地或立下坚壁营垒,同时遣偏师骚扰敌军或袭敌粮道,避免决战。只有在敌军颓势已显,或敌军因开始后退而暴露弱点之时,他才会动用主力发动猛攻。李世民的目标不仅仅是在战场上击败对手,更是彻底消灭敌人的政权。他的做法是用骑兵穷追不舍,直至大功告成。他亲自排兵布阵的大战,多以此种模式为特点。可以说,此乃李世民的招牌谋略。敌军长途跋涉,与李世民对阵时粮道漫长而脆弱,这往往助了李世民一臂之力。

虽然唐代史书并未明言李世民年少时曾学习古代兵法,但他的用兵风格非合《孙子兵法》的原则。《孙子兵法》的作者似乎深知,拖延和避免一战决胜负,往往是免于顷刻落败的最佳手段,如此便保住了最终获胜的可能性:“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谋略的第二步,是观察机会,等待敌人疲惫懈怠或出现失误,抓住敌人最虚弱的时机,猛烈进攻。“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先胜而后求战。”当然,有意示怯示弱,是希冀诱使敌人放松警惕,从而为决定性的一击创造机会:“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众多军事家都熟稔这些教导,但李世民(假设他真的熟悉)在将这些相当抽象的教条转化为具体的用兵谋略方面,做得比大多数人好得多。

李世民的军事艺术实践,除了精心确保大战在自己选择的时间和条件下进行之外,还有特色鲜明的战术模式。他通常先用步兵或骑兵去攻击和牵制敌人的战阵各部,为总攻铺平道路。总攻即发动骑兵冲锋,从相对狭窄的前沿插入敌军阵列,再从敌阵背后攻击,从而让敌阵彻底崩溃。虎牢关一战,正如我们所见,李世民首先派骑兵南下威胁夏军左翼,然后才率主力大举进攻。细节可能有所不同,但基本模式很少变化。

在李世民的用兵谋略中,有两个要素值得注意。其一,是李世民本人在战场上的角色。虽然李世民用兵极为谨慎,但他在战斗中的个人表现截然相反。626年即皇帝位(并开启治国理政的新气象)之前,李世民每一次身临沙场,都亲率骑兵发动最后的决胜冲锋,并在短兵相接的肉搏厮杀中发挥非常积极的作用。虎牢关一战,李世民率轻骑冲向窦建德动摇不定的本阵,然后率领一小队骑兵直接冲过重重敌阵,在敌阵之后的山顶上展开唐军旌旗。李世民晚年称,自己戎马一生,亲手杀敌千余人。李世民在这方面或许有些狂放不羁,但绝非独一无二。李密就曾两度中箭负伤。另有史书记载,义军首领杜伏威曾冲入敌阵,擒获刚刚用箭射中自己的人。窦建德也在虎牢关之战中被长矛刺伤。而613年起兵反叛隋炀帝的高官杨玄感,“骁勇多力,每战亲运长矛,身先士卒”。这一时期的军队统帅都精习箭矢刀矛,一旦亲临沙场,往往身先士卒,将自己暴露于危险之中,扮演“激励”而不是“协调”的角色。军队统帅若行事不当,则有可能失去部下的忠心。

其二,是骑兵在李世民统兵作战中的作用。在农耕文明的中国,马匹和熟练的骑兵往往供不应求。在大多数隋唐时期的军队中,骑兵数量明显偏少。虽然骑兵数量相对较少,但在中国中古时期的战场上,骑兵通常起着决定性作用。骑兵优越的机动性使之能够机动攻击敌军侧翼或后方,或者快速把握敌军阵列中出现的任何机会。骑兵在高度上有优势,很容易恐吓对方的步兵。骑兵突然一个冲锋就能将对方的步兵吓得惊慌失措,掉头就跑。骑兵更可以冲进密集的步兵方阵,直接穿阵而过。交战之前,需要骑兵实施侦察,袭击敌人的粮草辎重。战斗结束后,骑兵更是有效追击敌人的关键力量。李世民一生所亲历的全部大战,决定性的打击基本都是由骑兵实施的。他亲率一千皂衣玄甲的精锐骑兵,冲锋陷阵时一马当先。与隋朝和更早时期的重甲骑兵相比,李世民和其他唐军将领指挥的骑兵一般被描述为“轻骑”——这意味着骑手仍有甲胄,而战马则无。出现这种变化,可能是由于唐军的前身是隋朝的边军,曾与具有高度机动性的东突厥轻骑兵作战。早在投身于群雄争霸之前,唐朝开国皇帝李渊就从部下骑兵中精选两千人,衣甲战具效法突厥样式,教之以突厥人的方式作战。无论轻骑兵的历史渊源如何,李世民的突袭和追击屡屡得手,都可归功于唐军轻骑兵出色的速度和机动性
【内容简介】
军事历史学家大卫·格拉夫以中国古典文献和最新的学术成果为基础,生动叙述了从公元300年西晋解体到900年唐朝覆亡长达六百年的军事战争史,所涉及的战争既有政权冲突与更替,也有对外征伐和边境防卫,更有武装叛乱及镇压行动。
他将战争置于更广泛的背景下,深入探讨了中国中古时期军事制度、军事理念、武器战术的变革对王朝命运、社会秩序和百姓生活的重大影响:把边境防御任务委托给定居在帝国边界的游牧民族,导致了西晋王朝的覆灭;府兵制在北周代北齐、隋征陈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轻骑兵取代重骑兵,让李世民纵横沙场,力压群雄,等等。作品视野宏阔、见解深刻,很能给人以启发。
【编辑推荐】
1.经由汉学名家杜希德悉心指导而写就的历史佳作:本书是军事历史学家大卫·格拉夫将自己的普林斯顿大学博士论文进行通俗化加工而成的历史作品,而杜希德是格拉夫博士论文答辩委员会的委员。
2.作者大卫·格拉夫是美国知名的中国军事史研究专家:格拉夫是美国《中国军事史》(Journal of Chinese Military History)杂志主编,担任过美国“中国军事史学会”的秘书,学术专长即为中古军事史。
3.写法新颖、中国军事史开拓性佳作:过去的中国军事史研究,多专注于军事制度史和探讨考证一场战役的起因、过程和影响,不免局限于一点,不能贯通其他方面。军事组织其实是社会组织之一,军事组织、结构的发展与政治、社会的情况是不可分离的,军队与社会并非两个分离的团体。军队能够运用武力手段改变政治、社会现状;社会变迁与政治决定也会改变军事制度。国家、社会与军事制度三者是贯通的,是相互发生作用的,研究军事史而不顾及国家与社会方面是不全面的。因此,一部能够贯通三者,提供宏观视野的中国军事史研究的著作亟待出现。
本书是西方学界首部探讨中国中古军事史的专著,采用贯通国家、社会与军事制度三者的新颖写法,将军事制度、战争形态与当时的文化、政治、社会经济情况联系起来,既纵观各时代的演变,亦横向地观察当时各范畴的相互影响,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宏观、多面向的视野。这一尝试在中国军事史研究领域具有开创性。
4.极为精彩的中古史:作者不为叙述战争而单论战争,而是将战争融入历史的叙述中,在适当的地方穿插介绍军事制度、社会和政治结构以及战争手段的发展变化,所以本书不仅是一部中古军事史,更是一部酣畅淋漓、令人拍案叫好的中古史。
5.15幅精心绘制的地图帮助读者理解历史与战争。
【作者简介】
大卫·格拉夫(David A. Graff):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历史系教授、系主任,东亚研究本科项目的主任,自2017年以来一直任理查德·阿登·皮克特和格蕾塔·鲍尔·皮克特杰出讲席教授。《中国军事史》(Journal of Chinese Military History)杂志主编,担任过美国“中国军事史学会”的秘书。1995年获得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研究博士学位,1994—1997年分别在南方卫理公会大学和鲍登学院担任临时教职,1997—1998年在哈佛大学做访问学者,1998年进入堪萨斯州立大学任教。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军事史,尤其是中古时期的军事史。著有《中国中古时期的战争:300—900》(Medieval Chinese Warfare, 300-900)、《欧亚用兵之道:七世纪中国和拜占庭的军事实践》(The Eurasian Way of War: Military Practice in Seventh-Century China and Byzantium)等。与罗宾·海厄姆(Robin Higha)合编过《中国军事史》 (A Military History of China)一书。
评论问答

在成都大慈寺附近,有家包子铺有点特别。红色的大字招牌,“良心用料”的承诺,公开展示的肉检报告,还有年轻的小老板,无一不昭示着这个包子铺“有点不一样”。每天上午是包子铺最忙碌的时候,老板王沐宇接待着来来往往的上班族们。这位戴着眼镜的90后看上去很斯文,动作却已经十分娴熟。大学毕业后自..

深读三国志,对曹操的深谙兵法且不拘常理变通自如的军事谋略深为叹服,感佩不已。于是,不揣冒昧,整理《魏武帝本纪》中的八大经典战例,参悟其中的用兵之道,遂成文,以飨读者。一、武阳攻于毒当年,曹操为东郡太守,治所在东武阳。黑山贼于毒、白绕、眭固等率部攻袭东武阳,曹操军驻紮在顿丘,诸将皆..

达芬奇(意大利文:Leonardo da Vinci,1452年4月15日 --- 1519年5月2日),又译为:达文西,全名:列奥纳多迪瑟皮耶罗达芬奇(Leonardo di ser Piero da Vinci),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多项领域的博物学家,其同时是画家、建筑师、解剖学者、艺术家、工程师、数学家、发明家,他无穷的好奇与创意使..

紫砂壶为茗饮佳品,它出自风光旖旎的太湖之滨江苏宜兴,这里山清水秀,峰峦叠嶂,山多岩洞,洞皆神奇,历来为文人学士所倾慕。宜兴制陶历史悠久,相传春秋时代范蠡曾在此作陶,这里盛产南方青瓷和几何印纹硬陶,釉色和硬度都不错。到北宋时对紫泥器物有了描写,诗人梅尧臣云: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

商鞅不被魏王所用,西向入秦。在秦孝公宠臣景监的引荐下,拜见了秦孝公。《商君列传》中呈现了商鞅说服孝公的情境,可谓一波三折,妙趣横生。卫鞅初见孝公,说帝道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面对年轻的富有抱负的秦孝公,卫鞅思忖,从哪里切入阐述治国方略呢?那就从远古黄帝、颛顼、帝喾、尧、舜说..

法国文学巨匠雨果在1861年写的一封信中说:“艺术有两种起源,一是理想,理想产生欧洲艺术;一是幻想,幻想产生东方艺术。”关于艺术的起源问题一直被学术界称为“斯芬克斯之谜”,这主要是因为人们对人类早期的历史和艺术方面的资料所知甚少。尽管如此,历史上的许多学者还是在这一领域进行了不懈的探..

王羲之《兰亭序》文字灿烂,辅以其无与伦比的书学造诣,成就了千古绝唱,米芾更盛赞其为“天下第一行书”。纵观中国书法史千年的演进莫不与之有关,历代名家皆奉其为宗,用心临摹,大书家如冯承素、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柯九思、赵孟頫等均有摹本传世,欧阳询《兰亭序》所临摹本,勒石定州,世称“..

几尺布,一盏灯,就是舞台。一个牛皮人儿,一副唱腔,上演的是人间万事。灯影下,一个人,调动千军和万马,穿越上下五千年,这就是皮影戏的世界。皮影戏又称影子戏、灯影戏..

武则天是李世民的什么关系武则天曾经侍奉过李世民,但一直没有得到一个拿得出手的名分。但不管怎样,他们做过一段时间的夫妻。其实当时武则天出生的条件并不卑微,而是出生于一个富贵家庭,而且武则天还多才多艺,让人意外的是14岁的时候便被选入进宫成为才女。我们在影视剧中看到武则天深爱李世民,可..

刘邦的用人之道是什么刘邦的谋臣有谁第一,刘邦识人善用,唯才是用。他能够洞察部下的长处,萧何善于管理内务、财政,就派他负责安抚百姓、运送粮饷;韩信作战英勇,深谙用兵之道,就派他带兵百万攻占各地;张良、陈平很会统筹布局,谋划战略,就采用他们的计策。刘邦本人只需把握大方向就可以了,其他的..

本内容由发布在历史与秩序频道

本内容发布在历史时间网网,一战封神:秦王李世民的用兵艺术是一篇由创作的发布的历史文章,最新最全的历史内容数据信息平台,本站支持发布收藏转发分享海报,更多请登录历史时间网网。

作者

    历史时间网

    《历史时间网》感恩您转发历史与秩序内容历史,如需投稿请登录本站,登录后即可投稿分享收藏,并且看作文获取积分兑换礼品。

    登录 投稿说明

    https://www.lishitime.com/news/25284.html

长按下面的图片另存或分享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