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今天12月10日 历史上12月10日发生的大事件
220年12月10日 (农历十月廿八),东汉献帝禅位,曹丕当上皇帝,改国号为魏。
公元220年12月10日东汉献帝禅位,曹丕当上皇帝,改国号为魏。
曹丕,曹操次子,卞氏所生,在继承权的争夺中战胜了弟弟曹植,被立为王世子。曹操逝世后,曹丕逼迫汉献帝禅位,代汉称帝,改国号魏。后刘备伐吴时,孙权假意向魏国称藩,曹丕大喜,没有同时联合蜀汉攻吴国。错过了一次统一全国的时机。
后刘备被孙权打败,孙权随之与曹丕反目。曹丕大怒才起兵伐吴国,结果被孙权的大将徐盛火攻击败。回洛阳后,曹丕大病不起,临终托付曹睿于曹真、司马懿等人,终年四十岁。
346年12月10日 (农历冬月十一),东晋大将桓温伐蜀。
346年12月10日,东晋大将桓温伐蜀。
永和二年(公元346年),割据今四川大部、云贵局部的成汉发生了一桩变故。成汉大臣李奕自晋寿(今葭萌)起兵反叛。在荆州虎视眈眈的桓温从这次事件中嗅到了契机,于永和二年十一月辛未(公元346年12月10日),率领七千精卒,沿长江西上,开始了灭蜀之役。
桓温出兵伐蜀,使袁乔率二千人为前锋。他上了表就出发,所以朝廷虽有异议,也无从阻止他了。朝中的议论多以为蜀中地形险阻,路途又远,桓温兵力不大,难以取胜。刘惔却以为必能成功,众人问他根据何在,他说:“从赌博可知。桓温赌博的手段极精,非一定能赢绝不出手。只怕灭蜀之后,朝廷都得听他的而已。”刘惔幼年便与桓温相识所以他是真正了解桓温的。李势仗着蜀道险阻,不作战备。桓温长驱深入,至永和三年(347年)二月,已经在离成都不远的平原地区上大耀军威了。李势这时如梦方醒,急命叔父李福、堂兄李权、将军昝坚等领兵迎敌。昝坚不知根据什么,领兵到了犍为(今四川彭山东)。
三月,桓温到了彭模(今彭山东北),这里离成都只有两百里。昝坚与桓温走的不是一条路,他不知晋军何在,只在驻地傻等。桓温与众将商议进兵方略。有人主张分兵为二,两路挺进。袁乔反对,他说:“此刻悬军万里之外,得胜可立大功,败了就全军覆没,必须合势齐力,不可分兵。应当丢掉锅子,只带三天粮草,表示有去无还的决心,全力进攻,必可成功。”桓温依计,只留参军孙盛、周楚带少数军队守相重,他自己引兵直取成都。李福攻彭模,被孙盛等击退。桓温和李权遭遇,三战三胜,汉兵溃散,逃回成都。待桓温进至成都近郊,昝坚才发现自己的失误,赶忙回来,但见晋军已逼近成都,所部军心慌乱,竟不战而溃。李势派的几支兵都完了,他垂死挣扎,领兵出城,在笮桥(在成都西南)迎敌。这是灭汉的决战,也是惟一的一次硬仗。晋军开头打得并不顺利,参军龚护阵亡,汉军的箭射到桓温马前,军心有些动摇。这时,突然鼓声大振,袁乔拔剑指挥,将士誓死力战,于是大获全胜,便又进到成都城下,放火烧其城门。李势连夜逃往茵萌。他自忖无法再战,只得修了降表,派人送到军前投降,成汉就此灭亡。
从公元太安元年(302年)李特起兵起算,共六世四十六年;若从李雄称王起算,还得减掉两年。蜀事还有余波。好几个蜀将起兵反晋,被桓温、袁乔等打败。桓温留驻成都三十天,班师还江陵。李势被送到建康,封归义侯,后来在建康病故。晋军主力撤退后,蜀将隗文、邓定等进入成都,立范长生的儿子范贲做皇帝,到公元永和五年(349年)才完全平定。
1901年12月10日 (农历十月三十),瑞典首次颁发诺贝尔奖。
诺贝尔奖获得者们
1901年12月10日,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首次颁发了诺贝尔奖。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每年发给那些在过去的一年里,在物理、化学、医学、文学及和平事业方面为人类作出最大贡献者。”
1901年诺贝尔奖的获得者有:德国的伦琴(物理奖),他发现了X射线;荷兰的霍夫(化学奖),他发现了化学动力定律和渗透压强;德国的贝林(医学奖),他在血清法的研究方面卓有成就;法国的普吕多姆(文学奖),他在诗歌创作方面颇有建树。1901年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得者有:瑞士的邓南遮,他于1864年建立了国际红十字会,经济学家帕西,他建立了法国国际仲裁协会。
此后,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由四个机构(瑞典3个,挪威1个)颁发。从按诺贝尔遗嘱建立的基金中拨款。授奖仪式每年于12月10日诺贝尔逝世周年纪念日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和挪威的奥斯陆举行。瑞典银行在1968年增设一项经济科学奖,1969年第一次颁奖。
诺贝尔在其遗嘱中所提及的颁奖机构是:位于斯德哥尔摩的瑞典皇家科学院(物理学奖和化学奖)、皇家卡罗林外科医学研究院(生理学或医学奖)和瑞典文学院(文学奖),以及位于奥斯陆的、由挪威议会任命的诺贝尔奖评定委员会(和平奖)。瑞典科学院还监督经济学的颁奖事宜。
1867年,瑞典化学家诺贝尔发明了黄色炸药,以后又发明了多种炸药,结果使他获得巨款。1886年诺贝尔逝世时,这笔巨款用来设立了诺贝尔奖金。他留下来的资金每年的利息将支付这5种诺贝尔奖金。诺贝尔基金会是这笔资金的合法拥有者,并起管理这笔资金的作用,但与诺贝尔奖的评定无关。诺贝尔的评议权属于瑞典和挪威的诺贝尔奖评委会。
一笔奖金,或者完全发给一个人,或者最多在两种成果之间平分,或者由两个或更多人(实际上从未多于三人)联合分享。有时一笔奖金要保留到下一年度颁发;如果下一年仍不颁发奖金,则退回基金会。当出现奖金既不颁发,也不保留的情况时,也要退回基金会。这样,在同一学术领域内,一年中能有两笔奖金,即上年留下来的奖金和本年的奖金。如果在规定日期以前获奖者拒受或未能领取奖金时,则奖金退回基金会。曾有过拒受奖金及政府禁止本国人领取诺贝尔奖的情况,然而获奖人仍被列入诺贝尔奖获得者名单中,注明“拒受奖金”字样。不接受奖的动机可能互不相同,但真正的理由大都是外界的压力;例如,希特勒于1937年颁布的法令,禁止德国人领取诺贝尔奖,因为他认为1935年颁发给C.奥西埃茨基的和平奖是一种侮辱。不论何种原因过期不领,己拒受者在说明其情况并提出申请时,可领取诺贝尔金质奖章和奖状,但不能领取奖金,该奖金已退回基金会。
如果没有人能符合诺贝尔遗嘱中所要求的那些条件或世界局势有碍于收集评选资料时(如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则将奖保留或停止颁奖。该奖对所有的人开放,不论其国籍、种族、宗教信仰或意识形态如何。同一获奖者可以多次获奖而不受限制。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以及经济学的颁奖仪式在斯德哥尔摩举行,而和平奖的颁奖仪式则在奥斯陆举行,时间为12月10日,即诺贝尔逝世周年纪念日。获奖者通常亲自去受奖。
科学奖和医学奖己证明很少引起争论;而文学奖与和平奖,则回其本身性质特殊,最易导致意见分歧。和平奖常常保留。
1931年12月10日 (农历冬月初二),国联决议组织调查团来华。
国际联盟行政院开会讨论中国东北问题时的情景
1931年12月10日,国联理事会就日本武装侵入中国东北问题争论了3个月,作过多次决议,既不敢谴责日本,也不能制止日本扩大侵略,在中国代表的一再要求下,国联理事会于本日通过决议,组织调查团,到中国东北进行实地调查。调查团的任务只限研究中、日纠纷的背景,向国联提出报告,而无权干预两国的军事行动或建议双方直接交涉。
为了避免在法律上强迫日本接受国联具有解决中、日纠纷的权力,决议条文也未具体说明调查团有义务或权利向国联提出解决两国纠纷的建议。
1932年初,李顿调查团到达中国,在东北各地调查,费时八九个月,写成20万言的报告书,虽然谴责日本,但又企图用国际共管东北代替日本独占。1933年2月14日,国际联盟大会通过了调查报告,第二天,日本就侵入热河,并随即宣布推出国际联盟。蒋介石的国际调停美梦破产。
1936年12月10日 (农历十月廿七),英王爱德华八世逊位。
爱德华八世在温莎堡的奥古斯塔塔楼向全国做了告别广播讲话
1936年1月20日,英王乔治五世逝世,长子爱德华八世继承王位。他结识了一位离过婚的美国妇女辛普森夫人,并准备同她结婚。英国首相鲍尔温在得到坎特伯雷大主教和各自治领政府的同意后,建议爱德华放弃这一婚姻。爱德华不肯让步,于1936年12月10日宣布退位。
11日傍晚,前国王从温莎堡的奥古斯塔塔楼向全国做了告别广播讲话,他在告别广播中宣布了他的决定。爱德华在讲话中声音真挚充满了感情。他为采取这一个受欢迎的行动深感抱歉,并解释了他为什么要这样做:“请你们一定要相信我的话,虽然我希望我能够继续承担起身上的重任履行国王的义务,但是如果我得不到我所爱的女人的帮助和支持,这一切都是不可能的。”
的弟弟约克公爵继任英国国王,就是现任英国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的父亲乔治六世。爱德华退位后,被封为温莎公爵,于1937年6月同辛普森夫人结婚。1940年,希特勒德国企图劫持温莎夫妇,以实现德英合作。但阴谋失败。温莎公爵被派到中美洲巴哈马群岛任总督。战后移居法国。1972年在巴黎逝世。
两人一起在亚得里亚海泛游
1941年12月10日 (农历十月廿二),中国军队开始入缅对日作战。
开赴缅甸作战的中国远征军
1941年12月10日,英国武官邓尼思受命向蒋介石提出请求,派中国军队入缅布防。蒋同意,翌日向第五、第六两军发布入缅作战动员令。命第五军向保山集中,命第六军克日完成入缅准备,派第九十三师赴车里,对泰、老方面搜索警戒,派第四十九师刘观隆团为先遣支队,即开畹町。
10日、11日,蒋介石两度邀集英美等国大使武官,商讨中、美、英、荷、澳五国联合对日作战计划,并经美国军事代表团长马格鲁德准将向罗斯福电告他的意见。15日,马格鲁德向蒋介石建议:鉴于英国在远东节节失利,缅甸危在旦夕,希望中国军队从速入缅,保护仰光和滇缅路的安全。蒋介石即第二次下令第五、第六两军准备入缅,同时向韦维尔表示:“如有充分计划,愿以精兵八万援缅。”韦维尔却害怕中国军队入缅会促使“亚洲人的团结阴影越来越大”,竟断然加以拒绝,使正向缅甸进发的第五、第六两军就地停止待命。
16日,罗斯福请蒋介石从速召集联合军事会议,组成联合军事委员会。23日,由蒋介石主持的东亚联合军事会议在重庆召开,中国的何应钦、徐永昌、朱世明、商震,美国的布里特、马格鲁德,英国的韦维尔、邓尼思等参加会议,达成五点协议:1、组织五国联合军事委员会(又称联合参谋部),设于重庆,由美国主持。2、建立保卫缅甸的中英联军统帅部。3、调中国远征军3个军入缅布防。4、由美国向中国军队和空军志愿队提供武器弹药和燃料,并尽快实施“装备训练中国30个师”的计划。5、派美国空军协防缅甸和云南。同日,韦维尔在重庆签订了《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但他却借口交通补给尚无准备,仍然拒绝中国军队入缅。经过美国人居中斡旋,韦维尔终于接受一个中国师入缅。
24日,第六军第四十九师刘观隆支队,由英军汽车运到景东接防。26日,第四十九师主力入缅,开赴昆欣、兰河地区守备。
31日,罗斯福电告蒋介石,提议组织中国战区,指挥中、泰、越地区的盟军对日作战。拟推蒋任中国战区最高统帅,并将设立联合参谋部供其指挥。
1944年12月10日 (农历十月廿五),中豫湘桂战役结束。
日军占领广西宾阳县城,这是被俘的中国士兵
1944年12月,日军未遇抵抗占领南宁后,又以快速部队沿湘黔公路追击中国军队。12月2日,日军攻占贵州独山,危迫贵阳,重庆大惊。12月10日,从南宁出发的日军和从越南北进的日军在绥渌会师,打通了大陆交通线。日军发动的豫湘桂战役到此结束。
这次战役于4月18日开始。日军为挽救南洋群岛被美军切断补给线的日军,摧毁美国在华空军基地,打通平汉、粤汉铁路,建立一条纵贯中国大陆至印度支那的交通线,发动了号称“一号战役”的豫湘桂战役。战役第一阶段、日军在于占领平汉线南部阵地。为此从东北、华北调集了14.8万多兵力,由华北方面军司令冈村宁次指挥,分路迸犯豫中。驻守河南的中国守军以第一战区汤恩伯集口为主,共40万人,决定在嵩山地区与日军决战。4月18日,日军从河南中牟强渡黄泛区后,分3路进犯。22日攻陷郑州,5月1日占领许昌,25日攻占洛阳,日军只用38天即占领河南全省,打通了平汉路。
5月中旬,日军13个师团计36万余人沿粤汉路南犯。中国守军在湖南战场上有薛岳,张发奎、余汉谋部共35万余人,节节败退。6月18日长沙陷落,8月8日衡阳失守。10月27日,日军围攻桂林,11月10日桂林、柳州陷落。接着,由柳州南犯的日军,从北海、雷州方面北进的日军以及由越南东犯的日军会攻南宁;为配合对湘桂的进攻,日军在浙江、福建也发动进攻,攻占了温州、福州。
从4月上旬至12月的8个月中,中国在豫湘桂战场上损兵60万-70万,丧失4个省会和146座城市、7个空军基地和36个飞机场,丧失国土20多万平方公里,6000万人民陷于日军铁蹄之下。
1948年12月10日 (农历冬月初十),联合国大会通过《世界人权宣言》。
1948年12月10日,联合国大会全体会议通过《世界人权宣言》。该《宣言》包括序言和30项条款,其中19项涉及公民和政治权利,6项涉及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
《世界人权宣言》,是战后联合国通过的第一个关于人权的专门性国际文件,是有组织的国际社会第一次就人权和基本自由作出的郑重宣言,对于推动世界人权事业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不失为世界人权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世界人权宣言》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人民铲除法西斯主义、根除战争祸害和维护人的基本权利的普遍要求和愿望,表达了国际和平、民主和正义力量的共同主张。二战期间,德、日、意法西斯主义肆意践踏基本人权、残酷屠杀人民的暴行,震撼了全世界。世界各国人民强烈要求迅速消灭法西斯,伸张基本人权。因此,1945年联合国一经成立,便在《联合国宪章》中将“不分种族、性别、语言或宗教,增进并激励对于全体人类之人权及基本自由之尊重”规定为自己的宗旨之一。《世界人权宣言》作为对《联合国宪章》人权条款的第一个比较全面的权威解释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重要成果,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具有重要的进步意义。
《世界人权宣言》所提出的基本人权的具体内容,突破了西方的传统人权概念,丰富和充实了人权内涵。第一,《宣言》扩大了人权的主体。众所周知,人权概念最初提出时,()不论在美国的《独立宣言》还是在法国的《人权宣言》中,使用的都是“rightsofman”,不仅在字面上将人权的主体限定为“男人”,而且在法律上和事实上都将享受人权的主体限制为富有的白种男性。而《世界人权宣言》则在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普遍性的“人权”概念即“humanrights”,将人权的主体确认为无差别的人,即“humanbeing”。正如《宣言》第二条所宣布的,享受《宣言》所载的一切权利和自由的主体,是“不分种族、肤色、性别、语言、宗教、政见或其他见解、国籍或门第、财产、出生或其他身份”的所有人,从而使人权概念第一次真正体现了人人平等的普遍价值。第二,《宣言》第一次在国际范围内确认了经济、社会、文化权利,从而突破了将人权仅仅理解为公民、政治权利的西方传统概念,为广大劳动人民争取和维护自身权利开辟了新的领域。
《世界人权宣言》通过的半个世纪以来,国际社会经过不懈努力,在维护和促进人权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世界上近百个国家挣脱殖民枷锁获得了独立,统治世界几个世纪之久的殖民体系土崩瓦解,从而为世界所有国家和人民实现基本人权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与此同时,在广大发展中国家和世界进步力量的推动下,联合国相继制订了数十个有关人权的公约、宣言、议定书和决议,使国际社会继《世界人权宣言》之后在人权问题上形成了一系列新的概念和准则。特别是1966年联大通过的《国际人权公约》、1968年国际人权会议通过的《德黑兰宣言》、1977年联大通过的《关于人权新概念决议》、1986年联大通过的《发展权宣言》以及1993年世界人权会议通过的《维也纳宣言和行动纲领》等文件。《宣言》通过时联合国只有56个成员国,而今已增加到185个。
1968年12月10日 (农历十月廿一),戏剧家田汉逝世。
田汉是我国话剧运动的奠基人,戏曲改革的先行者,被人们称为现代关汉卿。他不但写话剧、写戏曲,还写电影剧本、诗歌和电影插曲。在人们的心目中,田汉是著名戏剧家,也是著名诗人。
田汉是湖南长沙人,1898年3月12日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从“五·四”运动起,他就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二十年代他组织的“南国社”在我国现代文艺史上起过重要作用。那时田汉创作的《咖啡店之一夜》、《获虎之夜》、《名优之死》等十几个话剧,就像是盛开在当时中国话剧荒地上的一朵朵奇葩。1932年,田汉加入中国共产党以后,又迎来了他的第二次创作高潮,他成为左翼戏剧、电影的主力之一,不但创作了一大批话剧,还创作了《三个摩登女性》、《母性之光》、《风云儿女》等电影剧本。他创作的反映上海码头工人斗争生活的歌剧《扬子江的暴风雨》,是我国最早的革命歌剧之一。田汉还为很多话剧、电影的插曲写了大量振奋人心、社会影响广泛的歌词,如《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等。其中由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打动了千百万群众。“起来,不愿作奴隶的人们!”这歌声唱遍了祖国大江南北,从抗日战争唱到解放战争,鼓舞着中华儿女为祖国奋斗不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这首歌被定为国歌。
全国解放后,田汉在繁忙的领导岗位上还是不停的写作。他创作的《关汉卿》表达了他对这位古人敢为窦娥鸣不平的赞扬。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写了平冤狱的《谢瑶环》,自己却被林彪、“四人帮”一伙迫害致死。这天大的冤狱比关汉卿的遭遇还要悲惨。1968年,他被无休止的批斗折磨得病倒以后就失踪了。他不曾向亲人诀别,也没有留下任何遗言,连骨灰也不知去向。在1979年4月20日举行的田汉“骨灰”安放仪式上,他的生前好友林默涵把一本精装话剧剧本《关汉卿》、一张《义勇军进行曲》唱片、一副眼镜和一支自来水笔安放到骨灰盒里。田汉含冤10年最终得到了平反昭雪。
田汉一生创作了大量各种品类的作品,据有关方面统计,他创作了话剧剧本60多个,戏曲剧本20多个,电影剧本10多个,新旧诗词现存900多首,还有很多出色的歌词、散文、小说和文艺作品、翻译作品等。后来出版的《田汉文集》(并不是全集),就有16卷之多。田汉在我国戏剧诗歌上的功绩是任何人也抹煞不掉的,他的名字将永远铭刻在中国近代戏剧诗歌史册上。
1972年12月10日 (农历冬月初五),毛泽东提出“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
当时为配合“广积粮”精神而拍摄的照片
1972年12月10日,中共中央在转发国务院11月24日《关于粮食问题的报告》时,传达了毛泽东“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指示。
60年代中期开始,由于对国际形势的估计过于严重,毛泽东强调要突出备战问题,要准备粮食和布匹,要挖防空洞,要修工事。
根据这些精神,1969年8月,中共中央正式决定成立全国性的人民防空领导小组,各省、市、自治区也纷纷成立各级人防领导小组,在全国广泛地开展了群众性的挖防空洞和防空壕的活动。于是,人防工程规模在已有的基础上迅速扩大,人防工程的规格不断提高。
从1972年开始,国家决定每年用6亿元来搞人防工程建设,其中,4亿元由国家财政经费中支出,另外2亿元分别由地方自筹和集体企业自筹。
12月,毛泽东曾指示说,我国必须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应当有大国霸权主义思想,而在国内建设中则要切实做好战备工作,要进一步挖深挖好防空掩体,加强粮食储蓄。这一指示的提出,更进一步把我国原有的战备热潮推向了高潮,使中国经济的战略重点全面转到了备战方面。几乎各单位和部队都挖了各种的“防空洞”。
“深挖洞”
1972年12月10日 (农历冬月初五),革命家、闽西革命根据地创始人之一邓子恢逝世。
邓子恢(1896—1972),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农业工作的卓越领导人。福建龙岩人。1913年入龙岩中学学习。五四运动中受到革命洗礼,创办进步刊物《岩声》,宣传马克思主义。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龙岩县委宣传部长、中共闽西特委书记、闽西苏维埃政府主席、闽西暴动副总指挥、第七军第十九师第五十七团党代表,领导了闽西农民起义和创建闽西革命根据地的斗争,是闽西红军和苏区创建人之一。1931年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工作,参加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历次反“围剿”作战。1935年任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领导三年游击战争。1938年任新四军政治部主任,江北指挥部政治部主任,参加领导淮南抗日根据地的开辟工作。1941年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政治部主任。1945年6月当选为中共第七届中央委员。历任华中军区政治委员、中原军区兼中原野战军副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兼华中军区第二政治委员等职,参加领导华东、中原、中南地区的解放战争及淮海、渡江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二书记兼中南军区第二政治委员,中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国家计委副主席等职,领导了中南地区的土改和各项民主改革运动。1953年后任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全国政协副主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提出了发展农村社会主义经济的正确方针,对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一些主要问题提出了正确意见,对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提出实行生产责任制的观点等等,受到不公正对待。
“文革”期间惨遭迫害,因病1972年12月10日在北京逝世。1981年3月冤案得到平反,恢复名誉。 第八、第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1996年12月10日 (农历十月三十),联合国对伊拉克实施“石油换食品”协议。
伊拉克石油被允许对外出口
1996年12月10日巴格达时间8点刚过,连接伊拉克和土耳其的原油输油管道在空寂多年后又响起了汩汩流动的声音。这是联合国与伊拉克的“石油换食品”协议在几经周折后终于付诸实施的序曲。
当伊拉克石油终于重新出口后,首都巴格达几乎成了狂欢的海洋。平民百姓走到街上载歌载舞;所有的汽车都鸣响喇叭以示庆贺,更有伊拉克人用手中的冲锋枪向天空射击来表达自己的欣喜若狂的心情。枪声持续了大约一个多小时,伊拉克治安部门不得不在电视、广播中警告人们不要采取过激行动,否则将被起诉。在此情况下,枪声才逐渐稀疏下来。[历史上的今天TodayOnHistory.com]
巴格达一名叫萨阿德的年轻人兴奋地说:“我们的新生活开始了。”
1997年12月10日 (农历冬月十一),哈萨克斯坦迁都阿斯塔纳取代阿拉木图。
根据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1997年10月20日发布的命令,阿克莫拉(1998年5月6日更名为“阿斯塔纳”,意为“首都”)于1997年12月10日起取代阿拉木图正式成为哈新首都。新首都的正式落成典礼于1998年6月10日举行。
阿拉木图将继续保持国家科技、文化、金融和工业中心的地位。迁都原因主要是阿拉木图处于地震多发带等。阿克莫拉位于阿拉木图以北1200公里,人口近30万,现为阿克莫拉州首府。
1997年11月8日,哈萨克斯坦国家象征物——国旗、国徽和总统旗向新首都阿克莫拉移交的仪式在哈总统府举行。哈总统纳扎尔巴耶夫指出,迁都“揭开了哈历史的新篇章”,将“极大地推动哈地区间政治经济的平衡发展”。哈国家象征物当天运抵阿克莫拉市。
阿克莫拉哈语意为“白色坟墓”,位于靠近西伯利亚的哈北方地区,距离阿拉木图1200公里,人口20多万。60岁左右的读者大概会记得,50年代中期,成千上万的苏联青年团员响应党的号召,到荒无人烟的哈萨克草原拓荒,将野狼出没的处女地变成全苏商品粮基地。为纪念他们的功绩,该市被命名为“切利诺格罗德”,俄文原意是“处女地城”。哈独立后,该城更现名。
1994年7月,在纳扎尔巴耶夫总统倡议下,哈最高苏维埃通过迁都决议,并成立迁都委员会。总统当时声明,迁都用不着耗费国库一分钱。但是数天前,总统又换了个说法,称明年将拨预算款2亿美元,用于在新首都盖房子。
其实,总统决定迁都也有难言之隐。首先,总统想摆脱强大的哈族族系关系掣肘。哈萨克人自古有三大玉兹(大、中、小三玉兹),总统属大玉兹。他从一个普通炼钢工人上升为共和国一把手,“恩人”自然不少。但“过河拆桥”不合东方人的传统。因此,三十六计,走为上策。
哈与俄罗斯有着7500公里长尚未划定的边界,而且北方各州的居民近70%是俄族人,一直存在着较强的俄罗斯分离主义倾向。纳扎尔巴耶夫总统担心,叶利钦之后,一旦俄当权者换上民族主义者,哈北方有可能重新并入俄的版图。
1998年5月6日,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签署命令,宣布将新首都阿克莫拉更名为阿斯塔纳(哈语意为“首都”)。在解释易名原因时,哈总统说,阿克莫拉市政当局和代表机构均提出更名请求。另外,国内外新闻媒体还经常引用阿克莫拉地名的消极意义(哈语意为“白色坟墓”),这不利于树立新首都的形象。同日,他还签署命令,宣布阿斯塔纳由两个区组成,分别为萨雷—阿尔卡区和阿拉木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