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甲、三甲进士待遇有何不同?


明清殿试之后,考生按照不同的名次被分为一甲、二甲、三甲,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显然,同一科进士根据成绩不同,被分为三个档次。

一甲的状元、榜眼、探花自不必说,他们的待遇要远远高于二三甲进士,传胪之后即可授予修撰、编修。二、三甲进士则无此特权,需参加朝考后才能决定各自的出路。

二甲、三甲名次又或是说殿试成绩,对于一个刚刚拿到入仕资格证的新科进士来说是很重要的。那么,清代的殿试是以什么标准来划分二三甲的?

二三甲进士在授职方面又有哪些区别呢?

01

先来说殿试二三甲是如何确定的

有清一代共开112科,录取了26849个进士。这些进士中,名列三甲的占了大多数。

清代的科举制度是基本沿袭明制的,殿试是没有淘汰率的,主要的目的是重新排定名次,即按照成绩定一二三甲。

但问题是,官方的文献中,并没有关于殿试的具体评判标准,也就是说制度上没有规定二甲和三甲进士的录取比例,所有的迹象表面,每次殿试二三甲进士的具体名额都是随机产生的。

随即排定名次不代表没有衡量标准,总的来说是由考生的策论决定的,而且有一个基本的原则:二甲进士的数量一定要比三甲进士少。

御史仔细查阅了清代112科进士的录取情况,发现每一科二甲、三甲的录取比例都不同。基本上顺治、康熙两朝二甲进士与三甲进士的比例为一比四;雍正、乾隆两朝大致为一比三;嘉庆朝以后,二三甲进士的录取比例增长较快,多的时候是接近一比一。

尽管朝廷没有规定二三甲进士的录取比例,但大致可以认为,考生是取二甲还是三甲,其主要依据还是策论的成绩。

对于读书人来说,科举考试不仅要有过硬的学问,有时还得靠运气。这与现在的高考是一样的,如果学生在考试前押对了题,那么拿得分数自然就高。

会试是充满未知的,考生在考试前都会认真学习历届会试的考题,很多有门路的考生还会在京师四处钻营,从朝官那里获得主考官的相关信息和行文风格。

这样一来,就会出现有的自身水平过硬的考生,因没有押对题或是没有走门路,而导致会试成绩不理想;而那些学问一般的考生,因运气的缘故得了便宜。

殿试因为是皇帝亲自出题,事先没有人知道考题,在这种情况下拼的就是真才实学了。所以很多在会试中没有发挥好、没有取得好名次的考生,完全可以借着殿试这一关翻身。

殿试之前,朝廷没有规定二三甲的具体人数,为的就是重新考核考生。如果当科殿试的考生质量很高,那么录取的二甲进士人数也就相对要多,反之则少。

说白了二甲进士到底录取多少,主要取决于生源质量。

问题是,每个考生的心理素质是不一样的,殿试中难免因紧张而取得不好的名次。所以在殿试之后,还会举行一次朝考,最后确定庶吉士的人选。

就拿曾国藩为例,他本人基础很扎实,但是在殿试中发挥得不理想,后来在朝考中扳回一局,顺利进入翰林院庶常馆。

嘉庆以后,朝廷似乎要做老好人,有意提升了二甲进士的录取比例,但凡是不跑题且书法过得去的考生,都能顺利进入二甲。

02

二三甲进士的仕途有何不同

朝考成绩发布之后,新科进士的仕途前程基本就确定了,没能选为庶吉士的进士们,就要正式被归入“进士班”,等候吏部的月选。

清初时期,二三甲进士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授予实职,且起始职务也都很高,外官最低的知县,高的能混个知府,大多是知州。

康熙朝开始,进士选官的难度增大,且对明文规定二甲进士比三甲进士享有一定程度的特权。

二甲进士名次靠前,他们中很大一部分都会留京任职,主要是主事。如果外放,二甲进士是推官(知府佐贰正六品,后来废除),三甲进士是知县。品级上明显占优。

雍正时期,出台了一个二甲一名榜下即用的新规定,二甲一名即传胪,总成绩的第四名。榜下即用是指不用走吏部月选的程序,皇帝直接就下旨授予具体官职,好一点的是南书房行走,大部分是实职六部主事。

二甲名次靠前者,以试用主事在六部行走,试用期后本部堂官认可即可实授;二甲名次靠后者与三甲进士一样,留京任职的机会不大,多为外放知县。

嘉庆时期,政策又变了,不管是二甲还是三甲,也不论名次靠前还是靠后,都一视同仁,主要根据吏部的铨选来定具体的官缺,这显然具有进步的一面,保证了同一科进士授职的公平性。

虽然嘉庆之后二三甲进士名义上是公平竞争的,但吏部在执行的过程中多少还是走样了,在月选的过程中,吏部由于无法确定新科进士们的实际才能,只能通过名次来决定。

比方说吏部的官缺只有50个,那么就会从排名前50的进士中去选。吏部的这种做法也能理解,皇帝一般也不会加以干涉。

清代官场上对科甲出身尤其看重,同样是进士非得分出个三六九等,翰林鄙视二甲,二甲鄙视三甲,三甲鄙视举人。

所以同为进士,三甲进士因为多了一个“同”字,让他们的虚荣心大受打击

评论问答

乾隆年间,有一年京城放榜,无锡人一下子中了九位进士,一时传为佳话。大臣们啧啧称奇,皇帝却心中起疑。可是查下来,并没有作弊之事。尽管这样,皇帝还不放心,特派钦差到无锡私行查访,弄个究竟出来。无锡县令得到消息,心中发愁。他对师爷说,朝廷派人来查访,准是来找茬,真查出些什么,我怎对得起..

托马斯·杰斐逊是美国第三任总统,在他给孙子的忠告里,他提到了以下10点生活的原则:1、 今天能做的事情绝对不要推到明天。2、 自己能做的事情绝对不要麻烦别人。3、 决不要花还没有到手的钱。4、 决不要贪图便宜购买你不需要的东西。5、 绝对不要骄傲,那比饥饿和寒冷更有害。6、 不要贪食,吃得过少..

人物简介:同样是草根出身,到经历电商的红利时代完成人生转折,第一代的从天猫平台发迹的CEO们已经完成了各自资本的原始积累。然而,江湖内各家大佬却又路数不同,1976年出生于安徽绩溪农村,2001年加入安徽詹氏食品有限公司,2011年接管互联网品牌壳壳果, 2012年故离开詹氏,自创互联网坚果品牌三只..

宋朝时期,苏州地界出了个神童,叫刘逸少。刘逸少5岁时,拜潘阆为师。潘阆为宋初有名的隐士、诗人,众人赞其文辞精敏,老成有体。5年之后,潘阆渐觉学生刘逸少才思灵敏、聪颖过人。那年春天,师生闲聊,潘阆不经意间问学生:日后作何思想?刘逸少恭顺有加,朗声答复:金榜题名,为仕做官。潘阆先是一惊..

“生不同裘,死则同穴”,王守义用40年的爱和坚守,换来了与潘玉良的生死相依。 从青楼女子到举世闻名的画家,潘玉良的经历堪称传奇。她的油画《自画像》在香港嘉士德艺术拍卖会上拍出1021万元的高价,创造了国内女画家到目前为止画作拍卖金额的最高纪录,而她离开中国后的40年风雨沧桑,也随着《自画..

曹操之墓为何与其儿媳墓连在一起呢?这中间另有些故事呢。本来,曹操在攻打袁绍之前,早已据说了甄氏的美貌,但其子曹丕捷足先登,作为父亲,怎能夺儿子之美呢?再说,曹操和袁绍同辈,若娶其儿媳为妻,岂不贻笑于全国!虽然甄氏被儿子娶走,但做父亲的仍是历历在目。曹操与甄氏的关系还真有些微妙,至于二人是否有..

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西楚霸王项羽年仅二十四岁的时候就已经有着这样的威风了,可是刘邦不同,刘邦四十多岁也才只是秦朝沛县泗水的亭长,和村长差不多,据说这个亭长还是刘邦买来当的。刘邦四十好几了,还整天游手好闲,喜欢喝酒但是没钱,除了美酒之外他还尤其贪念美色。这样..

左光斗(1575年-1625年),字遗直,一字共之,号浮丘。别名左遗直、左共之、左浮丘。汉族,明桐城人(今枞阳县横埠镇人),其父左出颖迁家于桐城县城(今桐城市区啖椒堂)。左光斗是明末东林党的重要成员,担任过内阁大臣,也是史可法的老师。为挽救明王朝做出了许多努力,却因对抗大宦官魏忠贤,而含冤下狱..

八旗子弟是什么?很多上了年纪的人都知道,但是年轻人知道的可能不多了。清兵入关以前,17世纪初,努尔哈赤(清太祖)把满洲军队分成了四旗,每一旗,起初是七千五百人。后来因为人数一天天增加(以满人为主,也包括少量蒙、汉、朝鲜、俄罗斯等族人),又由四旗扩充为八旗。八旗旗色的分别,是除了原来的正..

古时民间有龙生九子这一传说,说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但九子是甚么,说法也不尽同。据说龙不只生九子,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九来表示极多,有至高无上地位,九是个虚..

本内容由发布在历史灼见频道

本内容发布在历史时间网网,二甲、三甲进士待遇有何不同?是一篇由创作的发布的历史文章,最新最全的历史内容数据信息平台,本站支持发布收藏转发分享海报,更多请登录历史时间网网。

作者

    历史时间网

    《历史时间网》感恩您转发历史灼见内容历史,如需投稿请登录本站,登录后即可投稿分享收藏,并且看作文获取积分兑换礼品。

    登录 投稿说明

    https://www.lishitime.com/news/25257.html

长按下面的图片另存或分享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