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黄包车夫命运:因为劳累过度,很多因病痛活不过40岁
在老舍的《骆驼祥子》中,人力车夫这个职业被描绘得深入人心。在中国近现代电视剧中,黄包车,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人力车,也经常被用作一种重要的交通工具。这个交通工具最初是由一个美国牧师在日本发明的,并在1874年被法国人米拉发现其潜力,他认为这能在中国为他带来巨大的财富,于是向法租界申请设立一个人力车客运服务机构,并希望获得10年的经营专利。随后,他将这个人力车引进到了上海。
尽管一开始人力车的设计非常简单,由几块木板钉制的车座,铁胚焊接的轮圈,实心胶袋的轮胎,弹簧的弹性也很差,拉的时候想要平衡重心,就必须要两手连肘扶住车把向上撬起。但是,随着人口的增加、城市的发展、道路的改善,人力车以方便、舒适、便宜等优势取代了轿子、鸡公车等交通工具,风靡了整个上海、北京、天津等大城市。
人力车夫这个职业也应运而生。对于那些在乡村没有办法生存,又因为不具备知识而在大城市中无法融入的破产农民来说,人力车夫成为了他们谋生的一个重要手段。他们纷纷涌入车行,或者购置私营人力车,为了自己的未来和更美好的生活挥洒汗水。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职业的从业者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不仅仅是破产农民,鞋匠、厨子、货郎、戏子、仆人、甚至是满清旗人都加入了人力车夫的行列,或者选择将人力车夫作为他们的兼职。到1921年时,上海的人力车夫数量已经达到了三万三千一百人,日夜靠拉车为生的人大约有五万左右,而间接依赖人力车夫生活的人更是不在少数。
然而,尽管人力车夫的数量众多,但他们的生活和地位仍然非常低下。事实上,他们的平均寿命甚至不到40岁,辛勤的工作和生活的压力使他们的身体和精神都承受了巨大的负担。
然而,即使面对这样的困境,人力车夫们仍然积极为自己争取权益。从电车出现并逐渐普及的时候开始,人力车夫们就开展了持续的维权活动。他们认为电车的出现使得人力车的市场逐渐被侵蚀,他们要求维护自己的生计和权益。然而,尽管他们进行了一些抗议和斗争,但大多数情况下他们的努力都没有得到预期的结果。
尽管人力车夫的生活和地位相对较低,但他们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却经常被描绘得非常鲜明和生动。他们的故事和经历成为了许多作家创作的灵感来源。通过这些作品,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人力车夫的生活和历史,感受他们的辛勤付出和坚韧不拔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