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所大学有130年的历史,是烽火岁月里的红色阵地
关注《国家记忆》,一起涨知识!
武汉,九省通衢,自古便是中国经济、文化和军事重镇。在这里,有一所美丽的高等学府——武汉大学。
01
1916年,一位来自湖北黄冈的英俊青年正式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英语部学习。他就是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陈潭秋。这一年,他刚好20岁。
1919年的夏天,毕业后的陈潭秋来到上海。在这里,他认识了比他年长十岁的湖北老乡董必武。共同的救国志向让两人成为了亲密的战友。
两年后,陈潭秋、董必武再次来到上海,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这次振奋人心的会议上,董必武和陈潭秋见到了同是大别山区老乡的李汉俊。
中共一大召开后的第二年,李汉俊受邀来到武汉大学担任历史社会学系主任。在这里,他以讲坛为阵地,向学生传授革命火种。
一年后,国共两党联合发动了北伐战争。北伐军攻下武昌城后,建立了武汉国民政府。武汉成为当时的一个政治中心和军事中心。这一年,李汉俊成为学校筹委会负责人,并主持校务,陈潭秋与董必武负责学校的政治训练工作。
02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公开叛变革命,在上海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1927年4月27日,中共五大开幕式在原武昌高师附小的小礼堂旧址召开。会上讨论了无产阶级领导权、小资产阶级同盟军、建立革命民主政权等一系列革命的根本问题。
李汉俊利用担任国民党湖北省党部青年部长和湖北省教育厅长的合法身份,掩护了一批尚未暴露身份的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进步人士。
12月17日下午5时,军警逮捕了李汉俊。当晚9时,李汉俊壮烈牺牲,生命永远定格在了37岁。
03
1928年,武汉大学又迎来了新的发展。
受当时的大学院院长蔡元培的指派,著名化学家刘树杞牵头,与李四光、王星拱、周鲠生、叶雅各等八位教授组成武汉大学筹备委员会。
李四光骑着毛驴踏遍了武昌郊外的山山水水,为学校寻找新校址。看到东湖的美景,这位地质学家紧紧地握住叶雅各的手,一遍一遍地说:“没有比这更合适的校址了”。武汉大学的新址最终就选定在这片湖光山色之间。
04
1937年7月,全民族抗战爆发。在民族危难之际,国共第二次合作,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随着上海、南京先后沦陷,武汉逐渐成为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心。
1937年12月31日,武汉大学的礼堂里座无虚席,大家都在安静聆听着台上的演讲。
演讲人正是周恩来,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和军委副主席,这是他第一次来到武汉大学。
周恩来演讲的题目是《现阶段青年运动的性质与任务》。他说:“我们中国的青年,不仅要在救亡的事业中复兴民族的危亡,而且要担负起将来建国的重任。”他号召青年学生“到军队里去”“到战地服务去”“到乡村中去”“到被敌人占领了的地方去”。
罗永宽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党委书记
不少武大的学子在听了周恩来的演讲之后,后来就奔赴抗日根据地,有一些也到了延安。
1938年10月24日,武汉沦陷的前一晚,在隆隆的炮火中,周恩来写下《告别武汉父老》社论,许下承诺:“我们只是暂时离开武汉,我们一定要回来的,武汉终究要回到中国人民手中!”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举国欢庆。1946年,武汉大学的师生们重返珞珈山。此时的武汉大学文、法、理、工、农、医六大学院并驾齐驱,办学水平在中外享有盛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