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年间,最牛锦衣卫


自从亲生母亲蒋太后驾崩之后,身为孝子的嘉靖皇帝,无时无刻不在想着怎样将生父兴献皇帝与生母蒋太后合葬于地下。
这日,他召来了身边最信任的内阁首辅夏言,说出了自己计划迁移兴献皇帝的遗骨入京与生母蒋太后合葬的想法。
没想到,大力支持嘉靖皇帝各项政策的夏言此时却极力反对。夏言称:“兴献皇帝的体魄已经埋葬很久了,如果贸然打开陵墓,怕是会泄了皇帝的灵气。恐怕兴献皇帝也不愿这样。”
修仙颇为自得的嘉靖一听,似乎挺有道理。迁移皇陵的计划只能作罢。但思父已久,让他极想回自己的“龙兴之地”去看看,慰问一下父老乡亲。于是,多年未踏出过紫禁城一步的嘉靖,居然一时兴起,打起了南巡的主意。
然而,嘉靖此行,诸事不顺,所到之处,常发火灾。借用皇帝身边宠幸的道士陶仲文的讲法就是:“火终不免,可谨护圣躬耳。”
圣驾刚驻跸河南卫辉,半夜,行宫就走水了!
刹那间,风助火势,行宫内火光冲天。众人惊慌失措,四散逃命,却从未想起行宫寝殿内还困着一位大BOSS。
好在一切正如陶仲文预料的一样,在紧急关头,一个身着飞鱼服的锦衣卫,奋不顾身冲入火场,推开寝宫大门,一把将还未清醒的嘉靖背出了火海。
自此,凭借从龙救驾之功,这名锦衣卫得到了别人几辈子都修不来的帝宠和福报。
▲影视剧中锦衣卫的形象,来源:剧照。
救回嘉靖皇帝后不久,这名锦衣卫被提升为锦衣卫都指挥同知,掌本卫事,成了名副其实的锦衣卫“一哥”。
他叫陆炳,字文孚(一字文明或子孚)。除了大明御前“救火英雄”的头衔外,他还是嘉靖的“发小”。由于其祖父陆墀早年入了军籍,隶属锦衣卫,故在明孝宗给诸兄弟封藩赐府时,陆墀被选派到明宪宗第四子兴王朱祐杬手底下当差,为兴王府仪卫司总旗,充当兴王朱祐杬的出行门面。
在兴王就藩湖北安陆州(今湖北钟祥市)期间,陆家已繁衍出了三代。其中陆墀的儿子陆松,也就是陆炳的父亲,在兴王府当差期间,与兴王世子朱厚熜的乳母范氏,喜结连理,组建家庭,生下陆炳、陆炜两兄弟。
因此,实际年龄仅比嘉靖小三岁的陆炳,成了儿时最好的玩伴。
按照大明祖制,如无意外的话,兴王宗藩将与历任皇帝的龙子龙孙一样,可以在家问道养生,也可以在家三年抱俩,维系好宗藩内人员关系。只要不闯祸就行,这辈子就这样了。
可好运降临了。
正德十六年(1521年),刚承袭了兴王爵位的朱厚熜接到了一则重磅消息:他那从未谋面的堂兄正德皇帝朱厚照,游湖落水,惊吓过度,驾崩了!
由于朱厚照没有儿子,根据“兄终弟及”的程序,大明最高决策机构——内阁在商议后,决定以明武宗生母慈寿张太后的名义下诏,让兴王朱厚熜到北京来继承他家祖先留给他的皇位。作为兴王藩府的侍卫老班底,包括陆炳家在内的原兴王府扈从军户一律重新编入大明锦衣卫,跟着新皇帝到北京安家。
这一年,陆炳只有12岁。史书记载,“炳武健沉鸷,长身火色,行步类鹤”。年纪虽小,就有了鹤立鸡群的身姿。
进京之后,嘉靖分封兴王府旧人时,也少不了陆炳的份儿——直接将当时还是半大小孩的陆炳,封作了锦衣卫舍人,负责本卫事务中的抄写文书工作,算是给自己的“好兄弟”一个读书成才的机会。
就这样,在“发小”的照料下,陆炳养成了“以官舍知书,颇览文籍”的好习惯。这为其日后飞黄腾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书生打扮的锦衣卫形象,来源:剧照。
嘉靖是外藩入京继承皇位,在京城内根基不深。相较于之前历任皇帝留下来的锦衣卫班底,他内心更看重那群在藩邸内整日尽职尽责的“老人”。像陆炳的父亲陆松这种有兴王府就职履历的官员,自然更受嘉靖青睐。
除了陆氏父子,兴王府的旧人王佐、陈寅等也颇受信任,并先后出任锦衣卫都指挥使,其子孙也都在锦衣卫中供职。可以说,嘉靖朝的锦衣卫就像今天的某机关大院,从老到小,大家既是工作中的上下级,也是生活中的老邻居。因此,身为锦衣卫指挥使的王佐、陈寅等人对陆炳也格外关照。王佐曾对陆炳说,要当锦衣卫老大,就一定要读书识字,精于公文,不能只是一介粗鄙武夫。
评论问答

明朝的锦衣卫,那可是打人的老祖宗。每次挨打的人都要给他们送份厚礼,才能免遭一劫。有个大臣名叫杨盛,有次顶撞皇帝被罚三十廷杖,一下落在了锦衣卫手里。这本是一件极恐怖的事,偏偏杨盛不信邪,打就打,老子连皇帝都不怕,还怕锦衣卫的棍子?杨盛的话传到了锦衣卫刘一棍的耳朵里,顿时把他惹恼了。..

清朝入关后,对于明朝的很多制度措施都承袭下来,继续使用,这其中也包括锦衣卫。1644年(崇祯十七年,顺治元年),刚刚继位进入北京的顺治皇帝(实际上应为多尔衮,毕竟顺..

贺英是不是明朝的贺英,(1433—1507)原名贺族昌,明朝末期在都城洛阳侍卫,原籍河南鲁山人,后做官前往洛阳王城,一生坦荡,立功无数。曾和墨子是故人,后二人结识,能文能武,但后则记载和辽人勾结叛逆未遂,具体不详!史记十三册七十八则中记载。这是网友瞎编的,史记怎么可能有大明的历史。而且冰..

锦衣卫出现在哪个朝代明朝。锦衣卫是明代军政情报机关。它的前身是明朝第一位皇帝朱元璋建立的“拱卫司”,后改称“亲军都尉府”,统辖仪鸾司,负责皇帝的仪仗队和保镖。洪武十五年(1382年),撤销亲军都督府和义鸾部,改置锦衣卫。在明代,锦衣卫一直存在。直到1661年,南明永利皇帝的锦衣卫司令官让..

大明百官身后,都有一双朱元璋的眼睛某个早朝,朱皇帝笑眯眯地找翰林学士宋濂唠嗑:“宋爱卿呐,昨晚是不是请客了?请的都是谁?配的什么下酒菜啊?”宋濂一惊,赶紧如实回答。朱皇帝很满意,笑着说:“诚然,卿不朕欺。”说完便掏出一张纸,这纸上细细地画着宋濂请客的座次表。这可把宋濂吓得直冒冷汗..

在631年前的今天,1382年5月29日 (农历4月106),朱元璋设立锦衣卫。1382年5月29日(明讲武105年4月106日),朱元璋设置锦衣卫。它原是护卫皇宫的亲军,掌管皇帝出人仪仗。明太祖加强独裁统治,使锦衣卫的权利扩大,兼管刑狱、侦察、缉捕盗贼奸党、监视文武百官。最高主座为指挥使,常由元勋、外戚充任..

本内容由发布在历史时间频道

本内容发布在历史时间网网,三百年间,最牛锦衣卫是一篇由创作的发布的历史文章,最新最全的历史内容数据信息平台,本站支持发布收藏转发分享海报,更多请登录历史时间网网。

作者

    历史时间网

    《历史时间网》感恩您转发历史时间内容历史,如需投稿请登录本站,登录后即可投稿分享收藏,并且看作文获取积分兑换礼品。

    登录 投稿说明

    https://www.lishitime.com/news/25161.html

长按下面的图片另存或分享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