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历史文化名人】寇​​​​准在巴东


寇准在巴东

寇准,北宋诗人、政治家,景德元年(1004年)出任宰相。在朝廷中力主抗金,反对南迁。后蒙冤遭贬,客死雷州。他十九岁考中进士,初入仕途,被朝廷派到归州巴东县担任知县。在巴东,寇准志向远大,不断磨砺自己。他关心民生、劝农稼穑;勤于政务,秉公铁权。在巴东任三年知县,寇准为自己未来的仕途储备了治国安民的经验、吃苦耐劳的毅力、百折不挠的精神。

巴东寇准雕像(立于寇公广场 图片网络)
                      巴东上任
建隆二年(961年)农历七月十四日,寇准出生于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书香门第。
寇准始祖不姓寇,姓苏。远祖苏忿生,在西周武王时任司寇,屡建大功。周武王封苏忿生为司寇官,其后子孙“以官命氏”而姓了司寇,称司寇氏。司寇同寇,世代相传下来,便作寇。寇准祖父寇廷良,虽满腹才学,因唐朝末期动乱不宁,不愿出来做官。寇准父亲寇湘,博古嗜学,文章做得好,曾考中进士甲科,一举中了状元。寇湘中状元后,在北汉(五代十国之一)朝廷中官至记室参军(掌管文书之官)。
宋太祖开宝元年(968年),寇准7岁。随父登华山朝阳峰观日出,作《登华山》,展露才华。
宋太祖开宝四年,北宋灭了北汉。寇准父亲寇湘郁郁而终,留下妻子赵氏与10岁的寇准。寇准母亲赵氏带着寇准无处安身,只得住在下邽慧照寺西廊房,含辛茹苦以纺织挣来的薄酬,供寇准读书。
寇准年少,虽聪慧,却贪玩。赵氏对寇准慈爱有加,教育十分严厉。寇准慢慢体会到母亲艰辛,开始奋发读书,立志要干一番事业,报答辛劳养育自己的母亲,以告慰父亲在天之灵。
宋太宗开宝八年(975年),14岁寇准得到舅父资助,寄读于华州西关。
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寇准十六岁。乡试得中举人。
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寇准十九岁。春季,到京都汴梁应试,闰三月考中进士甲科,取得殿试资格。
寇准高中进士,吏部主事许仲宣,看中寇准少年英俊,大方潇洒、诚厚稳重,学识过人,辄将次女许配寇准为婚。
甲寅日,接受皇帝殿试。当时,太宗喜欢录用成年人,有朋友劝寇准多报岁数。寇准严肃回答:“准方进取,可欺君邪!”如实申报年龄,一试高中,得进士第三名,即“探花郞”,解褐授大理评事,为正八品官居,擢知归州巴东县。
朝廷对寇准的任命,出乎寇准意料之外。19岁的寇准,踌躇满志,本想留在朝廷干一番事业,没曾想却被派往偏远之地。当年秋季,寇准从宋都开封奔赴巴东,一路十分失落。
寇准赴巴东,从夷陵进入西陵峡乘船上行。巴东县当时隶属归州府(归州辖秭归、兴山、巴东三县),寇准先去归州向知州报到。归州知州姓唐,很赏识寇准小小年纪,博学多才。且寇准又是天子门生、青年才俊,唐知州对寇准格外器重,嘘寒问暖,鼓励奋勉。远离家乡的寇准,在归州得到些许慰藉。
寇准到巴东上任后写下第一首诗《庚辰岁将命至巴东时已秋序霜荷索然偶赋是章用遣幽恨》“秉轺偶将命,抚俗烟江湄。地僻接穷峡,务简稀公期。秋信任无趣,野怀良自宜。月白夜蝉响,池暗风荷衰。溪云入破牖,山菊开疏篱。贳酒不能醉,乡园空结悲。徘徊独凝望,目极长天涯。”诗中,十九岁的寇准毫不掩饰他的失落与幽恨。“贳酒不能醉,乡园空结悲。徘徊独凝望,目极长天涯。”显然,他清楚地认识到悲伤无用,亦不得以酒麻痹自己,还得将目光放远,期待未来的海阔天空。他知道只有自己在巴东任期内干出成绩,才能早日调回京都,鲲鹏展翅。
                       劝农稼穑
北宋时期的巴东,山大人稀。“四时无日影,终夜有猿声”。
巴东县衙位于长江北岸,除了县治(旧县坪)是个城镇,余下只有少数村落。整个县人口有数千人,居住在约3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沿江居民,以渔民、船夫居多。山里居民,以猎户、樵夫居多。地域偏僻,峡深民穷,人烟稀少,县衙没有多少公事可办。因此寇准才有“地僻接穷峡,务简稀公期”的感叹。
虽然县衙内公事不多,但志存高远的寇准还是希望能把这里治理得比过去富强。他踏勘了巴东县境内大部分山地,了解了当地民情。在巴东县南部野三关(当年从旧县坪过江需要走几天才能到达),为了劝说巴东百姓弃猎务农,寇准在当地选了块土地,划出沟壑,将圈地内的茅草烧去,亲自耕种。并教导当地百姓栽种谷物桑麻,垒池蓄水浇灌农田。为劝民农事,寇准还写下《劝农歌》:“苍天在上,后土在下。效我神农,五谷丰登。挽草为业,定居稼穑。乐土归民,传之子孙。”寇准在田地路边建了座亭子,派人在亭中推广外地先进的农耕技术。寇公离开巴东后,人们把这个亭子称“劝农亭”。
可能许多人不知道,巴东野三关最早即叫劝农亭,就是因寇准当年在此修亭教民农耕技术而得名。《湖北通志》曾有记载“野三关巡检司署在县西南三百五十里……清雍正八年移建劝农亭。”
在寇准的指导与帮助下,巴东全县居民开垦荒地有了较大发展。寇准在巴东诗作中,对此有不少记载。例如,他看到周围山上烧草围田,他在《早行》中写道“野火时明灭,残星似有无”。他没想到,尽管他早早起床,但百姓开荒更早。在另一首诗《春初夜书》写得更分明“谁家几点畲田火,疑似残星挂远峰”。畲田,就是指刀耕火种的田地。
“劝农”施政一段时间后,巴东一度出现“无旷土,无游民”的好景象。
寇准在巴东三年,勤政爱民,轻徭简赋,广施教化,劝农稼穑,垦荒种植,栽桑种麻,使庶民安居乐业,被称颂为“寇青天”。若有赋徭,不需出符牒,只要记乡里姓名公告于县门,百姓辄踊跃缴从,争前恐后,无一迟延者。《宋史·寇准传》中曾记载“每期会赋役,未尝辄出符移,唯具乡里姓名揭县门,百姓莫敢后期”,这寥寥数语,已透露出寇准在巴东悯农廉政的风尚。
一千年后,巴东新城修建博物馆,在狮子包复建有古县衙。寇准当年县衙的“日谏孤君三宝殿,夜思百姓五更钟”“苍天噫效我神农兴稼穑,后土兮归民乐土传子孙”等对联,依然刻于正堂之上。

巴东新县城复建的旧县衙
                      双柏铁权
寇准意欲在巴东大显身手,在这个边远的小县做出个样子来。他认为,朝廷安排他来巴东,主要是想考验他,让他积累基层治理的阅历。自己理当蓄势待发,经受苦难的磨炼。他喜欢柏树,因为它耐寒抗风、傲雪凌霜,无论何时何种环境,总保持郁郁葱葱。为此,他亲手在县衙堂前栽有两棵柏树。以示自己要根植于巴东土壤,傲雪凌霜,长成参天大树。县衙正堂,从此称为“双柏堂”。寇准以树明志:他借柏树斗寒傲雪、坚毅挺拔的品质,展示他立志为官清正、高洁守操。寇准死后,宋仁宗表彰他,谥他“忠愍”,复爵“莱国公”,为他立碑。因此,巴东人把当年寇准所种下的柏树,尊称为“莱公柏”。清同治《巴东县志》载:“莱公柏在旧县公为令时手植双柏于庭,人比甘棠。”
寇公离开巴东后,文人墨客凡经巴东,必来瞻仰一番,留下许多诗句。例如苏东坡过巴东时,写下“莱公昔未遇,寂寞在巴东。闻道山中树,犹余手植松。”([宋]苏轼《过巴东县不泊闻莱公遗迹》)另有许多赞美诗句:“江平思夏后,柏古忆莱公。”([明]陈惟直《巴东漫述》)“寇公柏有台,翠影清醽醁。”([明]龚文选《过巴东公署漫笔》)“莱公祠下参天柏,传是寇公手自移。碧树绣痕缘直干,野藤牵蔓附高枝。”([明]左明善《谒莱公祠》)还有无名氏题写的《莱公柏》收录于《巴东县志》:“古县庭中双柏树,莱公手植自当时。灵耕易地来新甫,黛色参天并武祠。”
巴东县博物馆现存有一只重二百四十斛(实约240斤)的铁砣(铁权),相传是当年寇公所制。这个铁权,在清同治五年《巴东县志》有记载:“铁权,南宋时始迁今治,铁为之,置堂下,至今尚存。”

巴东寇公铁权(网络图片)
至于铁权的来历,民间有两种传说。
巴东民间有一种传说:秉公执法,何以示威?寇准思来想去,猛然想到秤锤。秤锤,俗称秤砣,是衡量物体轻重的一个计量标准工具。寇准想,“持衡宜得正,主宰贵能平”。衡量需要公平交易,主宰需要公平赏罚。于是,寇准特意请人铸造了一只重二百四十斛的大铁锤置于巴东县衙公堂之上,以示民情重大,必事公平。他在县衙大门上写下楹联“铁权长镇江风静,明镜高悬天下安”。铁权,即公堂上摆放的铁锤。他以此告诫自己与所有官吏,执法时不要区分贫富贵贱,务必秉公而行。
巴东民间另有一种传说:巴东县治河段,江心有一排长形礁石,宽约1米多,潜卧江心,形状如一大石秤,故得名“秤杆石”。秤杆石的秤杆头朝江心,秤杆尾朝岸上,江水漫过石顶,会在此翻起麻花浪。舟船过往,常在此触礁遇险。传说寇公做县令时,曾梦见神人提示,可用铁铸一秤砣,放在城内的大黄桷树下,调整风水的不平衡,减少行船祸灾。寇公照梦中所行,请人铸造了一只重二百四十斛的大铁锤,并将此铁锤放于大黄桷树下。果然,从此秤杆石再未发生触礁沉船祸事。
历史上关于此铁权的来历,两种传说长期存在,难辨真假。清代,齐祖望曾撰写《署中铁权说》,荆宜施观察使陈大文曾撰文《署中铁权辨》,他们曾对此铁权的来历提出过疑问。这两篇文章,都收入《巴东县志》了。笔者认为,上面两种民间传说,有一点是相同的:两种传说都寄托了巴东百姓对寇公的爱戴!
                      秋风白云
寇准在巴东任上,修建有二亭。公余闲暇,他常登亭览景吟哦。笔者从《寇忠愍公诗集》的巴东诗集分析,认为一亭应在县衙南边,位置较低。另一亭应在后山,位置较高。
寇准为了接待往来官员和宾客住宿,他在县衙前修有一个驿站,取名南轩。在南轩驿站外边靠江的地方,他着人修有一个小亭。这个小亭,寇准取名南冠亭,简称南亭。后山还有一个残破的无名古亭,他着人进行了修复。
寇准在巴东写过不少诗,提到过这两个亭。例如:《南冠亭秋晚闲望》有“南冠亭外淡江天,久客登临更浩然。远浦秋深翻白浪,孤山日暮起苍烟。”还有,“秋梦不成秋雨细,西风一夜客亭寒。”“独坐水亭风满袖,世间清景是微凉。”另有,《南亭》“初夜南亭望,清吟露湿衣。雨馀群籁发,天淡数星稀。”前面诗句中的“亭”,即指南亭。无名的旧亭,应在县衙后山上,寇准与朋友张士逊登山上去过。寇准的《夜坐有怀寄张士逊》中有这么一段回忆:“清秋吟更僻,况复古亭间。少梦虫声碎,无风树影闲。月华澄曲沼,霜气满空山。不见张夫子,谁人共往还?”
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寇准二十二岁,由巴东迁任大名府成安县知县。寇准在成安县任县令后,32岁便官拜枢密副使,旋即升任参知政事。真宗即位后,寇准先后在工部、刑部、兵部任职。景德元年,41岁的寇准出任宋朝宰相。
由于寇公辉煌的仕途之路始于巴东,他在品格上的梗直,政治上的作为,文学诗词上的造诣,得到百姓与官员无数赞美。人们在旧县坪不仅修葺二亭,还修建了寇公祠,以示对寇准的敬仰。为了纪念这位不平常的前任,后任官员研究寇准在巴东的诗集,发现寇公诗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字是“秋”。遂将南亭更名为“秋风亭”,以纪念寇公。山上的古亭,地势高,常见白云缭绕,故取名为“白云亭”。
明德五年(1510年),巴东县治迁徙,从江北搬到江南。在新任县令盛杲带领下,将秋风亭从旧县坪迁到江南信陵古镇金字山下,白云亭复建到无源洞溪流江边。寇公祠也迁建至江南,竣工时盛杲亲自撰写《重修莱公祠记》,刻碑誌怀。
寇公当年本意,修筑二亭是专门用以接纳往来文人墨客,除了观景吟诗、饮酒作赋外,主要是借此听取客人们的各种政治见解、采纳治国治县贤言。秋风亭面临长江,景色优美。伫立亭中,可见大江横流,山峦迭翠,微风拂面,令人心旷神怡。后来寇准当了宰相,秋风亭一时名噪天下。但凡从巴东路过的文人或官员,一定要来秋风亭拜谒,并留宿一夜,以求沾点灵气,日后仕途通达。从那时起,秋风亭成为诗人墨客邀朋聚友、思古抒怀、吟诗作画的场所。自宋以来,文人们在此留下众多脍炙人口的诗文、碑刻。美丽的秋风古亭,寄托着人们对寇公绵延不绝的敬仰之情。巴东古八景之一的“古亭秋月”中的亭,即秋风亭。
明末,白云亭毁于兵燹,秋风亭也栋宇倾颓。清康熙初年、嘉庆二十一年、同治五年多次修缮,清光绪二十四年(1899年)重建保存至三峡大坝蓄水。迁建秋风亭时,人们发现秋风亭的脊檩下皮清楚地记载着这一史实。
上个月,笔者去了三峡。出于对寇公的景仰,再游巴东新县城的秋风亭与白云亭。秋风亭复建于巴东博物馆后狮子包上,白云亭复建于无源洞外溪流边。

江北旧县城巴东秋风亭(安特生摄)

巴东老城秋风亭(选自《三峡湖北库区传统建筑》)

巴东新县城秋风亭

巴东无源洞外白云亭

巴东新县城寇公祠
                      巴东留诗
寇准在巴东写有不少诗,在任时自择其诗百余篇编为《巴东集》。他的诗体鲜明地表现为晚唐体,多是律诗,尤以五律为多。
读《巴东集》,给人的总体感觉是诗思清苦,风格凄婉感伤。“秋”“寒”“凉”“西风”“沉”“冷”等字频现,表述作者的幽怨情感。从他的诗中,可以看到他的意象表达。“吾家嗣儒业,奕世盛冠裳。桂籍冠伦辈,天下知声光。有才无其命,不得步玉堂。”(《述怀》)“乡思终日有,孤淡厌琴樽。众木侵山径,寒江逼县门。浪沉滩见脊,雨过壁生痕。憔悴悲兰蕙,因思楚屈原。”(《巴东书事》)“雨濛村落野梅黄,茅阁长吟水气凉。幼鸟远声来独树,小荷疏影占前塘。闲心终不忘鱼钓,淡水真宜习老庄。报国自知无世用,烟蓑何日卧清漳。”(《夏夜闲书》)
在巴东,青年寇准十分思念家乡。从去巴东赴任途中开始,每当夜静读书时,总掩卷思乡。寇准“远路有时到,宦游无处闲。却思清渭北,烟柳掩柴关。”(《途中作》)“人悲故乡远,叶落空山深。”(《秋兴呈裴李二同年》)“终忆归清渭,林泉卜旧邻。”(《峡中春感》)“渭水苔矶阻旧游,梦回空馆却凝愁。一声江笛巴云暝,半夜山风楚树秋。”(《秋夜怀归》)“昨夜渭川归好梦,一船烟雨打孤篷。”(《池上秋书》)“掩卷频秋望,无人共展眉。残阳留古树,白鸟下寒池。簪组心还倦,风骚志未衰。登临一长叹,还失渭川期。”(《掩卷》)中国寒食节,是国人祭祖思乡的日子,在巴东过寒食节,更是一片乡愁。“春雨萧萧寒食天,远行犹在楚江边。人思故国迷残照,鸟隔深花语断烟。薄宦未能酬壮节,良时空自感流年。因循未学陶潜兴,长见孤云倍黯然。”(《巴东寒食》)特别是太平兴国六年,陕西大雨,渭河泛滥,寇准的故乡重灾。那段时间,寇准在巴东写了不少思乡诗。
寇公的格律诗,十分工整,在宋朝诗坛有一定影响。特别是寇准在巴东任上的诗集,同朝范雍在《忠愍公诗序》中给寇准高度评价:“尤工于诗,曲尽风雅,藻思宏毅,峻格高远。因兴发咏,必根于理,得骚人之旨趣焉。固所成篇咏,脍炙众口,传写宝秘,恨不多得,鸿笔奧字,靡不钦叹……初知巴东日,诗家者流目为'寇巴东’,以仿前代'罗江东’、'赵渭南’也”。《四库全书总目》称寇准的诗“含思凄婉,绰有晚唐之至,然骨韵特高,终非凡艳可比。”
寇准的《春日登楼怀归》,朗朗上口,意境颇深。“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旧业遥清渭,沉思忽自惊。”诗中,“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的意境,令人钦佩不已。据宋人邓椿《画继》记载,宋代宣和画院(宣和年间翰林图画院)曾以寇公“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为考试题目,命题作画。古往今来,以此意境作画者多,但很少有令人叹服的作品。看来寇公文字的力量,邃远无限。
寇准写景,犹是逼真细腻。他诗中的巴东山水,写得有趣。“路入溪云过,人穿鸟道行。”(《书山馆壁》)“谁家几点畲田火,疑是残星挂远峰。”(《春初夜书》)“水穿吟阁过,苔绕印床斑。”(《巴东县斋秋书》)“楚驿独闲望,山村秋暮天。数峰横夕照,一笛起江船。”(《巴东驿秋日晚望》)“村送孤烟起,山空白日曛。”(《秋日怀友生》)“霜凄极浦幽兰暮,波动寒沙宿雁愁。月落烟沈无处泊,数声猿叫楚山秋。”(《楚江有吊》)
寇准在巴东虽然仅有三年,但这三年为他一生事业奋斗磨砺了坚忍不拔的品质,给他打下了勤政爱民的深深烙印。从朝廷到巴东,大家都亲热地称他为“寇巴东”!前面说到寇准同朝诗友范雍(枢密副使)在《忠愍公诗序》中称他为“寇巴东”。即使晚辈的南宋诗人王十朋,也在诗中称他为“寇巴东”!
制锦工夫早不同,至今人道寇巴东。
澶渊一段奇功业,可在孤舟野水中。
堂前双柏今何在,渡口孤舟依旧横。
不似公安插竹处,凛然容貌尚如生。
——宋·王十朋《宿巴东县怀寇忠愍公》
据传,寇公离任时,巴东百姓送给他一把红伞,大家在伞上签有自己的名字。离别时,巴东众人手执红伞,载歌载舞,颂扬寇公恩德,以表达巴东百姓对他的敬仰与爱戴之情。赠伞的寓意是寇公行程遥远,百姓为他遮风挡雨。自此之后,巴东保留下跳“红伞舞”这一习俗,每逢新春佳节时与花灯一起演出,表达巴东百姓对寇公的怀念。这“红伞舞”,巴东人至今还跳着呢!

寇准:仕途首任巴东令,秋风亭铭峡江情

       ▲江北:寇公祠
评论问答

古今中外,有很多有名的人,我们不仅要看到他们光鲜亮丽的一面,更要看到他们背后的故事。那么你知道哪些名人故事呢?今天故事亭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名人故事100字,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名人故事100字1徐悲鸿早年留学法国,人物造型注重写实传达神情,尤其精于素描。对于中国画,他是主张改革的:“..

班超一家都是享有盛名的文学家,他们都清正廉明,淡泊名利。由于汉朝官员的俸禄很低,他们家经常出现衣食不周的窘迫局面。班超没有做官,也就没有俸禄,只好跑到洛阳去投奔哥哥班固。 经人介绍,他终于找到一个在官府中抄抄写写的文书工作。日子久了,他觉得抄书非常乏味辛苦,而且没有前途。有一天,..

钱钟书是当时被誉为“民国第一才子”。当1932年春,杨绛考入清华大学研究院的时,钱钟书就已在三年级本科生中赫赫有名了。名气很大,新生一入校便都会知道他。一般低年级的学生根本不敢冒昧去拜访他,所以许多新生都有觉得他很神秘,更想一睹他的风采。 1932年春天,在一个风光旖旎的日子,杨绛在清华..

科学家霍金小时候的学习能力似乎并不强,他很晚才学会阅读,上学后在班级里的成绩从来没有进过前10名,而且因为作业总是“很不整洁”,老师们觉得他已经“无可救药”了,同学们也把他当成了嘲弄的对象。在霍金12岁时,他班上有两个男孩子用一袋糖果打赌,说他永远不能成材,同学们还带有讽刺意味地给他..

奥地利物理学家沃尔夫冈·泡利(WolfgangPauli)生于1900年,1958年就去世了。他是本世纪初一位罕见的天才,对相对论及量子力学都有杰出贡献,因发现“泡利不相容原理”(ExclusionPrinciple)而获194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个原理是他在1924年发现的,对原子结构的建立与对微观世界的认识有革命性的影..

麦克斯韦从小就有很强的求知欲和想象力,爱思考,好提问。据说还在他两岁多的时候,有一次爸爸领他上街,看见一辆马车停在路旁,他就问:“爸爸,那马车为什么不走呢?”父亲说:“它在休息。”麦克斯韦又问:“它为什么要休息呢?”父亲随口说了一句:“大概是累了吧?”“不,”麦克斯韦认真地说,“..

蒋介石身上两股气淞沪抗战期间,由于战局吃紧,日本人的气焰十分嚣张,蒋介石的情绪也因此非常不好。当时他的总司令部设在庐山,遥控指挥,所有来往文件都由秘书长杨文泰递交。临近春节,蒋的侍卫中有一位连长突然呈请给假一月,准备回老家结婚,蒋看到请假条大怒,随手在上面批了“立即枪毙”4个字。..

沈从文是民国时期着名的文学大师,他的文学作品广泛受到世人好评。小时候的沈从文就认真读书,显示出了卓越的文学家气质。有一次,小沈从文逃课,溜到邻村看大戏,一直到太阳落山,他回家。第二天,老师责问他为什么逃课。沈从文支支吾吾地答不上来。老师罚他跪在院子里的一颗大树下,说道:“你看,这..

语言大师侯宝林,在一次相声艺术家的表演会上,表演京戏唱段时,十分精采,观众热烈鼓掌。唱完后,他自谦不足,颇有风趣地说:“岁数大了,唱不好,就能糊弄。”主持人说:“我听挺棒!”侯宝林说:“你听我糊弄惯呀!”个人简介侯宝林,中国著名相声大师,表演艺术家。1917年出生于天津,因家境贫寒,四..

张学良,字汉卿,奉天海城人。中华民国四美男子之一,亦是“民国四少”之一。张学良,字汉卿,号毅庵,奉天(今辽宁)海城人,中国伟大的爱国者,西安事变的组织者。1928年6月,其父张作霖被日本关东军炸死后,他由奉系元老推为首领,出任东三省保安总司令。1928年12月,不顾日本和国民党“亲日派”的阻挠,..

本内容由发布在巴山雪松频道

本内容发布在历史时间网网,【三峡历史文化名人】寇​​​​准在巴东是一篇由创作的发布的历史文章,最新最全的历史内容数据信息平台,本站支持发布收藏转发分享海报,更多请登录历史时间网网。

作者

    历史时间网

    《历史时间网》感恩您转发巴山雪松内容历史,如需投稿请登录本站,登录后即可投稿分享收藏,并且看作文获取积分兑换礼品。

    登录 投稿说明

    https://www.lishitime.com/news/25136.html

长按下面的图片另存或分享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