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地理研究是我国古典兵学的重要内容和优良传统,注重考察地理环境对作战行动的影响。《读史方舆纪要》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作,毛主席自青年起就熟读此书。对书中内容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发现中国古代战争在地理分布和进攻路线上的一些规律。根据书内数据统计,按今天省区排序,战事最多省份依次是河南、河北、陕西、山西、山东等,地处中原的河南、河北大幅领先。
结合中国历史分析可知:中华文明作为农耕文明,宜耕土地和人口是最重要的争夺资源。中原地区是我国古代主要的农业耕作区,物产丰富、人口稠密。同时中原还是通往各个方向的枢纽通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因而对这一地区的争夺就较其它地区更为激烈,所以自古有“逐鹿中原”和“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说。我国古代战争从空间分布上说总体北多南少,自宋以后,南方超过北方。这一点与我国古代政治、经济地理格局的变化直接相关。
中华文明最早发端于黄河流域。黄河流域的农耕经济带长期领先,所以早期的战争多发生在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北方地区。随着人口的不断迁移,到唐安史之乱时,南北人口达到平衡。此后,长江流域经济水平超过黄河流域。北宋靖康之难后,南宋在杭州建都,江南成为经济中心。所以自宋以后,南方战争总数大大超过北方。我国古代战争,尤其是王朝统一战争在战略争夺方向上有一定规律。
汉以前是东西之争;两晋到隋唐是先东西,统一北方后再南北;宋以后是南北之争。这也与我国古代政治、经济地理格局的变化相关。最早的黄河流域经济带,形成以函谷关为界的两大经济中心,即黄河中下游的东部产粮区和关中渭河平原的西部产粮区。崤函通道和函谷关,成为连接东西的纽带和瞰制的关锁。这一时期的战略争夺方向表现为东西之争。关中在地形上处于第二级阶梯,居高临下,对崤函通道和函谷关控制力更强,东西战争往往西胜东败。宋元明清时期,随着火炮的出现,函谷关不再坚不可摧,关中的优势被削弱。随着北方游牧民族的相继兴起及长江中下游经济的发展,王朝战争逐步转为第三级阶梯上的南北之争。中国古代战争的密集区是在第三阶梯的黄淮海平原,即所谓中原地区。这个地区集中了古代中国最主要的耕地和人口,是整个国家实力之所在。中原之地虽经济发达,却为四战之地,是历代王朝战争的争夺目标。围绕核心区的边缘分布着若干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成为争夺中原的地缘战略区,主要有关中、河东、河北、四川、江汉和江南等。
中国古代战争,无论是东西战争时代还是后期的南北战争时代,王朝统一战争往往是立足于中原边缘的一隅来面对广阔的中原腹地。
自西往东的进军路线:从关中出发,东出潼关以后,循三条路线进军:北路经山西入河北,中路经河南指山东,南路经河南入江淮。
自北向南的进军路线:出河北,定河南和河东。然后分三路南下,东路经山东到江淮攻长江下游,中路经南阳、襄阳攻长江中游,西路经关中入四川攻长江上游。
在影响历史的众多因素中,地理因素因其影响的持续性和长期性,是最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
对地理环境进行分析和趋利避害的利用,自古以来都是行军打仗的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