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帮我!写一篇关于周瑜的三国读后感!?周瑜的简介(真实的)
帮帮我!写一篇关于周瑜的三国读后感!
词典介绍周瑜(公元175年~210年)字公瑾。三国时期吴国将领,杰出的军事家。庐江县(今安徽庐江县)人,汉族。美姿容,精音律,多谋善断,胸襟广阔,人称周郎。公元208年赤壁之战中大败曹军,奠定三分天下基础。后图进中周瑜自幼与孙策交好,孙策初崛起时周瑜随之扫荡江东,并送钱粮物资助孙策成就大事。袁术仰慕周瑜的才干,欲聘周瑜为将,但是周瑜以袁术难成大事而拒绝,其后设法正式投奔孙策,与孙策一起南征北战,为打江东基业立下汗马功劳,深受孙策信任。孙策遇刺身亡后,周瑜与张昭一起共同辅佐孙权,执掌军政大事。曹操消灭袁绍后,威逼孙权送儿子为人质,周瑜志向高远,劝阻孙权送质。赤壁大战之时,力主抗曹,并慧眼预见到曹军的劣势和我军的优势,指挥全军在赤壁、乌林大败曹军,是为三国历史上最经典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其后又成功地攻克了荆州战略要地南郡,曹仁败走。赤壁之战后,周瑜向孙权建议出兵攻取蜀地,消灭张鲁,吞并刘璋,与曹操二分天下,周瑜在江陵进行军事准备时死于巴陵,时年三十六岁。历史上的周瑜胸襟广阔,气度宽宏。老将程普因周瑜年轻地位却比自己高,对他不服,多次当面侮辱他,周瑜都不跟他计较,程普最后被周瑜的才华和品德所折服,感动得说:“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和他成为好友。《三国演义》描写的心胸狭窄的周瑜是罗贯中为了衬托诸葛亮而刻意塑造的配角形象,是艺术处理,不可当真;“三气周瑜”当然就更是毫无历史根据,周瑜最后是病逝于出征途中。周瑜精通音律,雅量高致,即使在喝醉时也能听出曲中的谬误,因此史书记载民谣云:“曲有误,周郎顾”、“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我倒是有诸葛亮的,写周瑜的很少)我只能说百度一下你就知道,序曲)总是很害怕一个词——“千年”。因为它意味着接近于茫茫无限。生命,抑或那些可歌可泣的过往,依稀散落在无尽的彼端,直到不停滞的时光把它们湮没,消失不见。唯有渐行渐远的烽火长歌,让人想起那个特殊的年代——三国,让我千百次回眸千百次凝望千百次怨念千百次歌哭,未曾停歇。我不在乎它是长河逝浪,还是千年往昔,只愿沉于竹简青史间一醉一梦,即使所有的泪水都已被风干,我也绝不挥别……(一)不必说羽扇纶巾,也不必说剑舞群英,千年前回望,你早已留下那轻衫素衿的身影。不必说怀瑾握瑜,也不必说君子如玉,千年后遥想,你风采依然,一如你名字的含义。不会忘记庐江城那个儒雅风流的才子,不会忘记鄱阳湖那个指挥若定的名将,不会忘记三江口那个气度非凡的都督——同样不会忘记南郡城上离弦的那支流箭,以及从此被染上一层忧郁的巴丘。记忆里或是梦幻里,你总是挥之不去。梦回之时犹见你听闻清歌慢抚丝弦,一抹含笑回眸顾曲,尽是善战者中少见的琴心雅趣。而一曲未终,你恰如故乡江淮的绯樱,在赤壁那如血的黄昏绚烂地绽放到极致,然后在我的泪眼中消失,凋零尔后却留下缤纷的记忆。长歌已随着弦断戛然而止,余下的声音,我只是残影轻泣,碎语空啼……(二)时光在一格一格地倒退……似曾相识。是常山么?是漫舞的失落飞雪么?还是天涯的寂寞浮云?我想起了长坂坡,你曾在千军万马中,七进七出,血染征袍。谁与争锋?所向披靡。我想起了你的枪,若舞梨花如飘瑞雪。在一片混沌血红中愈发超拔地雪白。你的名就像一个绝妙的谶言,高洁如云,却也孤寂如云。我第一次相信云的残酷,因为太高洁就会变得遥不可及。正义,英勇,心怀苍生……无论在什么时候,你都不会迷失自己。但我不知道,也无法知道你究竟何去何从,正如流云漂泊在天际。梦里不知梦,望断龙兮归来?隔着常山纷飞不断的雪花眺望,不见你的踪迹,只有划破长空的凄凉剑痕。(三)西凉陇漠的扬沙大雪中,你骑着白马从太阳落下的地方飞驰而过。华丽的锦衣长枪照亮那片消弭了色彩的荒原。如同越来越凉的风一样孤独地呼啸。你银色的战袍带着不可侵犯的凛然,和无人能诉说的苦痛,永远是冰与火的结合,冷寂和热血在不断的交织中却被凄厉的边声掩盖。失败,屈辱,愧疚,渴望——或许一切对你来说都太残酷。曾经威震西凉英勇无敌,最后却带着伤痕郁郁地悄然消失在苍天尽头,我不忍,只深深地感到一股悲凉向旷野不断地蔓延,蔓延……西凉早已是夜色岑寂。夜阑狂风中,那一声羌笛一樽酒,恍若时空回雪——不知何时,混合了哀怨的月光。(四)与随处可见的翩翩白衣侠少秀士不同,你总是一袭青衫,衣袂飞扬。总是幻想你的青衿流连于颍川,洛水,洒脱的气质中尽是天地间傲人的风华。世事,人心,奇谋,一切都在你的浅笑你的眼神中,洞若观火。可当我凝望时,你却越过水之阳,流风般消逝在千里之外遥远而寒冷的朔北。留下那十余年的征尘,那十胜十败的奇言,那擒吕布平朔土定乌桓震辽东的赫赫谋功。注意到你,是尘缘,还是偶然?可我从未如此迷恋过。死生契阔宛如昨。空明青灯映故纸,我只有把目光湿润地依在“吾往南方,则不生还”和“云当先定荆”几个字上,却怎么也不忍辨认那早已被泪水打湿的依稀墨痕:追惜奉孝,不能去心……我近乎固执地相信,你有着水一般清澈的浅笑,光一般明亮的眼神。甚至,我能感觉到你飞扬的衣袂——在手中,滑落。(五)那年那月,江东,乃至天下曾经传遍你那“小霸王”的赫赫威名。一千八百年后的同一片土地上,这个穿云裂石的声音仍在我耳边回响。你有着年轻俊美的姿颜,面对宾客豪杰,你总喜欢说笑,带着毫不掩饰的爽朗。战时你每每身先士卒,丹阳,吴郡,会稽,豫章……数年之间席卷江东。我一次次地为你赞叹,一次次地忍不住幻想,那是一个怎样卧虎藏龙,人才得用,军纪严明,英勇善战的精锐阵营,在你的果敢指挥下,战无不胜?你如同一把烈火宝剑,散发着炽烈灼人的气息,没有什么能抵挡得了你的锋芒。可是,这令人闻风丧胆的绝世神兵,却突然毁灭了,不是在战场上被敌人折断的,而是因为太炽烈,不慎点燃了周围的人,终于引来复仇的火焰烧毁自身。你流火般热烈而迅疾地划过夜空,我却感到,心,好似被这壮丽而急促的光芒,深深刺痛。(六)我拿什么来抒写你的赤诚。拿什么来祭奠你的执著。记得你是凉州闻名的异才,自归蜀汉起,心中便只有帮助刘氏光复汉室的使命,看清篡汉的魏,于是你不遗余力地北伐,尽管,那片土地,曾经是你生长的家乡。你不惜一切地想实现这个雄浑壮烈的千秋宏愿,可是,如何才能阻挡它的破灭?你全部的执著又将何去何从?什么也不能阻拦你的热血,尽管你需要独自支撑起一方渐渐碎裂的天空。我害怕翻开《资治通鉴》对你的评论——“始终为汉,千载之下,炳炳如丹。”因为,透过这每个字所散发出的赤诚,我似乎能感觉到,你坚定的眼神把苍茫的陇崖刺穿。你身后的那面旗帜终究还是倒下了,倒向尘埃,一如剑阁那催人泪下的对联:剩水残山余落日,虚怀远志,空寄当归……这最悲壮的破碎,我拿什么来忍受?拿什么来皈依。(尾声)那时烽火都熄灭了么。那时成败的消散了么。早已呼啸地汇进千年长河里了。就像苍烟落照图中那一轮血色残阳沉沉地滚入江水中一般,留下漫天绚烂的火烧云,久不褪色。我不回头地沿着这条通往千年的江河上溯,却只能望见亘古不变的青空。过往三国了无痕迹么?我又如何能忘记它于无形处留下的深深印痕。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难道烽火长歌,千年当醉?说不清是千年忆一醉,抑或一醉越千年,醉醒之间,仍是回眸凝望怨念歌哭,不为别的,只为那些远行的往昔,为那些,在时光飞逝中,在风云变幻中,淡去的,影子。宛蝶2007.7参考资料:周瑜吧
周瑜的简介(真实的)
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周瑜说起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那就不能不提到周瑜。自古英雄出少年,周瑜也是其中一人。周瑜从青少年时就辅助孙策创建了江东的基业。周瑜年轻有为,英俊潇洒,吴郡人爱称周瑜为周郎。孙策临终前嘱咐他的弟弟孙权说:"外事不决问周瑜"。由此可见周瑜的能力不同一般。曹操从刘备手中夺取荆州后,实力已经很是强盛,此时的东吴分为两派:主战派和主和派。周瑜是极力主战,他知道曹军的弱点。并和刘备联手在赤壁打败曹军,这也就是著名的赤壁之战。曹操也因此多年囤守北方不敢南下。作为赤壁之战的主要人物之一,周瑜随这个著名战役名垂千史。900年后,苏轼还在江边凭吊:“……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周瑜英年早逝,公元211年,周瑜病死在出征的路上,时年仅仅36岁。孙权在得知这一消息后,悲痛万分,亲自为他料理后事。所谓周瑜被诸葛亮三气致死,存属“演义”类的故事。实际上,周瑜性格开朗,谦虚和气。不仅吴郡人对这位战功赫赫的英才敬仰万分,他同时也赢得了对手的尊敬。诸葛亮181~234三国时期著名军事家、政治家。字孔明。琅邪郡阳都县(今山东沂南南)人。父母早亡,与弟诸葛均随叔父诸葛玄先至豫章(今江西南昌),后赴荆州(约今湖北、湖南)。叔父病逝后,定居邓县隆中(今湖北襄阳西),且耕且读10年,专注治国用兵之道。时值曹操一统北方,孙权虎踞江东,势力不断发展。刘表和刘璋控制荆、益二州,但无所作为。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依附荆州牧刘表的刘备,图谋独立发展,三顾茅庐向诸葛亮求教。诸葛亮倾心筹谋,提出著名的隆中对策:先占荆、益(指今四川及陕西南部),和抚边裔,内修政治,外结孙权,待时机成熟,分兵两路,令得力将领从荆州取宛(今河南南阳)、洛(今洛阳),主力出益州攻秦川(指关中一带),进图中原,以成霸业。从此辅佐刘备父子运筹、征战,创建并捍卫蜀汉大业。十三年秋,曹操率大军进取荆州,刘备兵败长坂(今湖北当阳境),退往樊口(今鄂州境)。在此紧急关头,诸葛亮赶赴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同鲁肃、周瑜等劝说举棋不定的孙权与刘备联盟,大败曹操于赤壁(见赤壁之战)。随后,辅助刘备取长沙、武陵四郡,向孙权“借”得南郡,任军师中郎将,受命督零陵、桂阳、长沙等三郡,清理户口,整顿赋税,保障军需,从而建立了壮大发展、进图益州的基地。十六年,刘备以助刘璋为名,率兵数万入益州,诸葛亮及关羽等留守荆州。年轻的诸葛亮既尊重诸将,又善斡旋,团结共济,使荆州得以稳定。十八年,诸葛亮奉命率张飞、赵云部溯江西上,克白帝城(今四川奉节东)、取江州(今重庆),分兵平定江阳(今泸州)、犍为(今彭山东)、德阳(今遂宁东南)、巴西(今阆中)等郡县,于次年与刘备会师,攻取成都。三国鼎立的局面至此完全形成。升任军师将军。二十三年,刘备统军北攻汉中,诸葛亮留镇成都,为前方筹送兵员军资。刘备称帝后,诸葛亮任丞相、录尚书事,助其总理军政,显示出杰出才能。蜀汉章武二年(222),刘备兵败夷陵(今湖北宜昌境),次年病亡。诸葛亮奉遗命辅佐后主刘禅,封武乡侯,总理军政。深知欲图中原,必先恢复蜀汉元气,遂休养生息,与吴修好,巩固后方。建兴元年(223),南中(今云南、贵州及四川西南部)汉族豪强雍闿及孟获等叛蜀,诸葛亮经充分准备,于三年进军南中。孟获于盘东(今云南曲靖之南、南盘江以东一带)被擒后不服,诸葛亮采用攻心为上、攻战为下的方略,将其放回再战,擒而复纵,使孟获等心悦诚服,南中遂定(见诸葛亮进军南中)。又调整南中四郡为六郡,选当地人为吏,举孟获等首领赴蜀都为官,促进夷、汉间交往和南中经济的发展,蜀汉国力为之增强。五年春,诸葛亮为实现隆中决策,乘魏帝曹丕病逝不久,上《出师表》,自统大军10万,进驻汉中,准备攻魏。鉴于蜀汉已失荆州之地,再无条件完全按《隆中对》大胆用兵,因此不用丞相司马魏延出子午道(今陕西安康越秦岭至西安)直攻长安(今西安西北)的建议,按先攻陇右(今甘肃陇山西)、再取秦川的谨慎方略,于次年出师祁山(今甘肃东南部渭水、西汉水间山地)。在前锋马谡擅自改变部署、痛失要地街亭后,退回汉中。后又攻陈仓(今陕西宝鸡东),收复武都、阴平二郡,再出祁山设伏射杀魏名将张郃。接着,在汉中大兴军屯,训练军队,运粮储备斜谷口,于十二年春统军进驻五丈原(今陕西岐山南),与司马懿所率20万魏军对峙于渭水南,并约东吴同时攻魏。又于渭滨分兵屯田,准备长期较量(见诸葛亮攻魏之战)。八月,因积劳成疾,卒于军中,终年54岁。谥忠武侯。诸葛亮以擅长谋略著称。在《隆中对》中提出的蜀汉政治、军事的总方略,影响及于整个三国时期。他善观大势,坚持联孙吴抗曹魏,致蜀汉得与魏、吴鼎立。善于治军,强调为将明纪、治军严法,赏罚严明。用兵谨慎,避实击虚,奇正相依。重视后勤,常年派官兵千余整修都江堰,确保军粮生产。注重革新军械、装具,创制一发十矢连弩和适应山区运输的“木牛”、“流马”,改进钢刀,增强了蜀军战斗力。好兵法,推演阵法作“八阵图”,为后世传扬。后人特别推崇他的运筹帷幄,神机妙算,将其视为智慧化身。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其用兵经验,后人集成兵书多卷,大都失传。中华书局辑校的《诸葛亮集》中,汇有诸葛亮存世的一些军事著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