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埋没在历史上的岳云:自古皇帝很少杀过大将之子,岳云为何被杀
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南宋小朝廷盼望已久的事终于到来:金国答应与宋议和。但金国提出了一个条件,那就是“必杀岳飞,而后和可成”。
经过赵构和秦桧如此这般的一番操作,秦桧最终给岳飞定下了谋反的罪名。经过装模作样的审讯,刑部、大理寺拿出了判决意见:“岳飞斩刑,张宪绞刑,岳云徒刑二年”。
如果按照这个判决,岳飞和张宪被判死刑,岳云却能留下一条性命。可是这个判决却引起了赵构的不满。
于是他亲自改判,于绍兴十一年十二月廿九日(1142年1月27日)下达命令:“岳飞特赐死。张宪、岳云并依军法施行,令杨沂中监斩,仍多差兵将防护。”
宋高宗赵构为什么一定要岳云死呢?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就必须要搞清楚岳飞之死的来龙去脉。
岳飞
一、历史上皇帝诛杀功臣的事很多,刘邦杀韩信,朱元璋杀李善长、蓝玉,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但宋朝却特别优待功臣。
自从宋太祖规定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的誓约后,宋朝历代皇帝还是比较遵守这个约定的,直到高宗杀岳飞,才打破了这个规矩。
宋太祖
杀岳飞时,高宗即位已经有十五年了,此时的他不再是那个花花太岁的“康王”,而是变成了一个深通机谋权术的独夫。既动屠刀,就绝不反悔。
秦桧死后,他为很多人恢复名誉,却拒绝给岳飞平反,直到孝宗即位后,才给岳飞恢复名誉。
赵构嘴上说要遵守太祖誓约,但对岳飞却不惜违约破例,决非是一时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认为非杀不可。
赵构
据《鄂王行实编年》记载,完颜宗弼在代表金国向南宋提出“必杀岳飞,而后和可成”的条件的同时,还写了一封给秦桧的密信。
信上说:“尔朝夕以和请,而岳飞方为河北图,且杀吾婿,不可以不报。必杀岳飞,而后和可成也。”这封信,就是著名的《兀术遗桧书》。这封信对于岳飞的被害,无疑起了重要作用。
绍兴十年三月二十一日,宋高宗下旨岳飞去临安朝见。四月二十四日,岳飞刚到临安,宋廷便发布诏书,表韩世忠和张俊为枢密使,岳飞为枢密副使。
三日后,宣布撤销三大将的宣抚司机构,解除岳飞等三人的兵权。
罢岳飞等人的兵权, 本就是为了降金而做准备,但高宗却信誓旦旦地宣称是为了抗金。
他在召岳飞等人谈话时说:“朕昔付卿等以一路宣抚之权尚小,今付卿等以枢府本兵之权甚大。卿等宜共为一心,勿分彼此,则兵力全而莫之能御,顾如兀术,何足扫除乎!”
但回过头来,高宗又对秦桧说:“此辈跋扈自肆, 意外事有叵测者”,很明显,罢三大将的兵权就是要削尾大之势,以革积岁倒持之患。
秦桧心狠手辣,极善耍弄权术。他对付三大将的手法是利用部属诬告主帅谋反,以此牵连主帅;因为武将谋反最犯赵家的大忌 。
秦桧
二、秦桧和党羽万俟卨、何铸和罗汝楫弹劾岳飞主要有三件大罪。
一是自登枢莞,郁郁不乐,日谋引去,以就安闲;二是在淮西坚拒明诏,不肯出师;三是说楚州不可守,主张放弃。
岳飞被剥夺兵权后,岳家军由他的爱将王贵和张宪统率。宋廷怕王贵和张宪发动兵变,一面命名将刘绮知荆南府,监视岳家军;
另一方面,又利用阴谋手段,胁迫王贵参与陷害岳飞。另外他们还在岳家军中找出了一个名叫王俊的败类,出面诬告岳飞。
王俊是岳家军的前军副统制,算是张宪的副手。
自加入岳家军后,寸功未立,一直没有升官,还因为贪赃枉法被张宪制裁过,所以心中一直愤愤不平。
他诬告说张宪得知岳飞罢官,阴谋裹胁大军由鄂州移屯襄阳,威逼宋廷将军权交还岳飞。
秦桧、张俊等人敢于肆无忌惮的陷害岳飞,显然是得到高宗的支持。
张俊根据王俊的诬告,扣押了前来议事的张宪与岳云,急审后转大理寺;紧接着,秦桧派亲信杨沂中去庐山将岳飞骗到临安,一到临安,便将岳飞逮捕下狱。
曾几何时,岳飞还是高宗的心腹大将,一直对岳飞嘉勉有加。为什么突然之间,宋高宗会翻脸不认人,一定要置岳飞于死地呢?
这主要是因为,高宗认为岳飞拥兵自重,不尊朝廷,还干涉皇帝立储,不杀岳飞,自己的统治不稳。
三、赵构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即位的。
北宋灭亡后,他虽然在临安登上了皇帝宝座,手下也有了一定数量的军队,但他需要的,是这支军队去替他镇压人民起义,巩固在江南的统治秩序,适当地抵御金国的进攻,以便有一点和金国讨价还价的筹码。
赵构执政前期,深知如若没有军队,无法在南方立足,所以对岳飞等将领比较倚重。绍兴七年三月,高宗在建康单独召见岳飞时说:“中兴之事,朕一以委卿”,显示了对岳飞的绝对信任。
但事后不久,高宗害怕岳飞兵权过大会威胁他的统治,于是又收回了成命。岳飞对高宗的出尔反尔的作法极为不满,未经批准,便去往庐山给母亲守孝。
此事令高宗十分震怒,连力主抗金的名臣李若虚也忍不住责备岳飞“是欲反耶?此非美事!受天子之委任,付以兵权,宣抚谓可以朝廷相抗乎?”
岳飞很快便反应过来,向高宗承认了错误,但高宗却对他产生了怀疑。在高宗看来,国是他家的天下,文臣武将是他的奴仆,军国大事皆由他决断,大臣们奉命行事。
岳飞不经批准擅离讯地是对朝廷的轻视,对他大不敬和犯上,也许从此时起,在他的心里就产生了杀岳飞的念头。
绍兴七年秋冬之间,岳飞奉召入朝奏事,又不知深浅地向高宗面奏:“皇子出阁,以定人心”。
岳飞的好友薛弼曾力劝岳飞不要提建储这个问题,因为武将只能听命朝廷,你身为大将,不应参予此事。
但岳飞不听,结果受到高宗的斥责:“卿虽忠,然握兵权于外,此事非卿所当与也。”薛弼得知岳飞不听劝后,曾感慨地说:“鹏举身为大将,越职及此,其取死,宜哉!”
向金求和是高宗的一贯政策,先前的抵抗,只不过是为了偏安江左的权宜之计。但岳飞对高宗的求和政策却并不赞同,高宗也对岳飞不按朝廷旨意办事非常恼火。
顺昌战役后,宋军开始全面反攻,但高宗却更加忧虑了。
他生怕一旦北伐成功,光复故土,当了多年俘虏的宋钦宗虽然不可能动摇他的帝位,但岳飞这样的大将久握兵权,自己更难驾驭,于是“乃与秦桧谋削尾大之势,以革积岁之倒持之患。”
就这样,在绍兴十一年的那个阴暗岁末,岳飞、张宪、岳云这三位战场上的斗士,终于惨死在投降派屠刀之下。
四、很多朋友认为岳飞是因为力主迎回二圣,极大的威胁了赵构的皇位才被杀的,其实并不是。
“迎回二圣”的口号,其实是赵构最先提出来的。因为宋朝以“孝”治天下,赵构只有打出迎回二圣的旗号,才能聚拢人心,使刚刚建立的南宋政权稳定下来。
公元1135年宋徽宗死于五国城后,金国便扬言要将宋钦宗的儿子赵谌送到开封立为皇帝,这是宋高宗最担心的事。
宋徽宗
因为赵谌和赵构一样,甚至比赵构在法理上更加合法,如果金国一旦这么做了,赵构的合法地位就会受到冲击。
岳飞也不是笨蛋,从那以后,他再也没提过“迎回二圣”的口号,而是改用“天眷”这个词去称呼钦宗及其子女,以表示自己拥护赵构的决心。
所以岳飞被杀,并不是传闻中的什么“迎回二圣,让赵构如何自处”,而是另有原因,这个原因也是张宪、岳云之死的原因,那就是“手握重兵,功高震主”。
岳家军骁勇善战 , 纪律严明,控扼着荆襄战略要地,是南宋朝廷的屏障。
但岳家军成军并不是一朝一夕之间的事,而是在发展壮大过程中,吸收了形形色色的人物,才组成了这样一个庞大的武装集团。岳家军的组成,大致有以下几类人:
(一)原从将领。岳飞从北宋徽宗宣和四年投军到南宋高宗建炎四年独立成军,大部分时间是在黄河以北抗金, 因此“河北部曲”是组成岳家军的基础。这些人也是同时与岳飞参加抗金斗争的岳家军的原从将领。
这些人包括鄂州御前诸军都统制王贵,都统制张宪,忠州防御使岳云,统制徐庆、姚政、寇成等人。
(二 ) 招降将领。 南宋初年社会动荡 , 政局扰攘 , 溃兵盗匪遍野,许多溃散武装集团纷纷投靠岳家军 ,成为岳家军中的招降将领。这些人主要有傅庆、庞荣、杨再兴、梁兴等人。
(三 ) 拨隶将领。岳家军兵精将强 , 只要边防军情紧急或内地寇盗充斥 , 南宋朝廷必调岳家军应战 , 并拨隶一部分当地军队归岳飞指挥。
战后有些将领战事结束仍回归本司 , 但有相当部分兵将则因之编隶岳家军中 , 成为岳家军中的拨隶将领。这些人主要有傅选、牛皋、李道、董先等人。
南宋初年,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宋高宗为稳定政权,不得不任抗金,并把北宋时期临时设置的宣抚使、 招讨使、制置使等制度化,将这些传统上由文臣担任的职位,交由武将充任。
“韩世忠、张俊、吴阶、岳飞皆以武臣充使。 这些武将不仅有自己的固定防地,还有便宜处置管内行政、财政的大权。
从这时起,将帅专权与宋朝以文制武的国策和文臣集团的抑武观念发生了冲突,朝廷中文人集团与武人集团的矛盾逐渐激化。
随着宋金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宋廷逐渐恢复传统治军体制,而作为当时实力最大的军事集团,岳家军与文臣集团的矛盾显得尤为突出,必然成为朝廷裁制的对象。
建炎四年,岳飞升任通泰镇抚使时,便把军队分为四队,常置左右,作为自己的亲兵,这也招致了朝廷的猜疑。
岳飞又是一个立志收复中原的将领,这也导致他与南宋朝廷偏安江南的政策产生了矛盾。
这种矛盾随着岳飞对金人的多次大胜,而越发尖锐和激化。绍兴七年,张浚罢刘光世兵权时,有人提出以岳飞节制刘光世军。张浚便认为岳飞会因此兵权太重。从而加以阻止。
这也导致了岳飞一怒之下弃军赴庐山守墓。 后来高宗虽然不得不起用岳飞,但也说出了“朕若怒卿,则必有行遣,太祖所谓犯吾法者,惟有剑耳”这样的话来。
岳飞在与朝廷嫌隙日深的情况下,仍然要求出兵中原,从不顾这样做会触怒高宗。
绍兴十年,岳飞亲率大军北伐,准备一举收复中原,但宋廷害怕岳飞坐成大势,急忙诏令班师,丧失了收复中原的大好时机。岳飞取中原的计划与朝廷保守江南政策发生矛盾,以致高宗数札诏岳飞出师,埋下了岳飞后来被罪的祸根。
五、岳家军在抗金斗争中,队伍逐渐发展壮大。建炎四年,岳家军人数不过万人,至绍兴四年时,便已增至 3万人。
绍兴五年收编杨幺军后,兵力增至 10万,分成前军、左军、 中军、右军、后军、背嵬军、游奕军、踏白军、 选锋军、胜捷军、水军等12军 ,形成了一个集步军、骑兵、水兵各兵种的强大军事集团,规模为南宋诸军之首,与朝廷文臣集团的矛盾也越来越尖锐。
绍兴八年,高宗制订了提高偏将地位分主帅兵权的策略,又在三年后为进一步打击分化岳家军,拉拢张俊交出军队,然后派张俊和岳飞去分解韩世忠军,达到孤立岳家军的目的。
在对付岳家军上,高宗和秦桧以高官厚禄拉拢岳飞的原从将领,试图从内部瓦解岳家军。
岳家军的中坚张宪以忠义著称,拒绝吃这一套,所以成为朝廷猜忌的主要对象,也成为秦桧要除去的目标之一。
而岳云作为岳飞之子,是岳家军数一数二的猛将,在军中威望极高,又曾任岳家军书写机宜文字,掌握着岳家军的核心军事机密,也成为朝廷打击对象。
岳云
相比张宪,为什么另一岳家军的主要将领王贵会得以保全性命呢?
因为王贵出于种种原因,最后还是背叛了岳飞,也背叛了岳家军。面对朝廷的威逼利诱,岳家军中一些后来被招降、 收编将领,如王俊、 董先之流,为了自己升官发财,或者为了保住自己的身家性命,做出了出卖岳飞的行为。
至于像牛皋这样不愿同流合污的将领,则被毒死,由田师中接替了牛皋的鄂州御前诸军都统制职务。
岳飞不仅骁勇善战,而且非常注重收罗人才。岳家军中名人才士皆萃幕府,商论古今。相究诘,切直无所违忤。 宋朝统治者最害怕武将和文人交往,岳飞的做法,增加了朝廷的猜忌。
特别是岳飞向高宗面奏立储事宜,引起了南宋整个文臣集团的恐慌 。就连支持岳飞的宰相赵鼎都认为大将总兵在外。岂可干预朝廷大事,宁不避嫌?
在南宋初年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岳飞这样的武人权力增重,与宋朝以文制武的传统国策发生了冲突。南宋朝廷中的文人集团,不论是主战派还是主和派,但在限制武将权力上是一致。
实力强大的岳家军,实际上在高宗眼里,要比金人危险得多。岳飞之死,并不仅仅是因为反对议和与赵构发生矛盾,而是南宋文人集团要恢复宋朝传统的以文制武立国体制,所以岳飞被杀,是必然的结果。
六、岳飞被判死刑的罪名主要有两个:一是绍兴十一年的淮西逗留,二是与张宪串通谋反。前一个罪名是岳飞一个人的,但后一个罪名,牵扯的不仅仅是张宪,连岳云也牵扯了进来。
如果只杀岳飞一人,也许秦桧怕别人质疑,因为历史上谋反的人不可能是光杆司令,必定要有同谋,所以赵构、秦桧把岳飞最忠诚的部下张宪,以及儿子岳飞拉了进来。
一开始,岳的罪名是“交通张宪,惑乱军心”,并没有认定他直接参与谋反,所以大理寺判处岳云三年徒刑。
但这份判决在秦桧呈给赵构审查时,赵构亲自出把岳云改判为死刑,道理很简单:不是怕岳云给岳飞报仇,而是要把岳飞谋反案做成铁案。
所谓的“岳飞谋反案”,牵扯的是岳飞、岳云、张宪三人,除了王俊的诬告外,并无任何物证。只要杀了岳飞、岳云、张宪三人,这个案子就是一个铁案,就死无对证,永远无法翻案了。
如果只杀岳飞和张宪,而留了岳云活口,赵构觉得将来(或者自己死后)这个案子有可能会被翻案,后患无穷——因为当事人岳云还活着,有很多“莫须有”的事情便很容易澄清。
所以,赵构必须要岳云死,哪怕这个年轻人是金人闻风丧胆的“赢官人”!
岳飞三人被害后,赵构随即对岳家军展开了大清洗运动,岳飞的部将、幕僚,以及不愿意诬害岳飞的人,都受到了株连。
王贵虽违心地转发王俊的诬告状,宋廷对他仍很疑忌,王贵于是引疾以为辞,到了福建担任了一个闲差。
岳飞手下的王处仁、蒋世雄冒险向岳飞通报王俊的诬告消息,后来都受到革职、流放和编管的惩处。智浃上书辨岳飞之冤,结果被反诬收受岳云贿赂,受臀杖后刺面发配袁州。
岳家军中,朱芾、李若虚、高颖、王良存、夏琪、党尚友、张节夫等十三人都被贬逐流放。“岳家军”从此不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