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战争更加危险:斯大林死后,美国艾森豪威尔政府做了什么?
20世纪50年代,对于苏联来说是一个非常艰难的时期。1953年,苏联的伟大领袖斯大林离开了这个他一生为之奋斗的地方。
他死后,苏联和众多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哀悼的同时,却出现了大规模的动乱,一时间,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似乎陷入了黑暗之中。
而这却与时任美国总统的艾森豪威尔有着紧密的关联,他到底做了什么呢?
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
美国和苏联在二战结束后,就进入了敌对状态。在前期的对抗中,美国竭力想要赢得优势,却一直没有机会。
直到斯大林去世时,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抓住时机,用“心理战”向苏联发起攻击。
美国惯用心理战术来摧毁敌人。在二战时期,就组建了心理战机构“美国之音”,通过无线电广播的方式向法西斯国家民众宣传和平与正义。
战争结束后,美国又将这样的手段用来对付苏联。杜鲁门任总统时期,秘密建立了一个“心理战略委员会”,来专门负责对苏联的心理战。
心理战略委员会先后策划、协调、评估了一系列对苏联及其卫星国的心理战计划和项目,这些计划有《针对苏联卫星国难民的心理战计划》、《反击苏联对美国讹诈的心理战计划》等。
美国想要凭此向“铁幕”后的人民输送美国价值观。然而由于心理战略委员会内部争权夺利,加上杜鲁门对于心理战术运用的不成熟,使得美国对苏联的心理战术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美国总统杜鲁门
艾森豪威尔上台后,将不堪大用的心理战略委员会撤销,组建了“行动协调委员会”。为了改变内部争权的情况,艾森豪威尔不再任命负责人,而是由副国务卿直接出任行动协调委员会的主席。
减少了权力上的纷争,行动协调委员会运转得更加流畅,他们目标明确、具体、专业,制定了大量针对苏联的心理战术。
斯大林死后,艾森豪威尔政府看到了机会。他们制定了更加具有针对性的心理战计划和项目,主要有《利用斯大林去世的心理战计划》、《关于苏联卫星国经济安全的心理战计划》、等等。
为了取得预想中的完美效果,行动协调委员会定期对计划的执行进行评估,并修改其中的细节,不断完善心理战术。
美国国会也大力支持,拨给了大量的行动资金。
“美国之音”则是全天24小时冲破铁幕,对“铁幕”后的人民一遍又一遍地宣传美国的价值观念,强行“洗脑”。
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就此拉开了序幕。在美国不遗余力的攻势下,苏联与东欧各国均受到了影响。
1953年6月,在斯大林去世的3个月后,与西方国家接壤的东德首先受到了影响。首都东柏林爆发大规模罢工运动。
仅仅两天的时间,就有500家工厂企业,将近30万人被卷入其中。
他们喊着“反对苏联‘占领军’,要求提高工资,改善生活条件”的口号,在街上游行示威多达60次,引发了多起与警察流血事件,造成55人死亡。
东德6.17事件
美国的这些计划,很快就看到了效果。东德事件之后,苏联和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人开始进行反思,对斯大林的一些政策提出了质疑。
当时的他们哪里知道,他们已经跳进了美国设计的致命陷阱里面!
艾森豪威尔
同时,美国也在持续不断的“实战”中,逐渐完善了自己的战略计划。艾森豪威尔在心理战的基础上,又添加了一个新的内容——和平演变。
和平演变正式提出后,行动协调委员会向艾森豪威尔提交了一份题为《日内瓦心理战略》的备忘录,想要通过在美、苏、英、法四国日内瓦峰会上向苏联政府提出”开放天空”的建议以夺回心理宣传战的主动权。
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毫不犹豫地拒绝了美国的建议,他认为这一政策是美国为了针对苏联而制定的赤裸裸的谍报阴谋。
日内瓦峰会后,美国通过演讲、电影、传单、漫画、新闻发布会等方式,向社会主义阵营宣传“开放天空”的设想,试图通过人民舆论,逼迫赫鲁晓夫屈服。
赫鲁晓夫迫于压力,只能坐在谈判桌上与艾森豪威尔进行交涉。
虽然直到最后,苏联也没有与与美国签订任何协议,但美国在世界人民面前成功塑造了一个光辉的形象。而这就是和平演变计划的宣传攻略。
艾森豪威尔对于苏联的攻势,并没有因为赢得一个小战果而停止。从日内瓦峰会后,美国政府在1年的时间里,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再次重申美国将继续“迫使苏联共产党政权本质和政策发生改变”的决心。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艾森豪威尔充分利用反共主义、民族主义和人民资本,再次对苏联发起进攻。
赫鲁晓夫和艾森豪威尔
1956年,美国行动协调委员会与美国新闻署,通过美国驻苏联及其他东欧国家的美方人员开始向“铁幕”后的知识分子和记者散发、寄送装满宣传资料的“特殊包裹”。
在这份特殊包裹里,美国大肆宣传所谓的“人民资本主义”,并宣称在这样的制度下,工人生活富裕、家庭幸福美满。
在美国广播委员会的配合下,类似的宣传内容不断出现在苏联和东欧人民的生活中。
为了加大输出力度,艾森豪威尔于5月在伯勒大学发表演说,向美国人民推出了“人民与人民伙伴关系”计划。
这个计划的核心内容是,鼓励到苏联和东欧国家旅游、工作或与这些国家有联系的美国公民,“通过帮助传达关于我们国家和美国人所倡导的和平目标的真相”,来让苏联和东欧人民认可美国的价值观,从而掀起反苏、反社会主义的浪潮。
艾森豪威尔的目的达到了。在赫鲁晓夫发表彻底否定斯大林的讲话后,波兰和匈牙利爆发了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行动。
众多工人、市民走上街头,要求政府下台,甚至出现了示威人群进攻市政大楼的行为。
1956年波兰事件
这两次事件对于社会主义阵营的冲击更大,几乎造成了阵营的分裂。
在和平演变攻势取得优势后,艾森豪威尔乘胜追击,于1958年,促成了美苏之间“关于文化、技术和教育领域交流的协议”,开启了两国的文化交流对抗历史。
美国开始通过官方渠道,对苏联展开心理战术。之后,几乎每两年,美苏就交流一次。
赫鲁晓夫访美
1989年,东欧剧变,主要社会主义国家由社会主义转变为资本主义。两年后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受到重大挫折。
此后,社会主义国家数量屈指可数。而西方国家,将这一重大事件归为“和平演变”的功劳。
20多年后,美国及其盟友故技重施,为了中东资源,在中东推行“和平演变”,制造“阿拉伯之春”,让中东动乱至今。
甚至时至今日,美国仍然在玩弄“和平演变”政策。对于这样的“阴谋诡计”,前车之覆,我们应当引以为鉴。
参考资料
邱斌.艾森豪威尔第一任期内美国对苏文化政策的演变[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12,(第1期).
樊百玉.掌控和平:艾森豪威尔政府对苏政策的调整[J].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研究,2018,(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