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与被低估:谁人识得胡林翼?
悲剧,从来不是孤立的。
1861年9月的一天,湖北巡抚胡林翼骑马走在长江边上。
江面上,两艘洋人轮船高鸣汽笛,纵横驰骋,速度之快,让人吃惊。所经之处,中国渔船均被巨浪冲翻。
目睹这一幕,胡林翼“变色不语,勒马回营,中途呕血,几至坠马”。
时人薛福成在《庸庵笔记》中说,胡林翼本来久病在身,突然受到洋人轮船刺激,一口鲜血吐了出来。整个人差点从马上摔下来。
这下病情加重,到当月月底就离世了。年仅49岁。
病逝前,胡林翼曾对左右说,没救了,长毛(太平军)被消灭是迟早之事,但洋枪洋炮长驱直入怎么得了?这是我的一块心病。
一年前,第二次鸦片战争落幕。外敌入侵,而中国人内战正酣。
当胡林翼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他已经时日无多。
“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历来有不同的版本,共涉及胡林翼、曾国藩、左宗棠、彭玉麟、李鸿章、张之洞等六个猛人。
一个个都是当时天下第一等的牛人。
这中间,个人认为最悲剧的人物,正是胡林翼。他的才干、品性和威望,在世时就公认在曾、左之上,李、张这些晚辈就更不用说了。
但他又是走得最早、享寿最短的一个。天不假年,让他抱恨以殁,空有一身才气,来不及舒展。
结果,全消耗在无尽的内战中。
一声叹息。
胡林翼
1胡林翼(1812—1861),出生于湖南益阳一个官宦之家。他的父亲胡达源曾以一甲第三名进士及第,俗称“探花”,考完直接进入翰林院,授编修。
有的人有背景,有的人只有背影。
比起曾国藩、左宗棠这些私塾教师家庭出身的孩子,胡林翼是个妥妥的京官二代。
但这个“背景”,对胡林翼的影响有好有坏。
好的影响是,他打小在皇城根下成长,起点很高,眼界非凡。据说,他年少时就说过一句话:“今天下之乱不在盗贼,而在人心。”
深刻得吓人。
1819年,湖南近代人才的领军人物陶澍,将赴任川东兵备道,顺路回老家,在益阳拜谒乡贤,见到了陪在祖父身边的胡林翼。
史书说,陶澍对胡林翼“惊为伟器”,当场欣喜若狂地说:“我找到一个好女婿了!”
当时,胡林翼年仅7岁。胡、陶两家就订下了娃娃亲。
官二代的身份,对他的坏影响也显而易见。因为出身好,胡林翼向来负才不羁、挥金如土,在当时人看来,颇有纨绔子弟的习性。
他曾风流成性,流连于秦淮河畔,夜夜笙歌。
他的岳父陶澍知道后,却不以为意,坚信自己没看错人。陶澍说,此子是瑚琏之器,将来必成大事,年少纵情,不足深责。他现在不玩,国家用材之时,他就没有时间玩了。
他后来考中进士,做了江南乡试副考官。但在他主试的那一年,江南发生科举舞弊案,他受到降职处分。
这成了胡林翼的一个污点。
他父亲也被这个“不走正道”的儿子气得够呛,不久撒手人寰。
1841年,胡林翼回乡丁忧守孝。那几年他幡然醒悟,潜心读书,逐渐从一个纨绔子弟,修炼成理学的圣徒。
这个路径,和曾国藩有几分相似。曾国藩年轻时,内心也充斥着各种世俗的欲念,后来通过“克己”的功夫,才修炼成表里如一的贤人。
没有人一出生就是圣贤,人性、品格的修炼,其路漫漫。
插句题外话,从胡林翼的转变,不得不佩服陶澍的确眼光独到。他亲自挑了一个女婿胡林翼,一个亲家左宗棠,均在两人名不见经传、甚至还是小屁孩之时,就认定他们将来必成大器。果不其然。
陶澍
2若不是朋友们力劝胡林翼重新出山,晚清中国可能多了一个隐士,而少了一个名臣。
返乡蛰居,一住就是5年多。也只有历经繁华奢靡、如今苦练心性的胡林翼,才守得住这份清寂。
他甚至打起了退隐山林的主意。
但朋友们觉得可惜,国家遭遇千年未有之变局,正是用人之时,这样的人才却深居乡间,想想都觉得不应该。浪费人才,比浪费粮食还可耻。
朋友们凑了一笔钱,让胡林翼去捐官,重返政坛。
胡林翼本是科举正途出身,却因时运不济,需要花钱捐官复出,自己觉得十分不耻。于是,他主动选择到边远之地贵州为官,以区别于那些输金为官、汲汲于功名的人。
朋友们愣了,你好歹找个核心地区呀,怎么去一个大家都不愿去的地方?
胡林翼说,我第一次做地方官,贫瘠之地或许可以保持清白之风,不辜负大家资助我复出的深情厚谊。
胡林翼初到贵州,任安顺知府。
当时的贵州,盗贼如毛,寇乱渐萌,官员无为而治,百姓苦不堪言。
胡林翼到任后,第一件事就是打黑除恶。他亲自担任缉捕队长,短衣芒鞋,深入深山老林,打击盗匪。同时兴办保甲团练,招募了一支由他直接掌控的练勇武装。
这支数百人的武装,日后成为他出贵州协助对抗太平军的资本。
在安顺,胡林翼恩威兼济,多年匪患,宣告荡平。他很快赢得了人心,树立了极高的威信。
任职贵州7年间,胡林翼辗转多地,带领官兵与盗匪作战数百次,积累了丰富的带兵作战经验,并编成《胡氏兵法》。
以《胡氏兵法》为基础,到民国年间,蔡锷融合曾国藩、胡林翼的军事思想,编了《曾胡治兵语录》。这本书滋养了黄埔军校、八路军一代代军事将领的成长。国共两党的军事大佬,均奉胡林翼的治军思想为圭臬。此是后话。
帝国的大臣们,慢慢地都知道遥远的贵州,出了一个会做官、会带兵的猛人。
3胡林翼的机会,来了。
1854年初,太平军席卷而来,湖广总督吴文镕奏调胡林翼驰援湖北。胡林翼立即率600多名黔兵,从千里之外出发。
尽管胡林翼抵达之时,吴文镕已经兵败自杀,导致这名风尘仆仆的猛人一时处境十分尴尬。
但毋庸置疑,胡林翼一旦出了贵州,时代的舞台就都为他搭建好了。只等他登台。
彼时,湘军初起。最终是曾国藩接纳了胡林翼。
曾国藩认为胡林翼“胆识过人,才大心细”,极力向朝廷举荐。咸丰帝同意胡林翼率军随从曾国藩行动,从此曾、胡联手,湘军进入狂飙阶段。
加入湘军后,胡林翼以强势作风,对所部湘军进行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改造和重铸:
1、吸纳以东北马队为代表的北岸军精英,加入湘军战斗序列,形成多兵种协同作战局面;
2、面对太平军的堡垒战术,设计并实施了长壕围困的应对之策,把单纯的战场厮杀转化为人力与物力的比拼;
3、一面招募老兵,另一面提拔行伍出身的将领,使得湘军更加务实和凶悍。
经过胡林翼重铸后的湘军,成为太平军在西线战场上最强悍的对手。
不仅如此,胡林翼胸有谋略,根据战局,制定了“以上制下,步步进逼”的战略。
历史证明,湘军正是遵循了这一战略思想,从武汉—九江—安庆—金陵,沿长江自上而下,一步步挤压并战胜了太平军。
这几大战役中,武汉战役、九江战役主要由胡林翼指挥;安庆战役由他和曾国藩共同指挥,后因肺病恶化而退居次位,但此战胜后,曾国藩一再强调,首功当属胡林翼;最后的金陵之战,胡林翼则已病逝,无缘分享胜利成果。
入湖北作战后,胡林翼就因将才难得,获得屡次升迁。仅1年多后,咸丰五年(1855年)三月,署理湖北巡抚,跻身封疆大吏之列。
升迁之快,无人能及。
胡林翼成为湘系集团中,第一位能够有效施政的疆吏大员。
在他之前,江忠源获任安徽巡抚,但来不及施政,就在战场上战死。而曾国藩的遭遇,更加微妙。
胡林翼的湖北巡抚之位,咸丰帝原来打算给曾国藩的。咸丰认为,曾国藩乃一介书生,竟然能够领军攻下武昌,建立奇功,很难得,应该给予官位。
但很快就有军机大臣进言:曾国藩回乡丁忧,犹如匹夫,在乡间振臂一呼,竟然有万余人响应,这恐非国家之福。
咸丰顿时“黯然失色”,迅速收回成命,仅赐给曾国藩一个兵部侍郎的空衔。一直到咸丰十年(1860年)以前,曾国藩始终未获得实权。
曾国藩受到的猜忌,亦是胡林翼需要面对的。
曾国藩
4在胡林翼之前,连续四任湖北巡抚死于非命,不是战败自杀就是被军法处斩。
这究竟是偶然还是必然?胡林翼不得不认真思考一下。
虽是非常时期,但手握兵权、身居高位的汉人,始终让满族统治者心有犹疑。皇帝们的应对之道,就是在同城任用更高官品的满人,形成监视与制约。
满洲正白旗出身的官文,于是几乎同时被任命为钦差大臣兼湖广总督,与胡林翼一同进驻武昌城。
官文
官文是一个典型的八旗混世官僚,仗着是咸丰的心腹,无所作为,而又为所欲为。胡林翼此时已初现名臣范儿,对这样的官员,非常看不惯,曾说官文“左右无一正人,无一谋士,其忌刻倾险,尽是内务府气习”。
两人刚上任时,关系十分紧张,势同水火。
胡林翼常常悲愤欲绝,甚至到了准备率部“一意东下,觅我死所”的地步。他多次愤而参奏官文搞腐败,但因后者背景强硬,不了了之。
官文为此曾向胡林翼示好,但胡林翼拒不相见。
后来,胡林翼突然意识到督抚两人这样刚下去,始终不是办法。他决定顾全大局,对官文实施权术。
他主动前往拜访官文,表示冰释前嫌,并送给官文每年三千两的盐务陋规。
为了与官文交好,胡林翼还采取了“小妾路线”。官文的家事,都由其小妾和家丁管理,所以胡林翼千方百计讨好官文的小妾,让自己的母亲认其小妾为义女,“家人往来如骨肉焉”。
凡有战功,胡林翼皆推让于官文。
官文“有功可居,有誉可邀,有钱可使”,心满意足,遂对胡林翼作出了回报:别人弹劾胡林翼,官文一概不署名,不但不署名,还为胡林翼辩护;胡林翼有事上奏折,都要拉上官文一起署名,官文从不回绝。
在湖北,督抚牵制的局面,最终变成了督抚合作的格局。
凡军政吏治,一切事务,都由胡林翼独掌大权,官文只起到橡皮图章的作用。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官文的满人旗籍身份,成了胡林翼的一把政治保护伞。
曾国藩起初嘲笑胡林翼处处讨好官文,有失大丈夫气节,后来才慨然赞叹,胡林翼能够“借其威重之名,行自己之志”,是“柔弱胜刚强”。
胡林翼曾说,“吾辈不必世故太深,天下惟世故深误国事耳”,“当痛除此习,独行其志,阴阳怕懵懂,不必计及一切”。
这是说要以“懵懂”来对抗误国事的“世故”。但在具体的关系处理上,又不能“太懵懂”。胡林翼的高明与底线,正在于此。
搞定了官文,他才可以去做大事。
而在胡林翼病逝后,继任的两任湖北巡抚,均因未能处理好与官文的关系,而草草去职。这又是后话。
5胡林翼抚鄂的数年间,多方改革,将“天下第一破烂鄂”治理成“天下第一富强省”。
他刚到湖北独当一面时,手上仅有分自曾国藩的2500兵力,如今,最高峰时兵力已逾6万。
清廷始终对曾国藩不放心,当初任命胡林翼出任湖北巡抚,也有钳制曾国藩的意图。
随着胡林翼在湖北做大,湘系集团内部实际上形成了“三驾马车”并驾齐驱的态势:
湖北—胡林翼;湖南—左宗棠;江西—曾国藩。
三人中,左宗棠是以湖南巡抚骆秉章幕僚的身份左右湘军;曾国藩则长期率军客寓江西,并无督抚之权,处境尴尬;只有胡林翼有权有职,名实相副。
这一时期,胡林翼的实力与声望,实际上已经超越了曾国藩。
但清廷想用胡林翼打击曾国藩,却用错了人。
胡林翼对曾国藩,可谓推心置腹,肝胆相照。
湖北在财政上崛起后,每年为湘军提供的军费,大约是湖南的3倍。胡林翼知道曾国藩客寓江西,倾食于人,总是按时给曾国藩拨去足额军饷。
1857年,曾国藩因父亲去世回籍丁忧,但他希望清廷能够夺情,让他继续率军打仗。结果清廷不为所动,负气返乡的曾国藩被弃置了一年多。
这期间,胡林翼三番五次拉上官文,一起上奏请求起用曾国藩,说他“金石孤忠,可敬可念”。
1860年,时任两江总督何桂清在江南大营被攻破后,远逃上海。这个至关重要的位置由谁接替,一时成了帝国用人的焦点。
胡林翼当时是热门人选,但他拉上官文上奏,力荐曾国藩出任此职。
战局仍未明朗,清廷不想再任用何桂清之类的庸流之辈,只好让曾国藩出任两江总督。至此,曾国藩才算东山再起,否极泰来。
曾国藩上任后,胡林翼深知他喜欢用忍、用稳,于是送给他四个字——“包揽把持”,力劝曾国藩为了挽救天下安危,一定要置东南半壁江山于一手遮揽之下。
不仅如此,胡林翼还将自己部下精锐的两个营——霆营六千人和礼营两千人,拨归曾国藩。
如此大义,难怪胡林翼病逝后,曾国藩黯然神伤,回忆往事,说自己都是靠胡林翼“事事相顾,彼此一家”,才有今日。从此以后,一起共事的人中,再无胡林翼这般“极合心者矣”。
众所周知,湘军三大灵魂人物中,左宗棠恃才傲物,性情偏激,和曾国藩搞不到一起。胡林翼经常居中调停,充当粘合剂,确保了湘军核心的稳定。
左宗棠
胡、左两家是世交,二人又是原两江总督陶澍的女婿和亲家,关系密切。胡林翼对左宗棠的性情,始终不与计较,并多次举荐。
最危急的一次,左宗棠被人构陷,性命岌岌可危,胡林翼以私人关系,说服官文保全了左宗棠。
胡林翼病逝后,左宗棠异常痛心,有泪如丝,在祭文中写道,自此以后,“孰拯我穷,孰救我褊?我忧何诉,我喜何告?我苦何怜,我死何吊?”
可以说,没有胡林翼,就没有后来如日中天的曾国藩,也没有后来收复新疆的左宗棠,更没有湘军内部团结一致的精气神。
后来出任过广东巡抚的郭嵩焘曾说:“数十年来封疆大臣,治、行、才、望,莫获逮公。”
几十年来,论能力、品行、才干和威望,各省的督抚们,没有一个超过胡林翼的。
6除了陶澍,谁曾想到,一个浪子回头的纨绔子弟,最终成为一个如此伟大的人物!
在湖北巡抚任上,胡林翼说过一句话:
官是苦海,不努力不能保全地方,过努力则一身一心之苦累,不可言状。
他本已脱离官场苦海,但为了救时救世,重返苦海。最后吐血而死,践行了他的信条。
复出为官后,他的清廉,举世难见。他在神明和祖宗墓前,都曾立誓作一个清官。
用他的话说,只有廉吏“可以保清白风,而不致负国”,反之,官员“不十分廉,不足以服众人之心”。
因此,他做官后,几乎未给家中补贴家用。在给妻子的信中,他说:
自从政以来未尝以一文寄家,家中苦况,何尝不知,惜不能助,且不可助。家中窘时,可以田为质,即罄产何足惜!
官拜巡抚之后,手握一个省的财权,家人希望他多照顾本家人,胡林翼断然拒绝:
我必无钱寄归也,莫望莫望。我非无钱,又并非巡抚之无钱。我有钱,须做流传百年之好事,或培植人才,或追崇先祖,断不至自谋家计也。
不仅没往家中寄钱,在湘军困难之时,他反而把家中粮食用做军粮。
不得不说,胡林翼当官,很有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他说,“吾辈做官,如仆之看家”,做官,就是做国家和人民的仆人。
郭嵩焘说,胡林翼“位居巡抚,将兵十年,于家无尺寸之积”。诚非虚言!
胡林翼临终前,还在遗嘱中强调,自己尚欠着谁谁谁的债,子孙应永世不忘,陆续还清。
而他生前,把自己的养廉银都用来买地,在家乡造箴言书院。因为财力不足,至死,书院仍未竣工。他又在遗嘱中说:
吾死,诸君赙吾,唯修书院,无赡吾家。
我死后,诸位给我的奠仪,就用来修书院,不必用于赡养我的家人。
后来,曾国藩等人将奠仪全部用在箴言书院的建设上,使得书院得以落成。
如此完人,不要说在晚清,就是放眼整个中国历史,都寥寥无几。
可惜,胡林翼走得太早,没能活到知天命之年。
他的早逝,也使得他的名字,过早地湮没在同时代名臣的光影之下。
与他同年出生的左宗棠,活到了73岁。年近六十,抬棺出征,平复新疆,创下不世功业。彭玉麟、李鸿章、张之洞,一个个皆享寿过七十,是是非非,晚年皆不易,但都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曾国藩算是寿短的,亦年过六十。
他们都在后来的洋务运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唯有胡林翼,清醒地意识到外国入侵才是心腹之祸,以至于受刺激吐血,加剧病情而逝,却再无机会在世界的洪流中翻腾。
悲矣!
众所周知,国共两党的领袖,对曾国藩都十分推崇,但鲜为人知的是,他们对胡林翼同样十分服气。
蒋介石曾潜心研读胡林翼和曾国藩文集,然后得出结论:胡林翼之才识略见,确高出一世,实不愧为当时之名将。
胡林翼,字润芝。毛泽东在湖南一师读书时,了解了胡林翼之后,对他的人品才华佩服之至,遂将自己的字改为“润芝”(亦作润之)。世间先有胡润芝,然后才有毛润芝。
然而,毛、蒋这代人,也许是深受胡林翼影响的最后一代人。
随着岁月无情流逝,今人皆知曾国藩、左宗棠,谁人识得胡林翼?
参考文献: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刘忆江:《胡林翼评传》,河北大学出版社,2009年胡林翼:《胡林翼集》,胡渐逵等点校,岳麓书社,2008年梁绍辉:《曾国藩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董丛林:《胡林翼与湘系势力的崛起》,《近代史研究》,1987年第4期洪均:《论胡林翼重铸湘军——以武昌攻防战(1855—1856)为中心》,《江汉论坛》,2018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