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真有这么厉害吗?其实是司马迁刻意的偏爱,能力远远不如别人
我们现在看到的史籍都是由古人书写的,但是,我们不能盲目迷信史籍的真实性,随着时间的流逝,史籍中往往会暴露出许多微妙的漏洞。比如:享誉盛名的李广将军是块带兵打仗的料吗?这位能够一箭击穿巨石的猛将为何每逢出征不是迷失方向就是被打得丢盔弃甲?
想要深挖李广将军的生平,我们就得从大漠讲起。
生活在安逸中的我们偶尔会向往大漠飞烟的苍然景色,自古以来,也有无数边陲良将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风沙中的残墙。这群将士可能永远都不会想到,在他们死后,会有文人雅士将他们的生平事迹作成诗词供后人敬仰。
从古至今,大多数古籍都以“龙城飞将”指代李广,也有不少人觉得这个名号应该是汉朝名将卫青的,毕竟,龙城这个地方就是卫青打下来的,而李广一辈子都未曾踏足龙城一步。二十一世纪初,我国的语文教材把这个名号拆开,将“龙城”赋予卫青,而“飞将”则指代李广。
同样是出自我们的教材,依稀记得小学的时候读过一篇“李广一箭射穿巨石”的故事:
卢纶在《塞下曲》中则描写了一个传奇故事:“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故事原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说的是有一次李广见到草丛中的石头,以为是老虎,于是引弓去射,结果发现是块石头,而箭头已经没入石块,再发箭去射,却再也射不进去了。
读完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都在佩服李广将军的威猛。后来,随着知识面的拓展,当看到军人们尝试用步枪对准石头射击的时候,我才发现自己上当了,物理规则根本不允许存在箭支射穿巨石的故事。
李广当年以优秀子弟的身份加入军旅生涯,然后,跟着周亚夫将军一路平定七国之乱,这段时间可谓李广军征中的黄金期。但是,原本可以官运亨通的李广却并未珍惜机会,他私自领受了梁王的授印,被汉景帝怪罪下来,不但没拿到应得的封赏,还落得个发配边陲的下场。
将黄金时期硬是变成了污点,所以,李广只能在边防事业上兜圈子,连续辗转七个边防区做太守。
汉武帝继位后,李广终于有机会回到中央,当上了卫尉,算得上是皇帝的亲军统领。后来,随着汉武帝开展马邑之围,已经当了三十多年兵的李广终于能以将军的身份出战。这时,按照司马迁先生在史书中的说法,李广将军只是“时运不济”,老天并没有青睐这位将才,所以,才得不到重用。
实际上真的是这样吗?
在汉武帝攻打匈奴势力期间,卫青将军和李广将军同时被配给骑兵万人,可是,只有李广被匈奴打得丢盔弃甲大败而归。司马迁先生说,就是因为李广将军太具盛名,所以,这才引来敌人的主力攻打,由于兵力相差悬殊,这才导致失败的。这里,我们不妨拿一个历史事件来设问:
倘若李广将军真的受了重伤,那么,他又是怎么趁着敌军没防备,暴起射杀敌军的呢?今天有些人说李广将军就是因为逃跑的姿态太过狼狈,所以,这才得了个“飞将”的名号。这种说法其实没什么可反驳的,即便司马迁先生说李广之所以得此名号是因为匈奴士兵都畏惧他,但是,匈奴人并不愚蠢,他们怎会怕一个丢盔弃甲的逃兵?
没过几年,汉武帝给了李广一个为自己正名的机会,让他与张骞一并发兵牵制左贤王。
李广迫切需要一场胜利,所以,将大部队交给张骞,自己带着一彪轻骑绕道奇袭,结果,陷入敌阵无法突围。司马迁先生在记载中大肆宣扬了李广将军的冷静果敢,如何与敌人奋战等,但是,根本改变不了最后张骞带着大部队营救李广的事实。
我们再来看看漠北之战,李广率领大军在大漠里走丢了。无数士兵将生命交给自己的将领,倘若将军能给他们带丢了,那根本不是运气差,那就是单纯的水平低。而司马迁先生这次又怎么说呢?司马迁把李广最终羞愤自杀的黑锅全都扣在了卫青头上,让这位真正的将军千古蒙羞。
司马迁先生可能跟李广将军的关系不错,否则,他也不会如此宣扬这样一位屡战屡败的将军了。
李广一生的悲剧看起来似乎只是老天跟他开的一场玩笑,实际上,背后隐含着一种时代的规律。汉朝部队在与敌人作战的时候从被动防御逐渐演化成主动参与野战,以李广为首的一批优秀将才始终抱着步战结合的传统思想,其实,这种传统思想根本不符合汉武帝的战略布局。
俗话说,一将无能,累死三军。李广就是这样的人。他崇拜的是个人英雄主义,而不注意发挥团队的效能,甚至是因为个人原因,害死整个团队。虽然他对团队的每个人都很好,把每次奖赏也发给他们,但是,这些只不过是小恩小惠。往往是这些小恩小惠,让这个团队、组团送了命。
汉武帝的思维很是超前,在血泪教训中他领悟到与匈奴的作战一定要采用骑兵与其争锋,传统战法极难取胜。而李广等一批有些实力但接受不了先进战法的老将,只能被战争淘汰。其实不论如何,我们今天谈的只是作为将军的水平高低,李广将军的一颗爱国雄心仍是我们不能否认的。
参考资料:
『《史记》、《李广真的如历史所言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