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之父”——彼得大帝
彼得大帝是近代俄罗斯的奠基者,他一生的活动-无论是改革还是扩张,都对俄罗斯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672年5月30日,克里姆林宫内圣母升天大教堂的洪钟敲破了首都黎明时分的寂静,莫斯科各教堂和修道院的几百口大钟应声而作,彼此呼应,交相轰鸣。在欢快的钟声和隆重的祈祷中,彼得一世诞生了。对于老沙皇阿列克谢来说,彼得的出生无疑使他倍感喜悦。因为在他的前妻所生的五个儿子中,有三个幼年天折,剩下的两个儿子也是体弱多病,智力迟钝。所以,新生儿的诞生,就给他带来了无限的希望。不过,在平庸的老沙皇阿列克谢的心里,恐怕他做梦也没想到,他的这个晚到麟儿,会大大地改变俄罗斯的历史进程。
彼得十岁时,由于宫廷斗争的影响,发生了即位风波。那些后来被彼得认为“不是军人,而是一群祸害”的皇家卫队——射击军,参与了这一斗争。结果是彼得不得不退居一个远离克里姆林宫7公里的小村子过着体面的隐居生活,朝政则由他的同父异母姐姐索菲亚摄政处理。
在这里,少年彼得受侨居俄国的外国人和老师的影响很大,从小养成了一种对西方文化的狂热崇拜和迷恋。这为他后来大力推动“西方化”的政策打下了基础。
少年时代的彼得喜欢做的三件事是;手艺活儿、军事戏、航海和造船。这使他养成了热爱体力劳动的习惯,培养了他对军事活动的巨大兴趣。可以说,沙皇后来所具备的许多与众不同的素质和兴趣,就是在他隐居时代形成的。
随着彼得年岁的增长,他与摄政索菲娅的矛盾激化起来。1689年9月,在“游戏”兵的支持下,在许多朝臣、贵族的归附下,彼得取得了胜利。不得人心的索菲娅公主被送往新圣母修道院监禁起来,她的宠臣和同党遭到了惩罚。
索菲娅的倒台并没有给彼得的活动带来多大变化,他仍然沉溺于战争游戏、军事演习、航海和造船等活动,国家大事则委托给舅父列基·纳里什金代为处理。
1695年是彼得一生中转折的一年。这一年春天,他发动对黑海沿岸的亚速夫要塞的远征。这是他一生中发动的第一次战争。俄国派出了31, 000人的军队。这支军队名义上是由阿·米·戈洛文等领导。彼得一世化名彼得·阿列克谢耶夫,以一名普通炮手的身分参加远征。但一切重大军事行动,彼得还是要过问的。
第一次远征亚速夫的战争由于俄军没有海上舰队的配合,遭到了彻底失败。彼得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决定改变打法,从陆海两方面攻取亚速夫。为此,他利用整个冬季,在沃罗涅日突击建立一支小型舰队,同时大力整顿陆军。1696年春,他对亚速夫发动第二次远征。在俄军陆海两方面的联合夹击下,土耳其守军陷于孤立,7月29日,亚速夫陷落。俄国夺取了要塞及其附近地区,从而获得了向黑海扩张的立足点。
在第二次远征亚速夫的战役中,彼得担任了这次陆上包围、海上封锁以及炮轰该城堡的主心骨。在硝烟弥漫之中,这位“一炮手”时而亲临舰只,时而出现在堑壕中,在他向敌人开炮轰击时,毫无畏惧地暴露在敌人的视线中,他妹妹娜塔莉娅•阿列克谢耶夫是阿列克谢耶夫娜公主听说哥哥打仗时冲到城堡前,暴露在敌人枪弹的射程之内,写信给他表示自己的担心,彼得却用诙谐的口吻回信给她说:“遵照你的来信,我不再走近炮弹和枪弹,可是它们却向我走来了,我命令它们别走过来。不过,它们虽然走过来了,倒是挺客气的。”
“远交近攻”一直是沙皇俄国外交政策的一个基本原则,为了彻底打败土耳其,彼得在占领亚速夫要塞以后,1697年1月,俄国同奥地利、威尼斯达成协议,缔结了一个为期3年的反土军事同盟。为了进一步巩固并扩大反土耳其联盟,彼得决定派遣一个“大使团”到欧洲各国去游说。除了这一外交任务外,他还责成大使团招雇水手、船长、造船和制炮专家、技工,定购大炮,采购缆索、工具。
这个大使团名义上由弗·列福尔特率领。彼得一世为了了解欧洲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以及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的状况,以作为国内改革的借鉴,便决定亲自随大使团出国。为了考察的方便起见,他化名彼得·米哈伊洛夫,装成一个去国外留学的海军下士,微服出行。跟随大使团同行的,还有派去国外学习军事和造船技术的几十名贵族青年,加上警卫士兵,使团的总人数超过250人,使团乘坐的雪撬,浩浩荡荡,达千乘之多。
实际上,彼得在使团中处于双重地位:名义上他是出国学的数十名留学生中队的一分子,同时,他实际上又是使团领导人;而作为使团领队的弗·列福尔特只起装璜门面的作用。
1697年3月,大使团从莫斯科出发。使团到达的第一站是里加,在这里,便团受到了瑞典当局的冷遇。接着,大使团从里加到达库尔兰,彼得同库尔兰公爵举行了有关建立反土耳其联盟的会谈,但会谈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同年夏初,大使团到达东普鲁士哥尼斯堡后,彼得在这里研究了制炮技术,并同勃兰登堡选帝侯弗里德里希三世进行了多次会谈,双方缔结了关于同盟的君子协定,但不是反对土耳其,而是反对瑞典,这意味着俄国的外交方针已开始改变。在哥尼斯堡逗留期间,彼得还会见了勃兰登选帝侯的夫人和岳母。母女俩写下了会见记录。选帝侯的岳母写道:“沙皇身材高大,容貌英俊,体态挺拔。可惜他除了天生的一切优良品质之外,他的趣味颇不风雅,殊堪惋惜。··••··他对我们说,他亲自参加造船的劳动,还向我们出示双手,硬要我们摸摸他手上干活磨出的老茧。”不过,这位贵妇人也承认,“如果他能受到好一点的教育,他一定能成为一个出类拔萃的人物,因为他优点甚多,天资极高。”选帝侯的夫人则注意到沙皇脸面神经痉挛症发作时的模样儿,她写道:“至于他那难看的脸色,我要说,我想象中的脸面痉挛症比我在他脸上看到的还要难看。他竭力控制它,有时却无能为力。显然,人们没有教会他进食时要讲究卫生,但是我喜欢他的襟怀坦荡、朴实无华,他的一举一动都像在家里一样自然。”这位选帝侯的夫人曾在凡尔赛宫里学习过两年,受过法国宫庭生活的薰陶,当她看到沙皇进餐不会用餐巾时,就产生了他不讲卫生的感想。这对沙皇的自尊心是一种伤害,因此当他在日后的改变过程中,对西方的宫庭习俗几乎采取了步亦趋的做法,这也许是对曾经失去的自尊的一种补偿吧!
1697年8月,彼得和他的大使团到达荷兰。当时的荷兰是欧洲最富裕的国家,以工商业的发达闻名于世。它的造船业发达,在当时欧洲各国共有的20, 000只船,其中有16, 000只属于荷兰,这给荷兰人赢得了“海上马车夫”的称号。彼得先在荷兰萨尔丹的一家造船厂当木匠,后来又到阿姆斯特丹,在东印度公司的船舶制造厂当学徒。
在荷兰期间,彼得的学习是认真的。这可以从他在萨尔丹获得的造船工艺毕业证书上看出来,证书上说:彼得·米哈伊洛夫是一个勤奋而聪明的木工,他已学会各种造船业务,他学的船体结构学和绘图学,已达到了我们自己所理解到的同等程度。
为了进一步学习造船工艺的理论及“旁的学科”,彼得又渡过英吉利海峡,于1698年初来到伦敦,并访问了朴茨茅斯等地,观看了军火厂和海军演习场所。旅居英国的4个月中,彼得把大部分时间用于研究造船学。此外,他还参观了伦敦的各个企业,访问了科学思想中心英国皇家协会,参观牛津大学,几次去格林威治天文台和造币厂,在造币厂,彼得邂逅了当时世界上最有名的学者——伊萨克·牛顿,当时牛顿正主管造币厂的工作。尽管史料没有直接留下这两位伟大人物见面时的记载,但是,我们应该能想象出一位最杰出的学者和一位最杰出的政治家见面时惊心动魄的场面。
有趣的是,彼得一世作为俄罗斯专制帝国的君主,在英国期间,竟然还访问了英国的议会。不过,他断然拒绝到会议厅里去,却跑到议会大厦的屋顶上,隔着天窗观看议会开会的情景。当时,驻伦敦的一位外交官评论道:“这就授人以口实,说是看见了世界上最稀罕的事:国王坐在王位上,皇帝(英国人号称他为俄国皇帝)站在屋顶上。”
显然,对于彼得一世来说,他也许醉心于西方的科技和文化、经济和舰队,甚至西方习俗,因为这有利于他的国家变富强起来,有利于他称霸欧洲文明世界。但对于议会制度,他是绝不会感兴趣的。
1698年4月,彼得从英国返回欧洲大陆。同年6月,他访问了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在著名的世界音乐之乡,彼得劝说奥地利政府继续巩固同俄国、威尼斯三国缔结的反土同盟,但奥国政府担心俄国实力增强会给本国带来危害,没有同意。彼得在奥地利的外交活动没有取得任何成果。
结束对奥地利的访问后,彼得还准备去威尼斯进行外交活动,但因获悉国内发生射击军叛乱的事情,便迅速赶回莫斯科,结束了长达一年零五个月的访问和留学生涯。
彼得的西欧之行,不仅改变了他的战略计划,而且为他在俄国推行的大刀阔斧的改革提供了借鉴。
彼得在改革方面做的第一件事是生活方式和习俗的改革。1698年8月26日,莫斯科的大小朝臣们都云集在克里姆林宫,欢迎彼得一世从国外访问归来。这时,彼得一世出现了,不过,他送给久别的朝臣们的并不是一个热情的拥抱,而是一声清脆的剪刀声。随着剪刀声响,那些朝臣们平日即以为自豪的美髯纷纷落地,彼得的这份见面礼不禁使大臣们面面相觑,大惊失色,欢乐的场面立即被一种阴郁、低沉的气氛所笼罩。
崇拜胡须的风尚是正教教会造成的。教会认为,这“上帝赐与的装饰品”是俄罗斯人引为骄傲的珍品,过去数世纪以来,在莫斯科的贵族、朝臣们的眼中,宽而密的大胡子,也像肥胖一样,被看作是仪表威严、品德端庄的象征。
彼得不仅强迫他的朝臣们舍弃了自己的“威严”,他还规强制剪胡子的作法提高到了政府政策的高度,明文宣布:剪胡子是全国居民应尽的义务。农民和市民们用顽强的反抗回答了这一政策。在这种情况下,彼得被迫做了让步,提出要留胡子得出钱购买留须权。富商留须每年缴税一百卢布;领主和官吏每年缴税六十卢布,剩下的城市居民每年缴三十卢布。农民进城和出城每次缴一戈比。为此,沙皇政府还特制了一种小铜牌,作为缴纳留须税的收据。留须者把铜牌挂在脖子上,铜牌上刻印着“钱收讫”的字样。
1699年,彼得又开展了革除宽袖长袍的斗争。原来,俄罗斯的贵族们赴宴时穿着俄罗斯的传统服装:绣花领衬衫、鲜艳的绸上衣,外面穿一件长袍,长袍的袖口用袖箍紧紧束着。在长袍外又罩上一件又长又宽的无袖袍。彼得对这种妨碍活动、不适于工作的华丽衣着深恶痛绝。在一次宴会上,他像上次剪胡子一样拿起剪刀,剪掉了客人的衣袖。一个亲眼看到沙皇这一行动的人后来回忆道:他听到沙皇一边剪一边说:“大袖子太碍事,到处惹祸:不是把玻璃杯拂落下来,打个粉碎,就是弄泼菜汤,撒满一身;剪下来的这一段,你还可以拿去做一双靴子。”
此后,他发布敕令:“兹规定莫斯科及各城市居民所着衣服:凡着匈牙利装者,其外衣之长以衔接吊袜带为度,内衣则应短于外衣····••”彼得还进一步禁止制作、出售俄式服装。于是,外国的新式服装很快流行起来。
彼得还提倡文明的交际、娱乐。1718年,首都开始举办大舞会。彼得亲自拟订了组织大舞会的章程和宾客的行为守则。“大舞会”来源于法国,一般是为数不多的人聚集在一起,跳舞、下棋,或者进行各种交谈。被邀请参加大舞会的都是上层社会的人物,有高级军官、官吏、显贵、舰队技师、学者、著名商人,这种活动在冬天举行,从下午4——5点起到10点结束。主人不必迎送客人,只提供房间、甜食、茶、烟草。客人可以按自已兴趣自由活动。彼得企图把大舞会建成男女交际的场所,但这个目的很难达到。妇女参加跳舞很不习惯。当时有人写道:“闺秀们总是坐在远离男子的地方·····大家像哑巴似的枯坐着,只是互相望望而已。”
为了使贵族子弟养成文明礼貌的习惯,彼得执政时期,出版了《青春宝鉴》一书。它是一本广为流传的生活教科书,阐述了青年人在家中、在外作客、在公共场所、在工作岗位上的行为准则,教导青年必须具备谦逊、勤劳、明理的美德,要求说话做事“非常文雅有礼,不得莽撞或有吵架的行为”,“在街上走路不要东张西望”,应该径直向前;在宴席上要使用餐巾,不得“发出吧哒吧哒的响声”等。
彼得一世的改革是全方位的,除了上面提到的生活方式的改革外,还涉及到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宗教等诸多方面。彼得的改革以富国强兵为目的,以西方国家模式为蓝图,在一种强制甚至野蛮的方式下完成的。马克思对此评论的野蛮”。说:彼得是“近代俄国政策的创立者”,“他用野蛮制服了俄国的野蛮”。
恩格斯称彼得一世为“真正的伟人”,这是当之无愧的。在他当政期间,经济方面,落后的俄国完成了工业化的大跃进;政治方面,加强了中央集权的国家机器,建立和巩固了军事官僚专制制度;军事方面,建立了正规陆军和海军,使俄国成为欧洲的军事强国之一;文化教育方面,出现了第一张印刷的报纸,开办了第一批军事学校和技术学校,设立了第一批承印世俗书籍的印刷所,俄国办起了第一个博物馆,第一个公共图书馆,第一批公众剧院,第一批公园,彼得还下达了关于设立科学院的第一道诏令;在宗教改革方面,他大力打击反动僧侣势力,限制或没收教会财产,设立宗教事务管理机构,使教会权力从属于世俗政权;在社会习俗方面,他使俄国步入了欧洲文明国家的行列。
彼得一世改革的成就是巨大的,它大大改变了俄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增强了军事经济实力,但这还不是他的最终目的。他的最终目的是向外扩张,夺取欧洲霸权。在他一生的扩张事业中,最有代表性和决定意义的是“北方战争”。
原来,早在1698年,彼得结束西欧之行回国后,就改变了以前的战略计划,把扩张的方向从南转向西,积极争夺波罗的海的出海口。为此,他发动一场长达21年(1700-1721)之久的“北方战争”,最终打败了北欧强国瑞典,夺取了出海口和大片土地。北方战争使俄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更使它获得了无法估量的利益。对此,彼得曾不无得地说:“北方战争进行了21年,而一般学生只需要七年就可以毕业,我们的学校却花了三倍这样长的时间。但是,感谢上帝,我们的毕业成绩真是好得不能再好了。”
1721年10月22日,俄国参政院为表彰彼得一世在北方战争中所创建的伟大功绩,封他为“全俄罗斯大帝”和“祖国之父”。他的最高大臣格·戈洛夫金在贺词中吹捧说:“彼得使俄罗人从愚味无知的深渊登上了世界光荣的舞台·•••··”从此,沙皇俄国正式称为俄罗斯帝国。
制彼得一世一生的功名和事业,赢得了俄国人民长久的尊敬和纪念。在今天的彼得堡,人们还能看到一尊栩栩如生的雕像。这是十八世纪法国人艾·姆·法尔科奈的杰作。彼得跨在马上,向前伸着手,马的前蹄一跃悬空,后蹄踩在一条大蛇上,蛇尾蜷曲到岩石的下面。这尊雕像雄伟、精美,是彼得坚强意志的最好象征。俄罗斯著名诗人普希金后来以此像背景,写成了脍炙人口的长诗《青铜骑士》,对彼得一生的功业进行赞美,表达了俄罗斯人民对彼得一世的长久尊敬之情。
参考资料:《俄国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