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陵地宫巨大,那么庞大的空间,是怎么封顶的?秦始皇陵地宫结构是什么样的
秦陵地宫巨大,那么庞大的空间,是怎么封顶的
秦始皇陵的修建动用了几十万劳力,工程十分浩大,在几千年前可以完成这样一个工程,并且处处体现了古人的聪明才智,在对秦始皇陵进行研究分析的过程中,也发现了很多疑问,因为皇陵的地宫空间巨大,可是地宫的封顶却很完美,几乎没有坍塌的可能性。
秦始皇陵作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已经接受了不少游客的参观,显而易见它是真正存在的。而且,秦始皇陵是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嬴政建造的陵墓,征集了72万人力,动用了全朝最全面的智慧,只为建成这么一座陵墓。
秦陵地宫巨大,如此庞大空间,如何封顶的?上面巨大封土堆不会压塌吗?
秦始皇陵内外有两重夯土堆成的城垣,以象征都城咸阳的皇城和宫城(亦称外城和内城)。
而秦陵地宫的地上部分,即我们看到的封土堆(外形似金字塔)原高为115米,现仍高达76米。
秦陵四周还密集分布着大小不同、规制各异、葬有不同类别陪葬品的殉葬坑。如我们所熟知的秦始皇兵马俑坑就是秦陵殉葬坑之一,目前已经探明的殉葬坑共计400余个。
需要说明的是这些殉葬坑是围绕在秦陵周围的陪葬墓坑,它们不是秦陵地宫的一部分。
秦陵坚实的夯土墙,不仅宫壁夯实,连地面上都有许多名为承重墙的土堆。这些材质的使用,可谓是为秦始皇陵地宫的稳定性增加了一层重要保障。
更有资料显示地宫内没有水的漫延,这得归功于于规模巨大的组排水渠。秦始皇陵墓整体的地势是东南高,西北低,而且排水渠的建造,有效防止了水的渗透从而导致墙体的坍塌。
秦陵地宫其实是从地面向下挖出来的,所以这部分工程就耗时很久,也动用了很多劳力,因为秦陵地宫的面积十分庞大,所以在修建的过程中自然也需要考虑到防止塌方的问题,一旦地宫塌方,那么秦陵地宫就会瞬间被化为灰烬,所以当时的工程师们自然会将这个问题作为重点来考量。
秦始皇陵在修造地宫时一直深挖到地下有泉水处,然后以铜加固地宫基座,最后在基座上面安放秦始皇本人的棺椁。秦始皇陵地宫内藏有许多杀伤力巨大的暗器,盗墓者一旦进入地宫便会被里面的兵器射杀。
始皇陵地宫内部装饰豪华奢侈,以珍贵的水银营造江河湖海的样子。除此之外,地宫内顶镶嵌有珍贵的珍珠宝石,以象征天上的日月星辰。最后用珍贵稀有的鲸鱼油作为地宫长明灯的燃料,以求长明不灭。
负责修建地宫的人们计划很周全,他们并非让人处在地宫里进行封土,而是把一切建完善后,把陪葬品放进去,除墓顶没有建之外,基本已整理完毕,接着人员才开始撤离,举行祭祀把秦始皇的棺椁摆进去,就下令从上往下切入坚硬石板,接着才封土,而石头质地坚硬,能够承受住大堆泥土的风压,所以不会被轻易压垮地宫。
在对秦陵地宫进行施工期间,为了避免塌方,也想到了很多方法和技巧:
土墙全部夯实
在秦陵地宫中,所有的墙面都经过了夯实,夯实墙面后可以让墙面的承重量提升,材料也会更加牢靠,等于给秦陵地宫增加了一层保险,有了这些夯实的土墙,就等于在地宫中增加了很多屏障,一旦发生了地震,有了这些坚固的土墙可以有效避免地宫被撼动,所以塌方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了。
秦陵地宫排水工程完善
在秦陵地宫中,工匠对于排水设施的建造十分重视,这样也避免了地宫发生坍塌现象,秦陵地宫是呈现东南方向偏高,西北方向偏低的形态,为了让秦陵地宫更加稳固,在修建地宫期间,设置了很多排水渠,这些排水渠有效避免了水渗透的问题,可以有效防止地宫中墙面因为浸水而塌方,所以秦陵地宫可以一直保持完好,和地宫排水系统的完善有着密切关系。
始皇初继位,穿治骊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馀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棺奇器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上面这段文献出自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关于秦陵部分的内容。
通过上述内容可以简单归纳出以下几点重要信息。
[1]、秦始皇陵修造工程浩大,前后强征各类筑陵人近70万。
秦始皇陵在修造地宫时一直深挖到地下有泉水处,然后以铜加固地宫基座,最后在基座上面安放秦始皇本人的棺椁。
[2]、秦始皇陵地宫内藏有许多杀伤力巨大的暗器,盗墓者一旦进入地宫便会被里面的兵器射杀。
放置这些兵器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护地宫不受外人进入破坏。
[3]、始皇陵地宫内部装饰豪华奢侈,以珍贵的水银营造江河湖海的样子。除此之外,地宫内顶镶嵌有珍贵的珍珠宝石,以象征天上的日月星辰。最后用珍贵稀有的鲸鱼油作为地宫长明灯的燃料,以求长明不灭。
通过参观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我们已经被其壮观的场面所震撼!殉葬坑尚且如此庞大恢宏,凭此我们亦可以想象秦陵地宫内部又会是何等规模。
目前通过遥感及物探的方法,科学家们发现地宫就在封土堆下,距离地平面35米深处,其东西长约170米,南北宽约145米。
根据近几年对秦陵的考古探测,特别是人们在封土堆中检测到汞的含量确实异常。由此也更加印证了司马迁《史记》中关于秦陵部分的记述是有充分的事实根据的,而非空虚来风胡乱编写。
另据部分考古学家推断,秦陵地宫的营建步骤依次大致为:“先解决好排水设施(若不如此很容易形成深水坑),之后开始挖掘墓坑、然后布置墓室、再然后劵砌石顶、最后墓顶封土。”
一般竖穴土墓最后都是用封土填实。但根据对秦陵封土堆的物探,考古学家们发现地宫中存在大量石质板材。
由此推断秦陵地宫顶部即是劵砌石顶。用这些巨大石板来保护地宫免遭封土堆压塌。
不过随着技术的发展,我们相信秦陵地宫会有再现天日的那一天!到时关于秦陵地宫内部的一切秘密、一切真相都将会大白于天下。
秦始皇陵地宫结构是什么样的
秦始皇陵地宫主要是放置棺椁以及随葬品的地方,在近代有考古专家探测之后发现,秦始皇陵地宫位于封土堆顶台下面,距离地面35米,东西长达170米,南北宽145米,现如今人们对于地宫的结构非常好奇。
整座地宫呈矩形状,地宫墓室的周边有宫墙,根据计算得出,宫墙东西长168米,南北长141米,南墙与北墙的宽度分别是16米、22米,宫墙非常结实,考古专家曾用箭射墙,然而墙体十分坚固,并且还探测出墓室没有进水,更没有丝毫的坍塌。
而历史上在关中地区,曾经发生过八级的地震,而秦始皇陵却安然无恙、完好无损,这主要得益于宫墙的坚硬,而这座地宫自然也是靠墙体支撑。然而秦始皇陵地宫的结构中除了有宫墙,还有规模巨大的阻排水渠,正是这种阻排水渠的结构才使得主墓室始终没有被水渗透,要知道秦始皇陵墓整体地势是东南高西北地,而阻排水渠有效的防止了墓室进水。
据说地宫中还有水银,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地宫内"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也就是说地宫内布满了水银,这也是经过科学探测得以发现的,据说水银在地宫中四处流淌,主要就是防止盗墓贼盗墓,其次还可以使得地宫中的尸体和随葬品不被腐坏。
地宫错综复杂的机构以及许多墓道,都象征着帝王身份和地位,分别指向不同的方向。而地宫的支撑物除了结实的宫墙之外,还有秦始皇陵地宫的设计原因。
秦陵地宫是竖穴式,墓道以及木椁上方都是以夯土密封,这样看来,墓室内外都比较严实,但是空间就不大,而秦始皇时期的丞相李斯作为地宫修建的负责人,他曾说了一句话“凿之不入,烧之不燃,叩之空空,如下无状”。
也就是说地宫的外面应该是有一个外壳,也就是保护和支撑地宫的,再者地宫结构同时又是漏斗阶梯状结构,越往下挖,填土的面积就会越小,最后到接近地宫时再利用拱桥的结构设计原理,也就是说外界的压力越大,里面拱形的反作用力就越大,地宫内部也就越结实。
这样看来,地宫不仅可以承受外界重大的压力,而里面的空间虽大,却也同样更加结实牢固,不过根据文献记载,地宫虽然是空的,而且也有较大的空间,但是考古人员并未真正了解秦陵地宫,所以里面究竟如何也无从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