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河南出土曹操墓,陪葬品颠覆人们认知,揭开曹操另一面
2006年春节,河南安阳安丰乡西高穴村有村民发现了一座古墓,根据后来赶到的考古学家调查,这座古墓的墓主人正是三国时期的霸主曹操。
关于曹操七十二疑冢的事情在国内几乎是人尽皆知,之前也在国内其他地方发现过曹操墓,而这一次发现的墓却同以往不太一样。它似乎是真的曹操墓,只是在打开墓后,里面的陪葬品让人十分意外。
确认墓主人身份当西高穴村正处在阖家团圆的新年氛围中时,突然听到了一声巨响。
这个声音几乎完全盖过了烟花爆竹声,但是人们并没有放在心上,只是觉得可能是哪家有钱人正在燃放大型烟花。
直到几天后,一位村民在自家的农田浇水时,发现了不对劲。
他按照平时的浇水量浇灌,可是水都用完了,许多土地还是很干,他敏锐地意识到,水可能是顺着哪里流下去了。
他在农田中四处寻找,果不其然,找到了一个深不见底的大坑。
他觉得这个大洞肯定不寻常,所以急忙上报。很快,一支考古小队就奔赴了西高穴村,找到了那个大坑。
这支考古小队的带队队长名叫潘伟斌,是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副研究员,他对这座古墓进行了勘探,当即确认这是一座东汉时期的古墓。
因为这座古墓的构造十分独特,并不是常见的四四方方的形状,而是上宽下窄,形状上像一个铁锤。
潘伟斌知道,这是东汉和魏晋时期的墓葬特征,而魏晋时期的墓穴构造大多为单室弧壁砖室墓,这座古墓的构造却是多墓室砖室墓,是典型的东汉墓葬。
这是由于东汉时期的贵族们非常重视墓葬,身份越显赫的人越是会把自己的墓穴修建得非常大和奢华。
接下来就是要确认这座古墓的墓主人身份了。
这座古墓的占地面积非常大,东汉时期普通的地方官员是没有能力修建这样大的墓穴的,所以墓主人的身份一定不一般,至少也是朝廷中的王公贵族。
而这座墓穴又不是完全的东汉早期特征,它在具备东汉特征的同时,“铁锤”形状又有着一定的西晋特征,所以潘伟斌断定,这是一座东汉末年的墓穴。
而东汉末年三分天下,长期占据河南的是曹魏政权。
所以这极有可能是一座曹魏的古墓。
曹魏时期盛行的墓葬传统和我们认知的古代的墓葬不太一样,许多已经发现的曹魏时期古墓都没有对应的墓碑、墓志,这可能是那时候独特的丧葬传统,也给考古学家确认墓主人身份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但是这座古墓却是个例外。
潘伟斌的考古小队在棺椁周围找到了一些石牌,对于大多数的古墓来说,墓主人往往会在棺材中或者棺材与棺椁之间放东西,像这样的东西放在棺椁外的古墓还是很少见的。
这些石牌有圭形的,也有六边形的,而圭形的石牌上赫然写着几个大字“魏武王常所用”。
曹操生前被封为魏王,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操去世后,东汉朝廷给他追封了一个谥号:武。
所以在东汉末年曹魏时期,当得上“魏武王”三个字的,只有曹操一个人。
这个发现让在场的所有考古人员都十分激动,原来这座古墓的主人不是别人,正是曹操。
潘伟斌查阅了一些古籍,发现曹操在生前所写的《终令》中对儿子曹丕下了命令:因高为基,不封不树。
这句话的意思是,曹操要求自己去世后的墓葬只能在地面原本的高度上修建,而且墓葬上面不能继续盖土,也不能继续种树。
潘伟斌等人检查了墓葬周围的环境,发现果然和《终令》中所写的如出一辙。
这么看来,这座古墓就是曹操的墓无疑了。
这时候在场有考古学家提出了问题:都说曹操有七十二疑冢,这座古墓很有可能只是疑冢之一啊,为什么就确定一定是曹操本人的墓穴呢?
接下来对棺椁中尸骨的深入调查揭晓了这个问题的答案。
墓葬中的三具尸骨根据调查,一开始村民发现古墓时看到的大洞,实际上就是猖獗的盗墓贼打下的盗洞,而那天晚上的一声巨响,很有可能也是盗墓贼的手笔。
所以说,这座古墓已经被盗墓贼捷足先登过了,考古人员们调查时,发现包括棺椁在内的很多东西,都已经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要说盗墓,曹操算得上是很多盗墓贼的“祖师爷”,曹操早年还没有成为割据一方的群雄的时候,设立了“摸金校尉”、“发丘中郎将”等名号,就是通过盗掘前人的墓穴来补充军饷。
正是因为曹操本人就是如此,所以他才分外在乎自己死后会不会被盗墓贼“光顾”,这大概也是传闻中他设立七十二疑冢的原因所在。
潘伟斌看到受损严重的棺椁,感到万分心痛,但是心痛归心痛,考古工作还是要继续进行的。
棺材打开后,众人发现,里面有三具尸骨:一具男性尸骨,两具女性尸骨。
男性尸骨想必就是曹操,而两具女性尸骨根据调查,其中一个为六七十岁的女性,而另一个是很小的少女。
对这几具尸骨的调查,真正确认了这座古墓就是曹操墓,并不是所谓的七十二疑冢之一。
考古学家们先用专业的考古设备,对男性尸骨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这名男性生前应该有很严重的牙齿问题。
我们都知道,曹操生前患有很严重的头疼病,还为此请了神医华佗为他医治,但是华佗只能帮他短暂镇痛,无法根治这个毛病。
现在看来,这具男性尸骨的牙齿问题正好对上了曹操的头疼病,因为牙齿作为身体骨骼的一部分,牙齿问题中包括的根尖周病、牙髓病,如果不采取有效治疗措施,是很有可能导致头痛的。
而那时候又没有专门的牙医,即使华佗悬壶济世,毕竟时代所限,对于这种问题束手无策也是很正常的。
调查完了男性尸骨,考古人员们又开始了对两具女性尸骨的调查。
那具少女尸骨,众人无论如何也无法给出一个确切的结论,因为曹操有七个女儿,历史上记载比较多的只有大女儿曹宪和二女儿曹华,她们一个是汉献帝的贵妃,一个是汉献帝的贵人,没道理和曹操葬在一起。
而曹操其他的女儿历史记载很少,所以这具少女尸骨的身份很难有一个确切的结论。
但是那一具年长女性的尸骨身份,是不难推测出来的,她就是曹操的夫人卞夫人。
从常理来分析,和曹操合葬的年长女性,一定是和曹操关系不浅的,如果他只是要找人合葬,就不会找这么年长的女性。
从年龄上来判断,这个女性是卞夫人的可能性很大,因为根据《三国志·魏书·后妃传》记载,卞夫人是在曹操死后的第十个年头,也就是公元230年去世的。
那时候曹丕当政,卞夫人在朝中的地位一定是很高的,所以她完全有资格在自己去世时,和曹操合葬。
要印证这个猜想,潘伟斌只需要调查清楚,这座古墓在当年到底有没有被二次打开过就可以了。
根据对墓穴的调查,他们发现墓道的西部开口越过了墓门所在的位置,一直向西延伸,直接打破了墓室上部的填土。
这对于常规古墓来说是很不合理的,这种现象最有可能的成因,就是这座古墓被二次打开过,这恰恰印证了这名年长女性的尸骨就是卞夫人。
确认了墓主人的身份,接下来就是对陪葬品的调查了,而这些陪葬品让在场的众人都出乎意料,因为它们反映出的形象和众人心目中的曹操形象十分不一致。
颠覆印象的陪葬品因为三国演义的流行,曹操在大多数人眼中的形象都是阴险、狠辣的枭雄,他的名言“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我们都耳熟能详。
再加上曹操忘恩负义杀死吕伯奢一家、后来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种种行径,曹操在人们眼中都是一个负面形象。
而当时曹魏时期,丧葬传统注重奢华,王公贵族们都会在自己的棺椁中放大量的金银玉器陪葬,而曹操作为一代枭雄、曹魏霸主,他的陪葬品想必应该是穷奢极侈吧。
事实却不是这样的。
曹操的棺椁中连一件金银玉器都没有,陪葬品大多都是铁器和陶器,甚至这些陶器上面连彩绘都没有,就是原本的颜色。
这样比起来,一开始发现的证明曹操身份的石牌反而成了陪葬品中最值钱的东西。
而从后来抓获的盗墓贼那里收缴来的陪葬品,也没有任何一件金银玉器。
这样的陪葬规模,比起当时厚葬的丧葬风气,可以说是非常朴素了。
其实曹操在《终令》中就提到,一定要给自己进行薄葬,不要放置贵重的陪葬品,如今曹操的陵墓摆在眼前,人们不得不相信,曹操原来真的是一个十分简朴的人,和想象中的穷奢极侈相去甚远。
从根本上来说,古代的帝王将相喜欢厚葬,是因为他们相信所谓转世轮回,希望自己死后到了阴间也可以继续享乐,即使很多朝代民不聊生,他们还是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来实行厚葬。
而曹操打破这一传统,是十分有胆识的,足以证明他是一个坚定的唯物主义者,也在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体恤了苦难的百姓。
而接下来对史料的详细考察更是得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大跌眼镜的结论:根本就没有所谓的“七十二疑冢”!
我们听到的关于曹操设立七十二疑冢的传言,基本都是来自于明朝诗人陆深写的一首诗《疑冢》中的句子:疑冢七十二,冢冢浑相似。而这句诗事实上是没有任何史料依据的。
潘伟斌翻阅了大量古籍,发现曹操在《终令》中已经将陵墓的位置写得非常详细,称之为“高陵”,而更加具体的位置在唐代的《元和郡县图志》中也有记载:西门豹祠在县西十五里,魏武帝西陵在县西三十里。
其中描述的这个地方在距离邺城故址15公里左右的地方,和如今发现曹操墓的地方完全一致。
而曹操的葬礼举办全过程,都在曹植的《诔文》中有所记载,人们传的神乎其神的七十二疑冢以及曹操的棺椁往四面八方分别抬走的情况,根本就是无稽之谈。
这个发现让潘伟斌大为震惊,他将这个发现详细地写在了自己的学术论文《再论曹操墓》中。
原来七十二疑冢也是谣言,这么看来曹操并非完全的小人,相反他竟是一个不怎么在乎形式、看透死亡的人。
而所谓的疑冢、奢侈的陪葬品,都不过是人们基于刻板印象和传言对曹操的无端揣测罢了。
结语2006年发现的曹操墓,让全国考古界都为之振奋,而随着曹操墓的发现,许多问题的答案也浮出了水面。
简陋的陪葬规模、十分具体的方位,这些发现让所有人都感到十分意外。
原本刻板印象中冷酷无情、阴险狡诈的枭雄,实际上却是一个不注重形式、相当朴素节俭的人。
所以曹操墓的发现,不仅仅是考古学的重大突破,更是人们真正走近曹操、了解曹操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