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柳相送,唯美告别,古代江苏诗人书写了多少浪漫诗意


来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北京冬奥会闭幕式上,充满中国文化韵味的“折柳寄情”再次惊艳了世界。“柳”谐音“留”,友人远行,折一根柳枝相送,流露出的是依依惜别,不舍好友的相思之情。早在汉代,我国就已形成了“折柳赠别”的风俗。长安城外的灞桥,人们送客至此,往往折柳赠别。“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具有插土即活,易生速长的特点。“折柳相送"还蕴藏另一层含义:期盼好友不管漂泊何方,都能像柳枝那样,迅速适应新的环境,随遇而安,枝繁叶茂。

北京冬奥会闭幕式上的“折柳寄情”。视觉中国 供图

中国人是那样地喜爱杨柳,很早就将其幻化为文学中的经典意象。据不完全统计,《全唐诗》中仅咏柳的诗就有400多首,算上其他朝代的“咏柳诗”更是不计其数。这其中,由江苏籍诗人创作或者创作于江苏的“咏柳诗”也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杨柳”最早出现在诗歌中,可以追溯到《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来我思,雨雪霏霏”,出征的将士借随风拂动的杨柳表达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汉代以后,诗人们渐渐习惯了用“杨柳”烘托离情别绪。六朝时,活跃在建康(南京)的诗人们有大量和杨柳相关的离别诗或思乡诗流传,如南朝萧齐虞羲的《自君之出矣》:“自君之出矣,杨柳正依依。君去无消息,唯见黄鹤飞”;南朝萧齐萧子显的《燕歌行》:“思君昔去柳依依,至今八月避暑归”;南朝萧梁萧纲的《折杨柳》:“杨柳乱成丝, 攀折上春时”等,都是借杨柳依依,抒发对远行的朋友或亲人的思念。

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视觉中国 供图

唐代大诗人李白一生四次来到南京,每次离开时,南京的好友总会为他折柳相送,依依惜别。公元749年,李白在南京南郊的劳劳亭与朋友挥手作别之际,写下著名的送别诗《劳劳亭》:“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平生喜交朋友的李白突发奇想,春风如果能感受人们的离别之苦,就不会去吹拂柳条催它们发青,这世上也就不会有那么多离别之苦了吧。劳劳亭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送别之亭”,原址虽已不可寻,但可以推想,亭子四周定是种满了供人攀折的杨柳。

古人在柳树下依依惜别。

唐代著名诗人戴叔伦是润州金坛(今常州市金坛区)人,他的一首《堤上柳》这样写闺妇眼中的柳树:“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行人攀折处,闺妾断肠时”。垂柳拂动,行人攀折,这一幕幕伤感的离别画面,更增添了女子对远行爱人的思念之情;另一位诗人郑谷则用杨柳抒发对友人的不舍。他写于扬州的《淮上与友人别》脍炙人口:“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杨柳青青,春意正浓,诗人在“离亭”(送别的长亭)告别友人,微风轻拂,笛声幽咽,不知道互赠柳条后的好友何时才能重逢;宋代高邮籍词人秦观的《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也是一篇佳作,“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词人由“弄春柔”的杨柳想起了已分别的爱人。清丽淡雅中,包含着凄婉哀伤的哀愁。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值得一提的是,在六朝、唐宋时期的古都南京,柳树曾经是重要的树木之一,不但种植在送别的长亭,也广泛种植在城市街道、河流湖泊旁,有点像今天的“法国梧桐”。

南朝谢朓《入朝曲》:“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逶迤带绿水,迢递起朱楼。飞甍夹驰道,垂杨荫御沟”,印证了皇宫御河两边都植有垂杨;唐代诗人韦庄《台城》中说:“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台城”即六朝皇宫,紧邻玄武湖。《台城》是一首怀古诗,却透露了唐代玄武湖边的十里长堤种满柳树的历史信息。杨柳婆娑,六朝往事如梦如幻,似鸟空啼。清代四十八景中的“北湖烟柳”就由此发展而来。宋代以后,青溪两岸也种植柳树,被称为“万柳堤”,呈现“春风杨柳万千条”的美丽景象。

临别折柳

李白诗歌《杨叛儿》中,有一个“白门柳”:“君歌杨叛儿,妾劝新丰酒。何许最关人,乌啼白门柳”。后来的文人在诗词中频频使用“白门柳”这个文学意象。清代常州诗人赵翼《金陵》中就写到:“不到金陵廿六年,白门烟柳故依然。”

“白门”是六朝建康城南大门宣阳门,后成为南京的代称。“白门”为何会和“柳”联系在一起,可能是因为宣阳门是古代南京人送别朋友的重要场所。“白门柳”格外具有浪漫、伤感的气质。近代苏曼殊画过《白门秋柳图》,散文家黄裳写有散文名作《白门秋柳》,当代著名作家刘斯奋以明末“秦淮八艳”为题材,创作长篇历史小说《白门柳》,获得过茅盾文学奖。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近代小说家张恨水对“白门柳”尤其有兴趣,他不但写过一首《秋柳诗》,更写过著名的散文《白门之杨柳》,他笔下的南京柳树是如此传神:“南京的杨柳,既大且多,而姿势又各穷其态……扬子江边的杨柳,大群配着江水芦洲,有一种浩荡雄风。秦淮水上的杨柳两行,配着长堤板桥,有一种绵渺幽思。而水郭渔村,不成行伍的杨柳,或聚或散,或多或少,远看像一堆翠峰,近看像无数绿障,鸡鸣犬吠,炊烟夕照,都由这里起落,随时随地里是诗意。”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于锋

编辑: 于锋

本文来自【交汇点新闻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评论问答

1971年10月4日,一双双眼睛紧张地盯着191号青蒿提取物样品抗疟实验的最后成果。随着检测结果的揭晓,整个实验室都沸腾了:该样品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100%!临危受命,屠呦呦被任命为“523”项目中医研究院科研组长。要在设施简陋和信息渠道不畅条件下、短时间内对几千种中草药进行筛选,其难度无异..

唐太宗是个精明能干的皇帝,但是他的儿子高宗却是个庸碌无能的人。唐高宗即位以后,自己不会处理朝政大事,一切靠他的舅父、宰相长孙无忌拿主意。后来,他立了皇后武则天,情况就发生了变化。武则天本来是唐太宗宫里的一个才人(一种妃嫔的称号),十四岁那年,就服侍太宗。当时太宗的御厩里,有匹名马,..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总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有着精深的智慧,远大的抱负,无比坚强的毅力,他们为社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为后世的人们作出了表率,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高中生古代历史故事,欢迎查阅。高中生古代历史故事1战国末年,陈轸和张仪同时担任秦惠王手下的..

李泰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儿子,史载宠冠诸王,大意是说李泰在所有儿子中是最受唐太宗宠爱的。能让史官说出这番话,还记录下来,那么李泰的受宠应该就是实打实的了。那么李泰到底有多受宠呢?在李世民还没有登基之前,李泰就被祖父李渊封为卫王,承李元霸之位。李世民继位之后,年仅9岁的李泰改封越王,此..

公元前686年的冬天,齐襄公被手下将士杀死,他的弟弟公孙无知被立为齐王。没几个月,公孙无知又被手下大臣给杀掉了。流亡在莒国的公子小白和寄居在鲁国的公子纠得到消息后,都觉得自己继承王位的机会来了,急忙打点行装回国。齐桓公管仲与鲍叔牙管仲是公子纠的军师,他提醒公子纠说:“公子小白所在的..

华佗小时候失去了父母,母亲因病而死。华佗发誓,长大以后一定要做个医生,治好百姓的病。于是,他踏上了学医的旅程。华佗出了京城,听说某某山上有一座庙,庙里有一位长老医术高明,他风餐露宿,爬山涉水,不管乔风下雨,还是不停止学医的征途。过了一个月左右,他终于到了,但由于过度连劳累,突然放..

公元前686年的冬天,齐襄公被手下将士杀死,他的弟弟公孙无知被立为齐王。没几个月,公孙无知又被手下大臣给杀掉了。流亡在莒国的公子小白和寄居在鲁国的公子纠得到消息后,都觉得自己继承王位的机会来了,急忙打点行装回国。管仲是公子纠的军师,他提醒公子纠说:“公子小白所在的莒国离齐国很近,如..

张仲景,名机,男,汉族,约公元150年生,河南南阳人,东汉朝代的孝廉学历,汉灵帝时曾任正地市级的长沙太守。张仲景被后世誉为“医圣”,他医术高超,利用勤学苦练得到的本领,医好了很多患有疑难杂症的病人;他医德高尚,看到河南疾病流行时,弃官归乡行医,为广大老百姓治病;他医道高明,写出了医学..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齐州章丘人(今山东章丘明水镇)。她仰慕陶渊明,佩服他蔑视权贵、回归田园的精神,渴望寻找一份心灵的净土,于是,取其文《归去来兮辞》,为书房题名为“归来堂”,又取文中的“审容膝之易安”之句,自号易安居士。清照的这个自号里,寄托了她的傲视情怀,即使身居陋室也觉得心安。可..

明代著名戏曲家汤显祖十二岁就有了功名,少年时便名冠一时,很受当地人们的尊重。有一天,镇上一位老绅士病故,丧主特派家人去请少年汤显祖写祭文。可偏偏另一个村子里有位老农做寿,其子女也来请他去写寿联。显祖一想,按理说,死者为大;可按情论,死者停灵多日,一篇祭文只要在出殡前写毕就可,而做..

本内容由易牙发布在历史故事频道

本内容发布在历史时间网网,折柳相送,唯美告别,古代江苏诗人书写了多少浪漫诗意是一篇由易牙创作的发布的历史文章,最新最全的历史内容数据信息平台,本站支持发布收藏转发分享海报,更多请登录历史时间网网。

作者

    《历史时间网》感恩您转发历史故事内容历史,支持易牙的作品,,如需投稿请登录本站,登录后即可投稿分享收藏,并且看作文获取积分兑换礼品。

    登录 投稿说明

    https://www.lishitime.com/news/18264.html

长按下面的图片另存或分享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