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云南」哈尼族:大山是我的根,梯田里有我的魂


“可爱的中国”系列短视频云南篇

今天出场的是

哈尼族

55岁的陈习娘

有一个柔软的名字

实际上他是一个朴实的哈尼族汉子

尽管已经是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还带着乐队到美国、荷兰等世界各地演出

回到家乡

陈习娘一样会下地劳作

为什么不搬到县城或者条件更好的地方去生活呢?

“正因为我是唱多声部民歌的

才能去到外面的很多地方

我要在家乡坚守

离开家乡心里没有底。”

(“可爱的中国”系列短视频云南篇·哈尼族)

很多人对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红河哈尼梯田

那犹如艺术家画作般

蔚为壮观、气势磅礴的美景充满了向往

它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典范

历经千年时光流转

世人皆知元阳梯田

而红河县的撒玛坝梯田

一样有着壮美的风景

红河县位于云南省南部

是全国最大的哈尼族聚居县

有着“云端古城,梯田故里”的美称

(图片来源于网络)

红河县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丰富

拥有哈尼梯田26万多亩

还有历史悠久的哈尼长街宴

独具一格的“奕车风情”

以及“哈尼多声部”、“乐作舞”

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红河县文化馆馆长李白章介绍

哈尼多声部民歌

来源于哈尼族古老的梯田文化

由他们的祖辈在梯田耕作时创造并流传下来

陈习娘

就是国家级非遗项目哈尼族多声部民歌代表性传承人

采访陈习娘颇有些不易

从昆明到红河县再到阿扎河乡

再到普春村委会

再到罗么村

路途颇为遥远

山路崎岖

光明网和云视网记者

徒步踩着刚下过雨的泥路走进村子

沿途雾气笼罩

几步开外就看不到人

却也有一番别样的美

静谧祥和的小山村里

陈习娘家的庭院打扫得很干净

我们到了以后

陈习娘并不在家

等摄像师架好机位

主持人穆辰好奇地四处走走时

一个穿一身土布黑衣

背上背着背篓的朴实汉子不声不响地走进院中

满是泥的光脚穿着一双凉鞋

他的穿着打扮、外表与田间劳作的农人没有什么两样

谁都没想到这位就是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陈习娘

当他弹起三弦唱起歌

整个人的身上突然焕发出一种光彩

这是音乐歌舞神奇的力量

不久

一群身着哈尼族服饰的孩子陆续走进小院

寂静的院子热闹起来

孩子们坐在小板凳上唱起了跟着陈老师学会的歌

不用人组织,开口便唱,那么悠扬,那么动听

世世代代的哈尼族人在田间劳作时都会哼唱起来

只要有人起个头

其他人就会随声附和

还会随手摘片树叶卷成小管来吹奏

形成多人合唱多声部的效果

2006年

这种演唱形式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被称为哈尼族多声部民歌

陈习娘传承哈尼族多声部民歌已经有21年了

“多声民歌是我们祖祖辈辈一代代传下来的

特别是栽秧山歌

传承得比较完整

每年栽秧时

大家聚在一起边劳作边唱歌

特别是在‘开秧门’的时候”陈习娘说

陈习娘的爷爷陈者龙曾是当地的弹唱高手

由于家庭困难

陈习娘没有上过学

从小跟着爷爷放牛

14岁时,爷爷教他唱歌

他还学会了三弦、二胡、笛子、唢呐等的演奏技艺

17岁那年,陈习娘到元阳县牛角寨乡倮里村拜哈尼族“摩批”(哈尼族的最高文化人)张处呼为师,学习哈尼族“摩批”文化,一学就是7年。

通过多年不懈的努力学习,陈习娘掌握了哈尼族多声部民歌吹、拉、弹、唱的各种技艺。2008年,陈习娘被命名为国家级非遗项目哈尼族多声部民歌的代表性传承人。

他的女儿和儿子

在红河县文工团工作

受他的影响

也学习并且加入了多声部民歌的演唱和传承当中

每次女儿回到大山深处的家

会和父亲坐在火塘边

拿出二胡、三弦

跟着父亲学唱歌

“我是通过口传心授学会唱多声部民歌的

学得少,不能用文字来记载

希望孩子能多学一点

把多声部民歌更好地传承下去

有一天他们会明白

哈尼族多声民歌的价值

就像你口渴想喝水一样需要它”

专家们认为,哈尼族多声部民歌是少数民族民间歌种中最具民族魅力、最豪放、最激烈的一部复调式多声部合唱,是中外民族民间歌种中所罕见的。

它凝聚着哈尼族的音乐智慧和才能,展现出哈尼族独特的演唱天赋,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是中华民族音乐的瑰宝。

来源:云南广播电视台、红河日报

评论问答

传说哈尼族祖先原来不会开田种地。后来天上有一位掌管五谷的神仙,他在天上有一丘栽种七十七种谷物的大田,耕耘这丘田,必须有一千二百个仙童,驾驭着一千两百头神牛梨耙一天,才能把整丘大田犁耙完。栽种的时候,必须有一万二千个仙姑,用七十七种谷物栽插一天,才能把整丘田栽种满。除草的时候,必须..

大沽河畔,有一个传奇的电商小镇……从最初的独自摸索到接受正规的培训,从一天一两个订单到几十个订单……即墨市移风店镇的农妇们正在挑起家庭大半边天,“网上卖鸟笼、卖马铃薯、卖鸭蛋、卖蔬菜”,2015年移风店镇日均发快递已达4000多件,销售额过亿元。青岛首个农村的“电商小镇”慢慢成为国内外眼..

说起苏绣,人们一定会联想到距昆明数千公里外的苏州,绣娘们端坐窗前飞针引线,成就美轮美奂的刺绣艺术品。但其实在昆明,就有一位练就了一身苏绣绝技的90后小伙,不但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他还带动40多位当地“绣工”实现创业就业。他就是把民间工艺转化为生产力,借助刺绣带动乡邻脱贫致富的小伙李云..

“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你直接卖痛快点行么?”买家催着下单一种名为红葱菌的菌菇 ,云南老板胡二狗开始制造“交易障碍”,在屏幕上缓缓敲下一行字:“1.你先证明自己是云南人;2.提供购买过3次以上红葱菌的交易截图 。不满足其一的话,加多少钱都不卖!”创业十几年,这样的场景常常上演。这也不奇怪..

在1896年至1902年的期间,云南思茅成为了英法等西方国家在中国设立领事馆和海关的重要地点。这个期间,大量的西方人聚集在这里,其中一位名叫凯瑞·弗雷德里克的英国人在思..

云南十大书法家排名1.孙源孙源,1951年生于云南昆明。自幼酷爱书画,受教于李广平、孙太初门下,得聆教诲。绘画以宋元山水圭臬,学之最多,书法独钟汉隶,尤以《曹全碑》、《张迁碑》、《石门颂》用功最勤,又于汉简及清人隶书有所得,故而落笔不俗,中和俊逸之气能得之一二。2.丁炳坤18年前,丁炳坤的..

马为何不敢过云南的惊马槽因为一种声学现象。惊马槽位于中国云南陆良县沙林风景区附近,雷电交加的夜晚,狂风大作。吹进惊马槽的风,在与岩壁不断撞击之后,形成了共鸣与声音反射的声学现象,于是出现了怪声。至于马为什么不敢进入惊马槽也是情有可原的。动物的敏感度比人高,惊马槽里有一些很微弱的声..

相传很久以前,有两个“混尚”大王统理,一个管天叫“混尚楞”,一个管地叫“混尚令”。当时天上人间季节不分,人们耕作和生活十分不便,掌管雷、雨、晴的“混尚楞”天王为人间造了年月日,定一年360天,分12个月每月30天,星转斗移。30多年过去了,人间饥饿灾荒四起。管理地的“混尚令”大王怜悯人间..

惊马槽位于云南省陆良县一个幽深的山谷中。自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生活在这个山谷附近的村民,经常会听到战马嘶鸣、兵器相碰的声音从山谷中传出,这种奇怪的现象被当地人们称为“阴兵过路”。“阴兵”就是死去的士兵,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这里曾是古战场。相传三国时期,为平定南方少数民族叛乱,诸葛..

云南是个多民族的省份,每逢重要节日,云南的很多少数民族都会组织盛大的节庆活动。除了泼水节,云南少数民族的这些节日你知道吗?哈尼族“十月年”云南的哈尼族主要分布在滇南地区,包括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普洱市和玉溪市。“十月年”是哈尼族一年中最长、内容最丰富的节日,..

本内容由宋襄公发布在历史故事频道

本内容发布在历史时间网网,「非遗云南」哈尼族:大山是我的根,梯田里有我的魂是一篇由宋襄公创作的发布的历史文章,最新最全的历史内容数据信息平台,本站支持发布收藏转发分享海报,更多请登录历史时间网网。

作者

    《历史时间网》感恩您转发历史故事内容历史,支持宋襄公的作品,,如需投稿请登录本站,登录后即可投稿分享收藏,并且看作文获取积分兑换礼品。

    登录 投稿说明

    https://www.lishitime.com/news/18240.html

长按下面的图片另存或分享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