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鸟类——孔雀
孔雀(英文名称:Peafowls、maurya):仅2属3种。孔雀属包括2种,全长达2米以上,其中尾屏约1.5米,为鸡形目体型最大者。头顶翠绿,羽冠蓝绿而呈尖形;尾上覆羽特别长,形成尾屏,鲜艳美丽;真正的尾羽很短,呈黑褐色。雌鸟无尾屏,羽色暗褐而多杂斑。
栖息于森林的开阔地带。杂食性。1雄配数雌。蓝孔雀分布于印度和斯里兰卡;绿孔雀分布于东南亚,中国仅见于云南西部和南部,野生数量稀少,为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人工养殖的孔雀可食用。白化品种称白孔雀,全身雪白。刚果孔雀1936年才被发现,体长70厘米,雄性体黑色,头顶具白色簇羽,雌性绿色和棕色。分布于非洲热带地区。
孔雀有2属3种。其中孔雀属2种,全长达2米以上,其中尾屏约1.5米,为鸡形目体型最大者。头顶翠绿,羽冠蓝绿而呈尖形;尾上覆羽特别长,形成尾屏,鲜艳美丽;真正的尾羽很短,呈黑褐色。雌鸟无尾屏,羽色暗褐而多杂斑。人工养殖的白化品种称白孔雀,全身雪白。刚果孔雀属1种,体长70厘米,雄性体黑色,头顶具白色簇羽,雌性绿色和棕色。雄鸟具直立的枕冠,羽色华丽,尾上覆羽特别延长,远超过尾羽。具20枚尾羽,形长而稍呈凸尾状;尾下覆羽为绒羽状;两翅稍圆,第1枚初级飞羽较第10枚短,第5 枚稍微最长;跗蹠长而强,远较中趾连爪为长,雄者具距。
尾屏主要由尾部上方的覆羽构成,这些覆羽极长,羽尖具虹彩光泽的眼圈,周围绕以蓝色及青铜色。求偶表演时,雄孔雀将尾屏下的尾部竖起。从而将尾屏竖起及向前,求偶表演达到高潮时,尾羽颤动,闪烁发光,并发出嘎嘎响声。飞翔能力不是很好,因为它有点沉重,翅膀也没那么强劲。
生活习性
留鸟。尤以清晨或临近傍晚时觅食活动较为频繁。常成群活动,由一雄数雌和亚成体组成小群,多成5-10只小群边走边觅食,有时亦见单只和成对活动。善奔走,不善飞行,行走时步履轻盈矫健,行走姿势有似一步一点头。疾走时像奔跑一样,一般在逃避敌害时多大步急驰,逃窜于密林中。通常很少起飞,但向下滑翔时亦飞得很快。白天活动,尤以早晨和下午活动较多,中午多上树或在林中阴凉处休息,晚上栖息于树上。性机警,胆小怕人,活动时不时抬头观望周围动静,发现人时老远即逃走或鼓翼向远处飞去。鸣声高而洪亮。
杂食性。以植物性饲料为主,也吃蝗虫、蟋蟀、蛾、白蚁、蛙、蜥蜴等动物。主要吃川梨、黄泡的果实、幼树枝叶、芽苞、蘑菇、草子、豌豆、稻谷等植物和农作物,也吃蚱蜢、蟋蟀、蛾、白蚁、蝽蟓、蚯蚓、蜥蜴、蛙等动物性食物。在圈养情况下以玉米、小麦、糠麸、高梁、大豆及大豆饼和种青草为主,再加上鱼粉、骨粉、食盐、砂砾、多维素、微量元素、氨基酸、添加剂等可根据饲养情况。喜欢吃梨、黄泡等果实,也吃稻谷、芽苗、草籽等食物,此外还食用一些昆虫如蟋蟀、蝗虫等,和一些小型爬行动物。非洲孔雀的动物性食物主要以白蚁为主。
蓝孔雀的繁殖期3-6月,绿孔雀的繁殖期为6-12月。营巢于灌丛中的地面凹坑上。此时雄鸟的羽毛特别绮丽。常见数只雄鸟追随于雌鸟周围,并把艳丽夺目的尾上覆羽(即尾屏)展开如扇状,不断抖动,并相互摩擦而发生“沙—沙” 的音响。雄鸟为争雌还发生格斗。巢营于郁密的灌木丛、竹薮等的高草丛间。巢异常简陋,在地面上稍挖成凹窝,并衬以杂草、枯枝、落叶、残羽等。雌鸟每隔一日产一卵,多在黎明产下。卵每产4-8枚,一般为5-6枚。卵呈钝卵圆形,壳厚而坚实,并微有光泽;呈乳白,棕或乳黄色,不具斑点。
孵卵由雌鸟承担,经28-30日才孵出雏鸟,雏鸟有隐蔽于雌鸟尾下的习性。生长缓慢,第一年的幼鸟与雌鸟略同,而雄性幼鸟的颈部则色彩较鲜艳。第二年的幼鸟与同性别的成鸟相似,但雄的不具尾屏,脸上裸露部呈蓝色和黄色,第三年才被有成年的羽衣,此时雄性幼鸟具有完全成长的尾屏。
刚果孔雀没有固定的繁殖季节,何时生儿育女完全取决于当地雨季到来的日期,雄鸟在茂密的灌木丛深处用枯枝败叶搭窝,在雌鸟孵卵期间负责保卫工作;雌鸟每次产卵3-4枚,卵呈漂亮的奶油褐色,孵化期约26-28天,幼雏出壳后由双亲共同抚养,1-2年后性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