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宫戏中常出现阿哥、贝勒、格格、老佛爷等称呼,都是什么意思
清宫剧是中国古装影视剧占据比重最大的(没有之一),很多清宫剧甚至成为了一代人的经典和记忆,例如《还珠格格》。由于清朝是由满族人建立的,故而其皇室人员之间的称呼与其他朝代明显不同,出现了“阿哥”“贝勒”“贝子”“格格”等称呼,观众一般会按照剧中人物角色的身份和关系去对号相应称呼的含义,但由于影视剧的角度太过片面,加上很多导演编剧不用心,所以大多数观众对这些称呼这是一知半解。
那么,在清朝真正的历史上,这些称呼究竟都是什意思呢?
上图_ 《还珠格格》里的 五阿哥永琪 和小燕子
阿哥这一词相对比较简单,本是满族俗语,是父母对儿子的称呼,所以在清朝皇室中指的是皇子。不过,需要注意的是,阿哥一般指那些尚未封爵的未成年皇子,因为阿哥并非爵位,只是一个称谓,成年皇子受封之后一般就称呼爵位名,不再称呼阿哥了。当然,汉语中也有“阿哥”这个词语,但意义就完全不一样了。
阿玛从影视剧来看,应当是满人对父亲的音译,晚辈称呼关系特别亲近的长辈时也可以用。真正被误导了的称呼是“皇阿玛”,看清宫剧的时候,几乎所有观众都认为这是清的皇帝的子女称呼自己做皇帝的父亲的专有名词,但从《清史稿》《清实录》的记载来看,“皇阿玛”是典型的汉满混用语,在清朝前中期的官方文献中从来没有出现过。
到了清末民初的时候由于满语的汉化衰退才出现,而且使用并不普遍。清朝官方文献中,皇子们称呼皇帝时用的其实是“汗阿玛”或“罕阿玛”。
上图_ 八贝勒胤禩的亲笔书信 影印
贝勒全称为多罗贝勒,是满语“beile”的意译,有一方诸侯的意思;贝子,原为满语“贝勒”的复数,全称为固山贝子,这两个词在清朝建立之后都成了爵位的名称。清朝爵位主要分为三个系统:宗室爵位、异姓功臣爵位和蒙古爵位。
其中宗室爵位只授予爱新觉罗氏人,其中的男性爵位又分为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共十二级。贝勒、贝子分别为清朝宗室爵位的第三级和第四级,按照清朝的惯例,贝子一般是用于册封贝勒的儿子,但不一定是皇子。
需要注意的是,贝勒肯定是宗族子弟,但不一定是皇子。
上图_ 道光皇帝的 大公主(端悯固伦公主)和大阿哥(隐志郡王),庭院游戏图轴
格格满语中“小姐”的音译。这也是清宫剧中出现频率非常高的一个称呼,观众一般都认为格格是特指皇帝的女儿,和公主是一个意思。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
在清朝的前身——后金时期,国君(即“大汗”)和贝勒(此时还用来指仅次于大汗的诸侯)的女儿称为“格格”,还没有形成定制。到了清太宗皇太极即位之后,开始效仿明朝的制度,皇帝女儿称为“公主”,并规定皇后所生的女儿称为“固伦公主”,妃子所生的女儿以及皇后的养女称为“和硕公主”,“格格”就一般用于称呼王公贵胄的女儿了。
上图_ 爱新觉罗·福临(1638年3月15日—1661年2月5日),即顺治皇帝
到了顺治十七年(1660年),顺治帝又将格格划分了等级:
亲王之女,封为和硕格格;
郡王、多罗贝勒之女,封为多罗格格;
固山贝子的嫡福晋所生的女儿封固山格格,侧福晋所生的女儿不受封;
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嫡福晋所生女儿可称为“格格”,侧福晋所生女不受封,称宗女。
再往下,所有的宗室女儿都只能成为宗女了。
如果总结成一句话就是,清朝皇族女子,皇帝的女儿很少称为“格格”(除非像《还珠格格》里紫薇那种皇帝的私生女),一般都是称呼公主;其他出身较高的宗室女子皆可称为“格格”。
上图_ 苏麻喇姑(约1612-1705.10.24),蒙古族人,图为苏麻喇姑墓
此外,“格格”还有一些非正式称呼。
第一,非皇室成员,但与皇帝关系密切,地位尊贵的女性。例如,康熙年间,内务府的报告中就将康熙帝祖母孝庄文皇后的侍女苏麻喇姑,称为“苏麻喇额涅格格”;
第二,清朝亲王的低等侍妾(在嫡福晋、侧福晋之下的)有时也被叫做格格,例如,《清史稿》中记载:“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四品典仪凌柱女。后年十三,事世宗潜邸,号格格。”这里被称为格格的女子就是雍正帝在做皇帝之前的侍妾,后来的孝圣宪皇后,乾隆皇帝的生母。
上图_ 慈禧(1835年—1908年)
老佛爷这个堪称清宫剧中被误用误解最严重的一个称呼了。比如,《还珠格格》中经常出现“老佛爷吉祥”“老佛爷千岁千岁千千岁”等台词,直接将“老佛爷”一词作为清朝皇太后的专用称呼了。然而,这的的确确是个错误,因为整个清朝乃至整个中国古代,被称为“老佛爷”的太后只有一个人,那就是清朝同治、光绪两朝实际的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
至于慈溪太后为何被称为老佛爷,说法也有很多。
上图_ 李莲英(1848年11月12日—1911年3月4日),原名李进喜
第一种说法,李莲英为帮助慈禧二度垂帘听政制造舆论。
相传光绪初年,慈禧想要二度垂帘听政,但朝中依旧有反对声音。心腹太监李莲英知道了其心事,就命人比照慈禧太后的样貌塑造了一座观音菩萨像,放置于万寿寺(位于今天的北京艺术博物馆),故弄玄虚对慈禧说白寿寺有佛光显现,待慈禧到达寺中看到和自己长得一模一样的观音菩萨之时,李莲英等人便故作吃惊的说慈禧真是老佛爷转世,来救百姓于水火当中,慈禧太后听完大为高兴,借此机会顺利垂帘听政,而“老佛爷”的名号也就这样传出来了。
上图_ 慈禧扮观世音菩萨,李莲英和容龄陪侍左右
第二种说法,太监和内务府官员在背后对慈禧的代称。
由于慈禧对于清朝大权的绝对掌握,身边的太监和内务府官员的对其是又敬又怕,加上她本人又信奉佛教,久而久之,这些下人便在私下里将慈禧称作老佛爷,意思是她像老佛爷一样神通广大、神圣不可侵犯。著名清史和文物专家朱家溍在《故宫退食录》一书中就曾经有过介绍,宫廷当中的礼节是有严格要求的,无论是大臣还是太监,在见到慈禧时都应该必须马上下跪叩头说“某某某请皇太后圣安”,像“老佛爷”这种比较另类的称呼是绝不可能在公开场合出现的。
上图_ 檀香木交龙纽“慈禧太后御笔之宝”
第三种说法,慈禧为表明自己至高无上的地位,故意以老佛爷自居。
有部分史籍显示,“老佛爷”一词起源于在清朝的先祖李满柱的名字。“满柱”是佛号“曼殊”的转音,意为“佛爷”、“吉祥”。清朝在建州女真时期很多部落首领起名就叫“满柱”,清朝建国后,将“满柱”汉译为“佛爷”,并在很多宗教场合中用来特称皇帝。而慈禧在同治、光绪两朝二度垂帘听政,实际掌握清朝最高权力达四十多年,她无法真正当皇帝,只能以清朝皇帝的特称来表明自己的身份,自我安慰。
清朝作为中国古代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时间上离当代社会最近,故而流传到当代的东西应当是历朝历代最多的,“阿哥”“贝勒”“格格”“老佛爷”等称呼就是其中的成分,了解到他们的真正含义对学习了解清代历史是有帮助的。
文:博陵清河
参考资料:
【1】《清史稿》.赵尔巽(主编)
【2】《清实录》
【3】《故宫退食录》.朱家溍.2009
【4】《清史杂笔》.陈捷先.1997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