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大寒,又逢腊八:你知道节日怎么来的吗?腊八节有哪些习俗?
腊八节,即每年农历十二月八日。在我国北方,有“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的俗语。腊八是腊月里的第一个节日。来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意味着热闹忙碌的新年马上就要到了。
那么这个节日是怎么来的呢?腊八节又有哪些习俗?今天螺蛳君就带你一探究竟。
01
腊八的由来
腊八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腊日。什么是腊日呢?东汉学者应劭在《风俗通义》里写到:“腊者,猎也,言田猎取禽兽,以祭祀其先祖也。”,“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
也就是说,“腊”是一年里的最后一个月,也是新年到来前的一段时间。在这新旧交替的档口,人们要祭祀先祖以及五位家神以感谢一年来的庇佑。五位家神指的是“门、户、天窗、灶、行(门内土地)”。祭祀的方式是猎取野兽,因“腊”与“猎”通假,因此“猎祭”也就是所谓“腊祭”。
举办腊祭的日子,则称之为腊日。西汉之前腊祭的具体日期并不固定,到了汉代才明确了从冬至过后的第三个戍日为腊日。
也就是说,古代的腊日可能并不在初八日,习俗也和现在大不相同。那么它们之间是怎么联系起来的呢?
这就与佛教的传入与发展有关了。传说,释迦牟尼在成佛之前曾苦修多年,形销骨立,几乎濒死。此时河边有一个牧牛女子见此情景,便送了他一碗牛奶粥。释迦牟尼食用后体力恢复,又在菩提树下端坐沉思,终于在腊月初八降服众魔,悟得大道。佛教传入中国后广泛传播,而传统的腊日日渐衰落,后经历代演变,逐渐成为家喻户晓的腊八节。
▲敦煌莫高窟第61窟牧女献乳糜壁画
02
腊八的习俗
腊八粥
腊八节这一天,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就是喝腊八粥。不同地区腊八粥的用料虽有不同,但基本上都包括大米、小米、糯米、高粱米、紫米、薏米等谷类,黄豆、红豆、绿豆、芸豆等豆类,红枣、花生、莲子、枸杞、栗子、核桃仁、杏仁、桂圆、葡萄干等干果,合八方食材于一炉,花样之多堪称一绝。用老舍先生的话来说:“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销会。”
腊八粥的出现也受到了佛教的影响。它最早出现在史书中,就是与僧人施粥有关。腊月初八这天,各寺院举行浴佛会,效法佛陀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典故,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名为腊八粥。大家认为吃了可以得佛陀保佑,所以不仅自己食用,还带回家供家人享用。久而久之,寺院布腊八粥的传统便广泛传播到民间。在漫长的发展中,腊八节逐渐褪去了宗教因素,今天的腊八粥已和佛教无关,成为人们日常饮食的一部分。
腊八蒜和腊八醋
腊八蒜是一道主要流行于华北地区的传统小吃。材料非常简单,就是醋和大蒜瓣儿。做法更是容易,将蒜瓣去老皮浸入米醋中,放到入罐子或小坛内,然后倒入醋,封严静置。等到除夕启封,泡在醋中的蒜会变得通体碧绿,如同翡翠碧玉一般。而浸泡过蒜瓣的腊八醋,蒜辣醋香交织在一起,扑鼻而来,是吃饺子的最佳佐料,也可以用来拌凉菜,不仅味道醇正,而且久放不坏。
藏冰和吃冰
对于老北京的居民而言,腊八节还有一项特殊的活动——藏冰。他们会将御河、护城河里的冰,凿成一尺见方,藏于冰窖内,以备抵抗来年的炎炎夏日。紫禁城内、德胜门和正阳门外,都建有土窖专门用来藏冰。今天北京德胜门一带仍然保留有“冰窖口胡同”的地名。
还有一些地区,人们会在腊八前一天,用钢盆舀水结冰,等到腊八节就脱盆取冰并敲碎食用。据说这一天的冰很神奇,吃了它以后一年都不会肚子疼。
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今年腊八与大寒节气正好是同一天。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这个节气处在三九、四九时段,此时寒潮南下频繁,是一年中的最寒冷时期。民谚云:“小寒大寒,无风自寒。”根据我国长期以来的气象记录,虽然在北方地区大寒是没有小寒冷的,但对于南方大部地区来说,是在大寒节气最冷。
过了腊八就是年,在这数九寒天里,正好来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静待新年的到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