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以为“倭寇”就是日本人,其实不全是,他们中还有很多的中国人


其实,“倭寇”一词,在我国历史上由来已久。因中国古籍称日本为倭国,故称“倭寇”。是指13世纪到16世纪左右侵略朝鲜、中国沿海各地和南洋的日本海盗集团的泛称。可以说,只要一提到明朝中期的历史,想必最先映入我们脑海的就是那个时期久治不愈的“倭寇之乱”。

自古以来,在我国历史上,边境都是伴随着动乱和战争的。边境的环境虽然没有那么稳定,但是,除了敌人大军压境的时候,还没有哪个朝代像明朝这样被小股入侵势力搅的鸡飞狗跳的情况发生。那么,为什么明朝会面临这样尴尬的情况呢?到底是明朝政府太过无能,还是扰袭我国东南沿海边境的倭人势力太过强大呢?

我想,恐怕两种情况都不尽其然吧,毕竟,明朝中期的时候,其综合实力还是不可小觑的。而且,如果你对历史比较了解的话,那么,你一定会发现:那个时期对应的正好15世纪后期,在那个侯,日本国内一直处于一个群雄割据的混乱不堪的局面。所以,严格说来,那时候的日本,与我国曾经的战国时期,还是有许多相似之处的。

此时的日本,也正是处于一个王权不断衰落的时期,随着统治者对国家控制权的一步步减弱,各地的封建藩侯和寺院大地主,为了维护各自的权利和提升自己的经济实力而不断内斗。长期的内斗,导致了日本国内民不聊生,因此,它其实并没有那么大的实力来发动一场大规模的对外战争。所以,即使是其有心骚扰其它与之相邻的国家,也只不过是小打小闹罢了。

他们这样做,既是为了弥补因长期战乱带来的财政困难,又是为了满足他们的一己之私。这些所谓的权贵阶层,放任自己手下的浪人和某些日本商人在中国东南沿海烧杀抢掠,无恶不做。此时的中国,在这些人的眼中,无异于是一块异常鲜美的肥肉。只要是有能力分一杯羹的,谁都想扑上去咬上一口。

可以说,在刚开始的时候,他们也只是小打小闹,虽然,倭寇的侵扰对沿海居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威胁,但是,远远达不到威胁东南沿海边防的程度。因此,明朝政府也只不过是把他们当做一般的海盗来看待。因为,在明朝看来,这些蛮夷之族是成不了什么气候的。因此,并没有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和防范。

正所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正是明朝政府这种草率轻敌的态度,给了倭寇可乘之机,让他们在东南沿海一代迅速发展了起来。眼看着倭寇的行为越来越猖獗了,明朝政府才意识到,如果一直这样放任下去的话,那么,这些倭人的气焰只会越来越嚣张。长此以往,必定会对我国的沿海边防造成严重的威胁。因此,明朝政府才对倭寇加大了打击力度。

其实,倭人侵犯我国沿海边境的事情,早在元朝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直至元朝灭亡仍未停止。大明王朝建立初期,倭寇犯边事件,依然时有发生。可是,它们无论是从规模上还是从波及范围上来说,都远远无法和明朝中期发生的相比。当然,这也与明朝初期的几位皇帝有着莫大的关系,在几位皇帝的铁血手段之下,那些骚扰我国沿海边境的倭人一直都成不了气候。

那么,为什么到了明朝中期的时候,倭寇在东南沿海一带的行动就会如此猖獗呢?难道是大明王朝军队的战斗力降低了,还是那些倭人的实力增强了。

在我看来,其实,这两者都不是最根本的原因。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大明王朝本身。想必,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历代皇帝都有遵循祖制的习惯。在那个讲究三纲五常的时代,无论是大臣还是皇帝,他们始终都认为:祖宗法制大过天。所以,他们不会像我们现代的人一样,讲究什么扬长避短,更不会讲究什么“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因为,在他们看来,只要是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他们都必须不辩好坏一遵守。正是这样的愚忠和愚孝,导致了他们对某些事情的错误决断,其中,错得最为离谱的大概就是:遵循祖制坚决执行“海禁”政策了。说起这“海禁”政策,当中还有一段典故呢。

相传,当年太祖皇帝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由于,记恨曾经那些原海居民一直支持张士诚,不断与自己作对。再加上,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他也一直努力想要把自己的王朝发展成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因此,他一直秉承着“重农抑商”的治国理念。所以,为了全方位贯彻自己的治国方略,他不但在江苏和浙江这两个以经商为主的省份收取很高的赋税。

并且,在此期间他还制定了,“片板不得下海”的海禁政策。常言道:“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对于这两个沿海城市来说,它们拥有的农田数量原本就非常少,这项政策一出就等同于断了当地百姓的活路。只是刚开始的时候,由于,惧怕太祖皇帝的威势,沿海居民只能忍气吞声的生活。但是,到了明朝中期的时候,这种情况就发生了改变。

由于,长期以来的海禁政策,让这两个地方的百姓的生活陷入了贫困交加的窘境,而且,沿海边境还时常遭受倭寇的侵袭和骚扰。对此,当时的统阶级又没能及时拿出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以至于,让他们对朝廷越来越失望。都说,所有的离开都是因为攒够了失望,大概是朝廷的做法真的逼得沿海居民走投无路了吧,于是,他们开始铤而走险。

刚开始的时候,他们也只是在近海开展一些走私活动。但是,渐渐的某些胆大包天的走私团伙,已经不满足于走私带来的收益了,于是,他们开始向着海盗团伙演变。事实上,大多数沿海居民之所以会选择落草为寇,只不过是为了替自己争取一条活路罢了。

虽然,他们选择了去当海盗,但是,正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虽然他们成了海盗,但他们家人依旧还要在陆地上生活。为了避免朝廷发现自己的身份,从而连累家人,所以,他们有的选择假扮倭人各自为伍,有的则选择和真正的倭寇同流合污。

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才导致了当时明朝中期的倭寇之患一直泛滥。

这也正是明朝中期的倭患和元朝末期及明朝初期最大的区别。前者,其实大部分上是明朝自己的子民在做乱,而后者,则是地地道道的倭人。不论是历史资料还是今天的一些电视剧,大多会将当时的倭乱宣扬成日本对明王朝的侵略战争。而将当时明朝政府的抗倭行为,美化成一场轰轰烈烈的反抗侵略的斗争。这种说法虽然听起来十分的高大上,可是,事实却并非如此。

事实上,当时的明朝政府进行的并不是什么所谓的反侵略斗争。其实,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我们更应该将这场战争称之为“明朝政府铲除自己内部海盗的战争”。也许,很多人会对我的这种说法嗤之以鼻。

既然,历史上都明确记载了这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抗倭战争,那么,我为什么又说这不是一场反侵略战争呢?当时明朝政府派出了那么多的人去平定倭乱,难道这些明朝官员和将军们都是傻子吗?他们难道会分不清自己的对手,到底是中国人还是倭人?

想要解决这个疑问,就得从当时倭乱的真正制造者说起了。

实际上,当时的倭寇其实大多都是由那些海盗假扮的。而那些与之作战的将军们,之所以会习惯性地将其称之为倭寇,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就是造成这场倭乱的人中确实有真正的倭寇,而且,他们各个刀法出众,军事素养极高,因此,给当时与之对战的将领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所以,他们才会下意识的决定自己的对手就是日本人。

第二个原因,则是当时的那些海盗头目故意将自己伪装成倭人的样子。或许是两国历史渊源深厚的原因,两个国家的人,原本在外貌上原本就相差不大,如果不开口说话的话确实很难辨别谁真谁假。

第三个原因,则是与当时军中的奖励制度有关了。据说,为了鼓励军中士兵奋勇杀敌,早日平定倭乱。朝廷制定了相应的悬赏制度,在这样的制度之下,倭寇的性命可比海盗值钱多了。为了得到更多的赏钱,自然人人都称自己杀的是倭人了。

正所谓众口铄金,说的人多了,假的自然也成真的了。

明朝初期的倭寇,之所以没能造成大规模的动乱,主要是由于他们都是外来者。他们不仅对明朝周边的地形不熟悉,而且,在语言交流方面也有很大的障碍。中国人大多都有这样一种思想,那就是“排外”。当只有中国人自己的时候,也许他们会因为利益或者某些其他的事情而争得头破血流,但一旦遭遇但是外部敌人的时候,他们便会很快放下自己原本的恩恩怨怨,一致对外。

所以,面对外来的倭人,他们其实都是有着一种仇视心理的,因此,这些真正的倭人一旦进入中国境内之后,不但不会得到沿海居民的帮助,甚至,还会遭遇他们的强烈抵制。但是,那些假扮倭人的海盗就不一样了,他们原本就是土生土长的沿海居民。不但他们自己对当地的地形地貌十分熟悉,而且,他们还能够轻易地以自己明朝人身份蒙骗沿海百姓,从而,获得他们的信任和帮助。

如此以来,他们行事自然就事半功倍了。

这也正是为何明朝中期的沿海倭患,为何屡禁不止的最根本原因。

所以说,嘉靖年间的倭乱之所以屡禁不止,其实,最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明朝自身。如果,明朝人不和倭寇狼狈为奸的话,那么,一小部份倭人又何足为惧?只要解决了明朝的那些海盗首领和他们的追随者,剩下的那一小股倭寇自然也就不成气候了。

所以说,解决倭乱的核心不在于解决倭寇。相反的,当时最应解决的是沿海人民的生活问题。一旦他们的生活得到保障了,想必,没有几个人愿意过那种刀头舔血的生活。沿海居民之所以会选择落草为寇,在海边烧杀抢掠。并不是他们本性凶残,而是他们真的被逼的走投无路。

倘若,朝廷愿意在那些针对海上面贸易的政策上,做出一定程度的妥协的话,双方未必不能达成和解。

参考资料:

【《明史》、《明朝的倭寇之乱》、《筹海图编》卷5 《浙江事宜》】

评论问答

读中国现代白话小说《呐喊》随笔读中国现代白话小说《呐喊》随笔1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鲁迅先生的作品。读过那么多的文学作品,《呐喊》文集却让人读过后荡气回肠,久久不能忘怀。《狂人日记》,“疯言疯语”可所说的却未必不是真话。那本写满“吃人”的日记,是社会的真实写照。恐怖的封建压..

在鲶鱼洼(今分水岭水库)西南,老嘉山北有座小山包叫"金牛山"。传说山上有头"金牛"常在春耕、秋种中出现,帮助贫苦人家耕田、耙地。奇怪的是只要是"金牛"耕耙下种的庄稼,无论是旱涝都能丰收。传说中此"金牛"就是五百年前金岭村金家老二,名叫金牛死后变的。究竟是怎么回事儿,且容从头说起。相传金岭..

西湖风景区南缘月轮山麓到二龙头山麓,是当年华东四所著名教会大学之一的之江大学所在地,今为浙江大学分部,俗称浙大三分部。一九一六年,美籍《中国通》司徒雷登的弟弟司徒华林任之江大学校长后,下令在校内头龙头与二龙头两山之间的山涧上架设一座木桥以便利师生通行。此桥周围林木葱蔚,桥下山泉幽..

在明光西北约40里的石门口西北有一奇特的自然景观。山腰石崖上有一道裂缝,宽约一尺,长约七尺,深不可测。裂缝两边石壁如烟熏火烧一般,用手擦摸,手上会有一层黑灰。这裂缝中常常冒出黑烟,远看如云。每当有黑烟冒出时,天就会降雨,黑烟的浓度,烟云的大小和雨量的大小成正比。曾有放牛的孩子将斗笠..

楠溪故事之一有一个剃头老师叫阿春,人生驼背,胆生大。他话会讲,手会动,见了美女,涎直流。他手艺好,名声臭,年过三十还没娶老婆。听说村里来了个新住户,那个女儿貌生好冇讲道,他就心里痒痒真想苦。想来想去冇办法,他只好重金求媒婆。媒婆热天穿短裤,陪那美女阿秋去溪边洗衣服。阿秋看看媒婆臀..

女山北面,东到洪山头,西至潘村东,范围数十里,原是一望无际的芦苇荡。6/70年代,有一年端午节前,我还跟四婶去那里选苇叶包粽子。这片芦苇荡在当地人称"张凤滩",是因人得名,要问端详,得从一段美丽动人的故事说起。相传,清朝道光年间,盱眙县城有个富商叫严伍信,家财万贯。城里有华屋楼阁,沿街..

黄龙洞又名无门洞,飞来洞。地处西湖北山栖霞岭北麓茂林修竹深颇洞天福地之气象。它虽以洞名,其实近代以来较为吸引人的是道观园林胜景,而在晚清以前,则以佛寺驰名湖上。相传南宋乾祜年间,江西龙兴(今南昌)黄龙山以祷雨灵验著称的慧开(无门开)禅师应邀来到西湖,居住在栖霞岭北麓一处小奄中。一..

南宋年间,有一年,又逢三年一次的大比之期,各地学子纷纷云集京城临安,城中旅店早已人满为患。却说“西湖十景”印月井旁的吉祥旅店里,住着严州府睦州文昌的一位学子何梦桂举人,早在三月前就离开石峡书院来这里复习迎考。有道是“十年寒窗无人识,一举成名天下知”,何举人一边紧张学习一边掰着手指..

从前有个穷书生,屡试不中,仍苦读不已。这一年,赶考的日子又近了,他更是日夜用功。一天深夜,他刚睡下,便做了个梦,梦里他被关在一个四面都是墙的房间里,怎么呼喊求救都没有用,吓得他一激灵就醒了。书生觉得奇怪,便去请人解梦,解梦的先生听完笑道:“好梦,好梦,置之死地而后生(升),你这次..

在滁州沙河镇和明光张八岭镇交界的地方,有一座挺拔高大的山峰,山上树木茂盛、四季常青。这山有个美丽而神奇的名字叫"白米山"。在当地有这么一段美妙的传说。相传,很早以前白米山叫乱石山。山也没有现在这么高,那么挺拔,那么美丽。杂草丛生、乱石成堆、稀稀拉拉有几棵杂树。可绕山有一条常年不干,..

本内容由洪承畴发布在历史故事频道

本内容发布在历史时间网网,都以为“倭寇”就是日本人,其实不全是,他们中还有很多的中国人是一篇由洪承畴创作的发布的历史文章,最新最全的历史内容数据信息平台,本站支持发布收藏转发分享海报,更多请登录历史时间网网。

作者

    《历史时间网》感恩您转发历史故事内容历史,支持洪承畴的作品,,如需投稿请登录本站,登录后即可投稿分享收藏,并且看作文获取积分兑换礼品。

    登录 投稿说明

    https://www.lishitime.com/news/17261.html

长按下面的图片另存或分享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