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特岛,存在于神话中的欧洲文明起源?
“在葡萄紫的大海中央有一座岛屿,名叫克里特,它富饶而秀美,海浪环抱,人口众多,有90座城市。那里语言汇杂,居住着阿卡亚人、慷慨豪放的纯正克里特人、库多尼亚人、3个多利亚人部落以及高贵的佩拉斯吉人。诸城之中,克诺索斯最为宏伟壮观,由众神之长宙斯所垂爱的米诺斯王统治……”
翻开《奥德赛》第19卷,我们可以看到荷马借奥德修斯之口,对克里特岛的不吝溢美之词。克里特岛位于希腊最南端,距离非洲大陆仅300公里,既是爱琴海的第一大岛,也是地中海的第五大岛。
然而,克里特岛上真的存在过令荷马如此心醉神迷的黄金时代吗?对于20世纪以前的人们来说,那只不过是个夸大其词的虚构故事而已。
所幸,有个自幼痴迷古希腊文化的英国男人,坚信这段关于克里特岛的描写确有其事,他耗费毕生之力,证明了它是比迈锡尼文明和希腊城邦文明更早的地中海文明中心,其成就令世界瞩目。
几块小石头,将欧洲史开端提早近千年1893年的某一天,历史学者亚瑟·伊文思在游历雅典期间,注意到当地妇女佩戴着一种被当做护身符的小石块,上面刻着的由直线组成的象形文字,与当时世界上任何一种已知的古文字都不同,也没有任何学者能够看懂。这引起了伊文思极大的好奇心,他打听到这些小石块出自克里特岛,于是亲自登岛四处查看,果然捡到了跟那些“护身符”文字相似的残片,并由此产生了对克里特遗址进行考古发掘的强烈想法。
无独有偶,早在1887年,发现了特洛伊城和迈锡尼文明的德国考古学家海因里希·谢里曼,就已经注意到克里特岛独特的地理位置可能带来的考古价值。他在埃及一座古代神殿里看到一幅壁画,壁画上某些他所熟悉的迈锡尼元素令他做出了大胆的推断:位于希腊伯罗奔尼撒半岛的迈锡尼文化,很可能吸纳了北非埃及的文化脉络,而作为中转跳板的,正是位于二者海域之间的克里特岛。
然而,谢里曼对于克里特岛的发掘计划受到层层阻碍,不久后他含恨而终。伊文思出于对古希腊文化的热爱,不顾学界的多方质疑,继承了谢里曼的未竟宏愿,斥巨资买下克里特岛上最为宏伟雄壮的诸城之首——克诺索斯遗址所在的那片土地。这里距离克里特岛北部海岸大约5公里,恰好靠近整条海岸线的中心,是一个可以密切监视岛屿东西两端的战略要地,在今天的伊拉克利翁东南部。那么,克诺索斯究竟是诗人口中的浪漫想象,还是存在过的真实历史,很快会见分晓。
到了1900年春季,伊文思雇了150个人,连续挖掘了9个星期,先后耗费近30年时间,终于掘出了现代爱琴文明研究中最丰富的宝藏——米诺斯王宫。
经考古学家的科学手段测定,米诺斯王宫的建筑年代距今有3800年之久。这座王宫建在一个小山丘上,整体占地面积约为2.2万平方米,有5层楼高,其中先进的上下水工程令人惊讶:他们用石头建成的水道将雨水或山上流下的水蓄积后,再用管道将水引到浴室或厕所 ,最后以陶土管道将废物脏水排掉。王宫结构错综复杂,1000多个功能各异的房间由台阶和走廊贯通串联,包含国王和王后的寝宫、侍从的住所、贮藏食物的仓库、逗牛嬉戏的表演场所等。这其中最著名的,是米诺斯王议事的双面斧厅。据语言学家考证,“双面斧”一词在词源上与迷宫有关,也代指埃及法老的王座,而双面斧在埃及是一种护符,甚至还有所谓的“双面斧祭司”,由此可见埃及文化对克里特文明的影响。
海上贸易发达,男女皆爱细腰关于执掌克里特的米诺斯王,荷马史诗中称其为宙斯垂爱之人,这源于宙斯的一段混乱情史。在希腊神话中,克里特岛是宙斯的出生之地,他从父亲手中夺取权位后,成为奥林匹斯众神之王。有一次他见到腓尼基公主欧罗巴,被她的美貌所吸引,变成一只白色的公牛,强行驮着欧罗巴来到克里特岛,在此UEYrkZg9IaJZ2X4LNL+5hw==与她生下了3个儿子,其中一个就是后来的克里特之王米诺斯。
为某位真实的统治者冠以天神血统,这在希腊神话中屡见不鲜,从西亚到南欧的众多执政者们,几乎每一个都与宙斯沾亲带故,这也完全符合“君权神授”的统治需求。不过,也有很多人认为,“米诺斯”并不是某个克里特国王的名字,而是代代相传的统治者称谓,因为古代记录中克里特数个世纪的统治者都叫米诺斯。
在米诺斯王宫问世后的一个世纪中,出土了大量涂有精美纹饰的陶器,青铜雕塑和兵器,反映舞蹈、战争和狩猎等场面的彩色壁画,以及样式繁复的黄金首饰等,呈现出一幅工艺水平精湛、富饶且奢华的文化经济图景。
有充分的考古证据表明,米诺斯人常与地中海东岸进行商贸往来,他们甚至可能把生意做到了美索不达米亚。例如,克诺索斯出土的一个白色罐子盖上,刻有第三位希克索斯国王的名字;阿瓦里斯的希克索斯王宫的彩绘壁画上,带有浓郁的米诺斯风格。不仅如此,在克里特附近的岛屿,甚至西闪米特人曾居住的尼罗河沿岸以及地中海沿岸,都曾出土过色彩艳丽的克里特陶罐。这些令人啧啧称奇的迹象显示,米诺斯王朝的文明是以发达的海洋贸易为基础,这与那些诞生于大河流域的古代农业文明截然不同。
通常而言,发达的海洋贸易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就是出现护卫航路安全的海军力量。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解释说,克诺索斯最初之所以建在内陆而非近海,“正是由于海盗猖獗。”他还写道:“传说中第一位建立海军者是米诺斯,他是现在所谓‘希腊海’的主人,统治了基克拉泽斯群岛……并在这些海域扫除海盗,以便有足够的收入为其所用。”
克里特岛以发达的经济水平和强大的軍事力量为基础,在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6世纪相对安稳的生活氛围中,孕育出绚烂的米诺斯文化,不仅达到了爱琴文明的高峰,也进入了克里特岛的古典黄金时代。
克诺索斯王宫一间正厅的门廊壁画上,描绘着蓝色的海豚。
从出土的米诺斯王宫壁画中我们可以看到,克里特人与后世欧洲主流的金发碧眼、身材高大的诺迪克人种截然不同,更接近于地中海类型的伊比利亚人种,女人肤色白皙,男人则是晒后偏红的皮肤,眼睛和头发颜色很深,无论是壁画上生活优渥的王公贵妇,还是地位卑微的侍从农夫,人人都有纤纤素腰,这种审美意趣明显受到埃及和西亚影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戴百合花冠的王子》和被考古学家戏称为《巴黎贵妇》的两幅壁画。
另一方面,克里特是母系社会,女性地位尊崇,其艺术作品中呈现出显著的女神崇拜特点。例如,一对著名的持蛇克里特女神塑像,其丰乳细腰肥臀的外形,既表达出当时的审美特征,又带有明显的生殖崇拜意味,这与后世迈锡尼时代和城邦时代尊崇男神的希腊宗教,可互为比照。
从“牛神”到“牛怪”,暗藏文明兴衰演变除了独特的女神崇拜之外,克里特文化中还将牛推到尊贵的地位,米诺斯王宫出土的壁画和雕塑中都有很多关于牛的题材。事实上,“牛”这种宗教元素的出现,与克里特岛的地理位置有关。我们知道地震多发于板块交界处,而克里特岛所处的爱琴海,正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之一的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因此,自古以来,克里特时常发生地震和海啸。人们将这种自然灾害理解为海神的狂怒,因此他们又将海神波塞冬称为“撼地神”,而波塞冬的圣物正是公牛。这也使得克里特盛行的逗牛游戏与后世的西班牙斗牛不同,他们并不会在游戏中伤害牛,而是将这种活动视为向海神献礼的方式。
然而,在流传至今的古希腊神话中,克里特岛与牛相结合的元素,却始终带着阴郁和恐怖的气息。在成书于公元前2世纪的希腊故事集《书库》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米诺斯为了统治全国,声称自己的王权由众神所赐,众神会满足他所有的祈求。人们对此表示怀疑,于是,米诺斯请求波塞冬送他一头用于祭祀的牛。顷刻间,一头健壮美丽的公牛从大海中一步步踏上克里特島的海岸。自此,克里特人便承认米诺斯为王。然而,波塞冬满以为米诺斯会将这头公牛作为祭品献给自己,没想到米诺斯动了私心,舍不得拿它去祭祀,把它赶入自己的牛群中,重新挑了一头稍小的公牛用来献给海神。波塞冬大怒,对米诺斯的妻子帕西法厄施下毒咒,让她疯狂爱上那头健美的公牛。帕西法厄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找来传奇工匠代达罗斯,制造了一头内部中空、活灵活现的漂亮木制母牛,以此吸引公牛,她再钻进木牛腹中与那头公牛交媾。随后,她生下了一个牛头人身的可怕怪物。米诺斯一看就明白了真相,找代达罗斯设计了一座错综复杂的迷宫监狱,用以关押这个名为“米诺陶诺斯”的牛头怪物,其名意为“米诺斯的牛”。
米诺斯王宫出土的众多以“牛”为题材的壁画和雕塑中,最著名的就是《牛背上的杂耍者》,展现逗牛的嬉戏场景
这就是著名的“米诺陶诺斯迷宫”。关于这个故事的后续,有两个重要的衍生部分,一个是“伊卡洛斯之翼”,另一个是“阿里阿德涅之线”。在这两个故事中,以假乱真的母牛、复杂的迷宫、能够飞翔的翅膀、用以走出迷宫的线团,以及半人半兽的设定,都充满着精妙工艺和以智取胜的古埃及元素,就像著名的斯芬克斯谜题和众多兽首人身的神祇一样,再次表明克里特文明深受埃及文化的影响。这与后来典型的奥林匹斯神话类型有明显不同,无论是打赢泰坦之战的宙斯,还是像赫拉克勒斯和忒修斯这样的半神英雄,几乎都是靠武力取胜,不再注重智谋和机巧,故事中也不再出现兽首人身的形象。
值得注意的是,原本克里特人视为圣物的牛和智慧结晶的迷宫,演变为希腊神话中吃人的丑陋怪物和恐怖监狱,最后再由未来的雅典之王忒修斯亲手杀死,当这些典型的克里特神话元素,以如此扭曲负面的方式,出现在主流叙事的奥林匹斯神话中,实际上暗合了那段历史的兴替——克里特人所向披靡的时代临近尾声,希腊人即将成为爱琴海的主人。
陨落文明遗留未解之谜经历了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5世纪早期的长期繁荣之后,到了公元前1450年左右,克里特岛以北的岛屿发生了剧烈的火山爆发,不仅给克里特岛带来了致命的火山灰,极大损害了岛上的农业和畜牧业,火山喷发引起的地震和海啸还破坏了海港城市,并摧毁了克里特人称霸海洋的利器——船队。
这个时期正值希腊本土的的迈锡尼人崛起,他们剽悍好斗,大举入侵克里特岛。此后,爱琴海的海上霸权由克里特岛一带转移到希腊本土的迈锡尼等地。然而,米诺斯文明并没有灰飞烟灭,而是被希腊南部的本土所接受,成为孕育迈锡尼文明的土壤,影响了其文字、建筑风格和手工艺技术,学界将这一时期称为“克里特-迈锡尼文明”。
还记得最初启发伊文思的那些象形文字护身符吗?随后又有数千块刻有这样文字的泥板从克里特岛出土,学界将其中少量的早期文字称为“线形文字A”,而其中大量晚期石板刻的是“线形文字B”,后者正产生于“克里特-迈锡尼文明”时期,并广泛流行于整个爱琴海地区。
如今的克里特岛,早在1913年重新投入希腊的怀抱,包括克诺索斯王宫和斐斯托斯王宫在内的丰富古代文明遗迹,每年吸引着数以万计的游客登岛一睹其风采。
然而,克里特岛最古老的“线形文字A”至今没被破译,围绕着米诺斯文明的众多争议在一个世纪中愈演愈烈,而且还会在未来漫长的人类文明进程中留下无尽的遐想。
摘自《世界博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