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困境中创造的辉煌—从五次反“围剿”看中国革命的艰难历程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到遵义会议以前的14年里,中国革命的道路一直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由于“左”的和右的机会主义路线的干扰和影响,毛主席在错误路线的指导下,多次遭到不公正的对待,多次遭到无情打击,残酷斗争,多次被排挤在军事领导的大门之外。使得中国革命的武装斗争道路显得异常艰难曲折,同时也造成了惨重的血的代价。

我们单从中国工农红军的五次反“围剿”就可以非常清楚了解错误路线对毛主席的排挤打击造成的巨大的损失,所付出的巨大的血的代价。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毛主席的豁达情怀。毛主席尽管在错误路线的残酷打击和无情斗争中,始终能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在党内尽管身处逆境,但只要有机会就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军事指挥才能,在苦难中创造辉煌。对敌人能坚持斗争,毫不让步。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五次反“围剿”就是鲜明的例证。

一、第一次反“围剿”,毛主席亲自指挥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军事围剿“宣告破产”。

毛主席从井冈山下山后,在赣南、闽西一带创建了革命根据地。从1930年冬到1931年秋,毛主席指挥红一方面军以弱小兵力战胜了强大敌人,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连续打破了蒋介石的三次大“围剿”,取得了难以置信的巨大胜利。

蒋介石一直视中央红军为心头大患,1930年11月,蒋介石调集了约10万军队,以张辉瓒为前线总指挥,采取“并进长追”的战略,对我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围剿”。而当时我军只有4万人,红一方面军在毛主席的亲自指挥下,诱敌深入,而后集中优势兵力,于12月30日在龙冈歼敌第18师大部,俘虏师长张辉瓒及以下九千余人。余敌畏惧,纷纷撤退。此次“围剿”遂告破产。此次共歼敌13000多人。蒋介石仰天长叹。

二、第二次反“围剿”,毛主席亲自指挥,中央红军面对七倍于己的强敌,完胜于强敌。

蒋介石对井冈山红军的第一次“围剿”失败得很彻底,张辉瓒被活捉,10万“围剿”大军被打得七零八落,只好草草收兵。

对待“朱毛”这个“心头大患”,蒋介石可谓寝食难安。第一次“围剿”失败刚过一个月,蒋介石又开始筹划第二次大“围剿”。这次“围剿”在第一次“围剿”的基础上人数增加了一倍。20万厉兵秣马,企图一定要将红军置于死地。

1931年,蒋介石通过精心布局,委任他最信任的下属何应钦担任前线总指挥。在何应钦动身前,蒋介石特地面授机宜:“本次围剿,以缓进为主,不要急于求成,要以厚重兵力步步为营,稳扎稳打,防止红军各个击破……。”

3月下旬,国民党军部署完毕。

这时的红一方面军仍是第一、第三两个军团,人数略有减少,约为3万余人。经过第一次反“围剿”的锻炼和胜利后的养精蓄锐,斗志旺盛,毛主席提出了“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已为广大军民所接受,在第一次反“围剿”胜利后,根据地军民从各方面做好了反“围剿”的准备。

3万对20万,面对7倍于己的强敌,红军有胜算吗?在红军内部有高级将领指出,敌众我寡,实力悬殊,不如撤出井冈山根据地外围打游击。毛主席面对众说纷纭,果断决定:“攻其薄弱,再各个击破。”

蒋介石的围剿部队,谁最薄弱?毛主席通过分析,认为王金钰的第五路军力量相对薄弱。因为国民党自古以来都是以“自保”为第一要务,况且王金钰的部队是从北方调到南方,水土不服,打山地战经验不足。毛主席专门与红三军军长黄公略了解地形地貌,并特地叮嘱各作战部队:“敌人不动,红军坚决不能动。”

5天、10天、20天过去了,等到第25天,王金钰终于忍不住了,他派第28师开始试探性进攻。国民党28师师长公秉藩带领部队进入红军伏击圈后,被四面突如其来的红军彻底包了“饺子”。

紧接着,红军在首战告捷后15天横扫700里,不但粉碎了蒋介石的“围剿”,还扩大了根据地。毛主席又一次创造了“各个击破”的范例。蒋介石“步步为营”的战术又一次破产了。蒋介石此次“围剿”失败后,在南昌大骂何应钦无能,而且骂后失声痛哭。

1931年5月,国民党的第二次“围剿”失败后,国民党蒋介石又很快于6月组织第三次对中共苏区的第三次更大规模的大“围剿”。

三、第三次反“围剿,毛主席亲自指挥,中央红军又完胜于10倍于己的强敌。

第三次反“围剿”是1931年7月—9月,土地革命时期,国民党蒋介石调集了23个师另3个旅约30万兵力,蒋介石亲任总司令,赴南昌指挥,并请德、日、英军事顾问参与战事筹划,任何应钦为前敌总司令。蒋介石公开叫嚣要在“3个月内消灭红军”。蒋介石采取“长驱直入”的方针,企图先攻破红军主力,捣毁共产党的根据地。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以3万对国民党30万兵力。中国工农红军面对10倍于己的强敌,在毛主席的亲自指挥下,仍采取“诱敌深入”的方针,避敌主力,各个击破。共歼敌7个师,17个团,歼敌3万多人,俘敌18000余人,缴获枪支15000余支。取得了第三次反“围剿”全胜。蒋介石被迫通电下野,还动摇了国民党的军心,使国民党26军17000多人战场起义,改编为红军第五团,使红军发展到6万多人。

四、第四次反“围剿”在毛主席军事思想的指导下,险胜于强敌。

以瑞金为中心的中央根据地,扩展到28个县,总面积5万平方公里(台湾是3.6万平方公里)。

1932年底,国民党又调集了30个师的兵力,分三路向中央根据地发动第四次“围剿”红军在周恩来、朱德的指挥下,根据毛主席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采取声东击西,大兵团伏击,集中优势兵力,坚决围歼的作战方针。消灭敌3个师,包括52、59两个整师,取得了第四次反“围剿”的险胜。

五、红军在毛主席指挥下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胜利,但毛主席却遭受有史以来最残酷的排挤打击。

从1931年起,在王明继李立三之后的“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影响下,给党和革命事业带来了严重损失。但中央根据地在毛主席的领导下取得了1931年—1933春的第一、二、三、四次反“围剿”的胜利。

但是1931年11月的赣南会议,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机会主义错误路线却对毛主席的中央苏区工作进行多方面的批判和指责,不点名地对毛主席进行批判。同时,此次会议取消了红一方面军总司令和总政委,总前委书记的名义,这样,就把毛主席排除在中央苏区红军的领导之外。

1932年10月,中国共产党苏区中央局宁都会议后,毛主席再次受王明“左”倾冒险主义路线排斥,被免除红一方面军总政治委员的职务,改去地方主持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工作。以后红军由博古、李德全面负责。

这一时期,毛主席所受的打击是空前的残酷。正如毛主席自己所说:“我们被孤立了,他们把我这个木菩萨浸到粪坑里,再拿出来,搞得臭得很。那时候,不但一个人也不上门,连一个鬼也不上门。”

自1931年的赣南会议以后的三年多时间里,毛主席受尽了委屈和屈辱。

六、第五次反“围剿”红军惨遭失败,付出了巨大的血的代价。

1933年,蒋介石又发动了第五次“围剿”当时以博古为代表的中央临时政府,推行“左”倾政治策略和军事策略,并反对排斥毛主席的正确领导,他们不顾敌强我弱的实际情况,教条地提倡进行所谓的“正规”战争,以“阵地战、消耗战”来对抗国民党军队,采取“主动出击“,“御敌于国门之外”的进攻路线。最后发展到“逃跑主义”,导致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退出中央根据地,突围转移。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工农红军伤亡极其惨重,工农红军人数从八万六千多人锐减到只剩3万人左右。付出了惨重的血的代价。

在红军五次反“围剿”时期,毛主席尽管受到不公正待遇,遭到残酷打击,无情斗争,被排斥在军事领导的大门之外,但是只要有机会,就能不计任何前嫌,充分发挥自己超人的军事指挥才能,并且取得了难以置信的战役胜利。红军第一、二、三次反“围剿”,毛主席亲自指挥战斗,三次粉碎了国民党的“围剿”,取得了难以置信胜利。

中国工农红军的五次反“围剿”的惨重历史教训,也让我们明白一个道理,路线、方向正确,可以战胜一切困难,所向无敌。可以以少胜多,以弱胜强。路线、方向错了,条件最好也会失败。同时,正确的路线方向不是以自我标榜,自以为是所决定的,而是要在实践中检验。更重要的是,任何时候排斥正确的路线是必定要付出惨重的血的代价的。

评论问答

读中国现代白话小说《呐喊》随笔读中国现代白话小说《呐喊》随笔1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鲁迅先生的作品。读过那么多的文学作品,《呐喊》文集却让人读过后荡气回肠,久久不能忘怀。《狂人日记》,“疯言疯语”可所说的却未必不是真话。那本写满“吃人”的日记,是社会的真实写照。恐怖的封建压..

在鲶鱼洼(今分水岭水库)西南,老嘉山北有座小山包叫"金牛山"。传说山上有头"金牛"常在春耕、秋种中出现,帮助贫苦人家耕田、耙地。奇怪的是只要是"金牛"耕耙下种的庄稼,无论是旱涝都能丰收。传说中此"金牛"就是五百年前金岭村金家老二,名叫金牛死后变的。究竟是怎么回事儿,且容从头说起。相传金岭..

西湖风景区南缘月轮山麓到二龙头山麓,是当年华东四所著名教会大学之一的之江大学所在地,今为浙江大学分部,俗称浙大三分部。一九一六年,美籍《中国通》司徒雷登的弟弟司徒华林任之江大学校长后,下令在校内头龙头与二龙头两山之间的山涧上架设一座木桥以便利师生通行。此桥周围林木葱蔚,桥下山泉幽..

在明光西北约40里的石门口西北有一奇特的自然景观。山腰石崖上有一道裂缝,宽约一尺,长约七尺,深不可测。裂缝两边石壁如烟熏火烧一般,用手擦摸,手上会有一层黑灰。这裂缝中常常冒出黑烟,远看如云。每当有黑烟冒出时,天就会降雨,黑烟的浓度,烟云的大小和雨量的大小成正比。曾有放牛的孩子将斗笠..

楠溪故事之一有一个剃头老师叫阿春,人生驼背,胆生大。他话会讲,手会动,见了美女,涎直流。他手艺好,名声臭,年过三十还没娶老婆。听说村里来了个新住户,那个女儿貌生好冇讲道,他就心里痒痒真想苦。想来想去冇办法,他只好重金求媒婆。媒婆热天穿短裤,陪那美女阿秋去溪边洗衣服。阿秋看看媒婆臀..

女山北面,东到洪山头,西至潘村东,范围数十里,原是一望无际的芦苇荡。6/70年代,有一年端午节前,我还跟四婶去那里选苇叶包粽子。这片芦苇荡在当地人称"张凤滩",是因人得名,要问端详,得从一段美丽动人的故事说起。相传,清朝道光年间,盱眙县城有个富商叫严伍信,家财万贯。城里有华屋楼阁,沿街..

黄龙洞又名无门洞,飞来洞。地处西湖北山栖霞岭北麓茂林修竹深颇洞天福地之气象。它虽以洞名,其实近代以来较为吸引人的是道观园林胜景,而在晚清以前,则以佛寺驰名湖上。相传南宋乾祜年间,江西龙兴(今南昌)黄龙山以祷雨灵验著称的慧开(无门开)禅师应邀来到西湖,居住在栖霞岭北麓一处小奄中。一..

南宋年间,有一年,又逢三年一次的大比之期,各地学子纷纷云集京城临安,城中旅店早已人满为患。却说“西湖十景”印月井旁的吉祥旅店里,住着严州府睦州文昌的一位学子何梦桂举人,早在三月前就离开石峡书院来这里复习迎考。有道是“十年寒窗无人识,一举成名天下知”,何举人一边紧张学习一边掰着手指..

从前有个穷书生,屡试不中,仍苦读不已。这一年,赶考的日子又近了,他更是日夜用功。一天深夜,他刚睡下,便做了个梦,梦里他被关在一个四面都是墙的房间里,怎么呼喊求救都没有用,吓得他一激灵就醒了。书生觉得奇怪,便去请人解梦,解梦的先生听完笑道:“好梦,好梦,置之死地而后生(升),你这次..

在滁州沙河镇和明光张八岭镇交界的地方,有一座挺拔高大的山峰,山上树木茂盛、四季常青。这山有个美丽而神奇的名字叫"白米山"。在当地有这么一段美妙的传说。相传,很早以前白米山叫乱石山。山也没有现在这么高,那么挺拔,那么美丽。杂草丛生、乱石成堆、稀稀拉拉有几棵杂树。可绕山有一条常年不干,..

本内容由司马颙发布在历史故事频道

本内容发布在历史时间网网,毛主席困境中创造的辉煌—从五次反“围剿”看中国革命的艰难历程是一篇由司马颙创作的发布的历史文章,最新最全的历史内容数据信息平台,本站支持发布收藏转发分享海报,更多请登录历史时间网网。

作者

    《历史时间网》感恩您转发历史故事内容历史,支持司马颙的作品,,如需投稿请登录本站,登录后即可投稿分享收藏,并且看作文获取积分兑换礼品。

    登录 投稿说明

    https://www.lishitime.com/news/16923.html

长按下面的图片另存或分享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