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历史真相和进步意义
每当提到秦始皇,很多人都对他的功过是非存在较大争议,尤其是他的“焚书坑儒”之举,更是让后世诟病不已。大家纷纷认为,秦始皇焚书坑儒之举,是出于私怨的不良行径。
秦始皇在统一天下后,希望自己能够长生不老。因此,他积极寻访求仙不死之法,数不清的方术之士开始涌现出来,都扬言能够长生不老,骗取了秦始皇的信任和财富。例如,率领五百童男童女出海东渡的徐福,长期伴驾却在后来诽谤叛逃的侯生和卢生……。
回过味来的秦始皇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他下令全国严惩术士和方士,一经证实便严惩不贷。甚至于,秦始皇一次就坑杀了四百多名方术之士,坐实了自己暴君的形象。
据《史记》记载:
“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
以上记载,就是“焚书坑儒”一词的来源。 注意!《史记》中使用的词汇是“术士”,而非“儒生”。那么,原本应该是叫做“坑术”,怎么会成了“坑儒”呢?
西汉武帝时期,桑弘羊在著名的盐铁会议上,慷慨激昂地发表了宏篇大论,除了倡导中央集权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外,还狠狠打压了一些夸夸其谈的儒生。
桑弘羊认为,他们不切实际,只知空谈误国,甚至就像鸡鸣狗盗之辈一样投机取巧。说到激昂之时,他甚至趋于赞同秦始皇以前严厉镇压儒生和不惜坑杀的举措。就这样,“坑儒”一词开始在文献中正式出现。
再说说“焚书”,秦始皇能统一六国和实现大一统的宏图伟业,自然是一个成熟和伟大的政治家。他不会不知道,书籍是文化的载体,如果把所有书籍都烧毁了,那无异于就是对文化的迫害和对祖宗的背弃。对于一个执政者而言,显然不愿看到,作为上层建筑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化出现断层或者倒退。
因此,秦始皇所谓的“焚书”,绝不是要烧掉所有的书籍,泯灭所有的文化。否则,秦国之前的所有著作岂不是要全军覆没和荡然无存?
当然,我们现在也就没有机会读到“四书五经”了。
事实上,秦始皇虽然没有焚尽所有书籍,可也毕竟没收和销毁了相当多的书籍。比如,当时盛行的一些方术之书和已灭亡的诸侯国史书。据《史记》记载:
“惜哉!唯有《秦记》,不载日月,文略不具。”
这样,虽然有利于秦始皇收服六国之心,真正实现国家的一统局面。但是,却苦了后世的史学家,尤其是关注春秋战国那段时期的史学家们,比如司马迁。
固然,司马迁本人有古代传统史官的家庭背景,并且深受其父的影响,在获罪之后主动选择接受宫刑而出狱继续书写历史。据《史记·太史公自序》记载:
“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
司马迁在写《史记》之时,正值西汉王朝即将结束“黄老无为”而准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过渡时期。汉武帝当政后,经过长期的与民休息之国策,国家已经从秦末的战乱中逐渐复苏,为推行大有为之政奠定了基础。因此,此时在《史记》中记录“焚书坑儒”一事,颇有为儒家正名,甚至博取同情的意味。
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都开始质疑焚书坑儒的历史真相,肯定焚书坑儒的历史进步意义。
郭沫若在《读〈随园诗话〉札记》中这样表述:
“以焚书而言,其本意在于整齐思想和统一文字,在当时所处时代,实有必要。而始皇所焚并不多,书籍多藏于官家,民间欲学书者可去官家学习,此犹今之图书馆也。其后,焚书最多者实为楚霸王项羽,何能归罪于始皇耶?”
历史学家翦伯赞也指出,焚书坑儒对于古文献的保存和学术的传授而言,的确造成了较大的损失。但在当时面对“统一”和“分裂”斗争的年代,秦始皇的这种手段,有力打击了反动的旧思想,具有积极的意义。
结合史料记载和各位史学家的观点, 笔者个人也觉得,在中国第一次实现封建大一统之时,面临着巨大的阻力,面临着进步思想和反动思想的长期斗争。
秦始皇焚书的初衷,就是为了统一国人的思想,禁止反动思想的复活。为达此目的,集中焚烧了古代的文献,尤其是原来各国的史料,手段的确是过激了一些,有点简单粗暴的意思。但它的历史进步意义,也是显而易见的。
至于说到“坑儒”嘛,秦始皇当时无非就是集中处决了一批江湖术士和骗子而已,至多也就是量刑过重罢了,并没有大范围波及真正的儒生们。
当然!我本人并不是要为秦始皇翻案,他的好大喜功、苛捐杂税、滥用民力和严刑峻法等等行为,都是导致秦朝很快灭亡的原因。
但我依然觉得,秦始皇推行“焚书坑儒”,在当时的历史进步性也是不能被抹杀的。只不过,我们不能毫无批判地无限讴歌罢了。
欢迎您关注文史不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