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了解一下两伊战争(第一次波斯战争、斋月攻势)
两伊战争历时8年,是20世纪最长的战争之一。它是一场名副其实的“马拉松”式的消耗战,是一场对双方来说都得不偿失、没有胜利者的战争。在战争中,双方经济损失惨重,发展停滞,石油出口骤降,战争中的军费支出和战争导致的经济破坏共计到达6000多亿美元,战争使两国经济发展计划至少推迟20到30年。
伊朗和伊拉克虽然两国同是伊斯兰教国家,但素来不和。一是因为,位于波斯湾西北部的长约100公里的阿拉伯河,是伊朗和伊拉克南部的自然边界,也是两个国家重要石油出口通道。为争夺阿拉伯河的控制权,双方的矛盾日益尖锐化。二是因为,两国的穆斯林虽多数属于激进的什叶派,但两国什叶派穆斯林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迥然不同。在伊朗,建立了以什叶派高级教士集团为核心的、政教合一的伊斯兰共和国;在伊拉克,则建立了以萨达姆·侯赛因为首的伊拉克复兴党政府,虽然什叶派穆斯林占国内人口的多数,却处于被统治地位,激进的什叶派对此十分不满,长期与政府进行对抗。由于这两个主要问题一直未得到较好解决,双方经常发生各种各样的冲突,以致发生了大规模的战争。
1980年9月22日晨,伊拉克总统萨达姆趁伊朗在霍梅尼上台后政局动荡、经济恶化、军心不稳、伊美断交的时机,下达了对伊朗的军事目标发动“威慑性打击”的命令。接着,伊拉克出动大批作战飞机,袭击了伊朗首都德黑兰、大不里士、阿瓦士、克尔曼沙赫、提斯尔等共15个城市和7个空军基地。两伊战争爆发。
23日凌晨3时,伊拉克出动地面部队5个师,又2个旅、1200余辆坦克,分北、中、南三路向伊朗发起进攻。至29日,伊拉克军队深入伊朗境内15千米-30千米,占领了近400平方千米领土,控制了阿拉伯河东岸地区。
面对初战不利的形势,伊朗一面命令前线部队作殊死抵抗,一面征召预备役人员,向前线增兵,并动员全民参战。到10月底,伊朗军队终于挡住了伊拉克军队的全面进攻。此后,伊拉克军队尽管占领了伊朗的库尔德省和舒什、马里万等一些城市,但进展不大,伊朗逐步稳住了战局。
从1982年3月起,伊朗军队转入反攻,先后集中主力发动了代号为“胜利行动”和“圣城行动”的两次进攻战役。至5月24日,伊朗军队重创伊拉克军队,迫使其纷纷撤回国内,伊朗领土还在伊拉克手中的只有西部的席林堡和梅赫兰两个较为重要的边界城镇及其周围的狭长地带。6月29日,伊拉克宣布已将其军队撒出所占伊朗领土,两国边界又恢复战前状态。
为了不给伊拉克喘息之机,1982年7月13日晚,伊朗军队突破伊拉克防线,深入到伊拉克境内20余公里。伊拉克利用本土作战的有利条件,动用10万兵力进行反击,对进攻的伊朗军队进行围歼,挫败了伊朗军队的攻势。此后,伊朗的攻势基本停止,战争进入双方消耗的僵持状态。
从1984年4月起,伊拉克采取“以战迫和”方针,在地面和海上连续向伊朗发起主动出击。在局部地区,伊拉克对伊朗军队发动一系列的小规模袭击,并在战斗中多次使用化学武器。与此同时,伊拉克还利用其空中优势,发动了举世震惊的“袭船战”。
面对伊拉克的进攻,伊朗力争速战速决。从1986年2月起,伊朗先后进行了代号为“曙光”8、9号攻势和“卡尔巴拉”1、2、3、4、5、6号攻势,但是收效不大。至1988年7月,伊朗所占伊拉克领土几乎全部丧失。
为使两伊战争尽快结束,联合国安理会于1987年7月20日通过了要求两伊立即停火的第598号决议。从8月25日开始,在联合国秘书长主持下,两伊外长举行了多次会谈。由于双方在边界划分、战争责任、赔偿、交换战俘等问题上分歧很大,致使谈判毫无结果。
1988年,是两伊战争出现重大转折的一年。2月~4月,双方使用了数百枚导弹袭击对方的城镇,掀起了一场空前规模的“袭城战”。此后,在相持中,伊拉克渐渐占了上风。4月17日,伊拉克军队对法奥地区的伊朗守军发动了代号为“斋月”的攻势,经过两天激战,于18日下午全部收复被伊朗占领两年之久的法奥地区。伊朗在欲战不能、欲罢不忍的境况下,被迫于1988年7月18日宣布同意接受联合国安理会598号决议。8月20日,两伊双方实现停火,两伊战争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