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尘埃:多谋善断,得人者昌——《官渡之战》赏析


“官渡之战”占了《三国演义》第30与第31两回,是《三国演义》着重描写的具有战略意义的三大战役中的第一次。

历史上的官渡之战发生于东汉建安五年(200年)。在此之前,袁绍击灭公孙瓒,占据冀、青、幽、并四州,成为全国最大的割据势力;曹操则于建安元年(196年)迎汉献帝都许,利用“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擒吕布,灭袁术,败刘备,直接控制兖、豫、徐三州和扬州部分地区。双方都具有统一天下的雄心和实力,都把对方视为自己最大的障碍;同时,双方的地盘彼此相接,要发展就必须吃掉对方。于是,一场不可避免的决战在官渡(今河南中牟境)地区展开了。经过一段相持,曹操为了改变兵少粮乏的不利局面,大胆采纳许攸献计,奇袭乌巢,焚烧袁军粮屯。袁绍指挥错误,军心动摇。曹操乘机发动猛攻,大败袁军,俘获极多。袁绍元气大伤,从此一蹶不振。这一仗,为曹操彻底消灭袁绍集团、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罗贯中在充分掌握史料的基础上,运用艺术家的生花妙笔,把这场规模宏大的战役写得波谲云诡,惊心动魄,使之成为书中最具有艺术魅力的情节单元之一。“官渡之战”的情节发展可分五个层次。

第一层,写袁、曹两军相持于官渡,互有胜负。第30回一开始,袁绍亲率七十万大军(据史籍,实为十一万),进逼官渡;曹操闻报,率军七万(据史籍,实为一两万),前往迎敌。顿时,官渡地区战云密布,吹角连营。这是关系到两个最强大的政治军事集团命运的一场大战,也是袁绍与曹操之间第一次面对面的较量。双方都志在必得,战斗空前激烈。袁绍凭借优势兵力,初战告捷;又在曹军寨前筑起土山,上立楼橹,居高临下箭射曹军,欲逼曹军放弃官渡。曹操用刘晔之计,连夜赶造发石车,打死袁军大批弓箭手,使袁军不敢登高射箭。袁绍又命军士挖掘地道,欲以此攻入曹军营中。曹操再用刘晔之计,绕营挖掘长堑,使袁军白费力气。尽管袁军气势汹汹,却无法前进;而曹军亦暂无取胜之策,双方处于僵持状态。

第二层,写曹操从荀彧之议,不顾兵疲粮乏,坚守待变。当他得到袁绍命大将韩猛押运粮草的情报后,立即命徐晃、史涣袭击袁军粮车,放火烧之。袁绍救应不及,为防再度上当,即遣大将淳于琼率领重兵守卫乌巢粮屯。可是,袁绍没有想到,“那淳于琼性刚好酒,军士多畏之;既至乌巢,终日与诸将聚饮”。这就为乌巢被烧埋下了伏笔。

第三层,写袁绍谋士许攸投奔曹操,曹操采纳其计,亲率精兵奇袭乌巢,火烧袁军粮屯。两军对峙两个多月,急需打破僵局。可是,袁绍凭着兵多粮足,不思进取,无所作为,只想坐等曹军粮尽自败。当谋士许攸截获曹操要求荀彧火速接济粮草的书信,向他提出分兵袭击许都的建议时,他不敢当机立断,反而怀疑“此书乃诱敌之计”,白白放过了大好时机。不仅如此,他还因许攸的过失而怀疑其献计的动机:“汝与曹操有旧,想今亦受他财贿,为他作奸细,啜嫌吾军耳!”硬是把许攸推入曹操的怀抱。许攸熟知袁军虚实,向曹操进献奇袭乌巢之计。曹操欣然采纳,亲自出马,一举奏效,使整个战局出现了重大的转折。

第四层,写曹操乘袁军人心动摇之机,发动猛攻,大获全胜。乌巢被烧,袁绍一面命蒋奇前往救援,一面遣张郃、高览攻击曹军大寨。然而,其算计皆落曹操之后,结果蒋奇被伪装袁军的张辽所杀,张郃、高览兵败惧谮而降曹操。这样一来,袁军内部矛盾上升,人心惶惶,士气低落。曹军乘机劫寨,“绍军折其大半”。曹军又散布谣言,说要去截断袁军后路,借袁绍分兵之时,大举进攻;“袁军俱无斗志,四散奔走,遂大溃”。这一仗,消灭了袁军主力,身为主帅的袁绍“披甲不迭,单衣幅巾上马”,“尽弃图书车仗金帛,止引随行八百余骑而去”。真是土崩瓦解,一败涂地!第五层,写袁绍重整旗鼓,与曹军再战于仓亭。曹操用程昱所献“十面埋伏”之计,先诈败后退,激励众军回身死战,然后伏兵分批杀出,使袁军再度遭到惨败。从此,袁绍集团再也无力与曹操争雄,只能坐等曹操收拾了。

“官渡之战”在艺术上获得了很高的成就。综观整个单元,可以看到这样几个显著的特点:

(一)成功地塑造了曹操和袁绍的艺术形象,这是这一单元给人印象最深之处。

先看曹操。在“官渡之战”这一单元里,曹操深谋远虑,指挥若定,充分表现了他的雄才大略,不愧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首先,在这场力量悬殊的决战中,面对袁绍这样强悍的对手,他坚韧顽强,始终保持着必胜的信心。两军初次交锋,曹军大败,他毫不介意;相持数月,粮草不继,他咬紧牙关坚持。当胜负之势未明之时,他的心中不可能没有紧张、疑虑,但他却一直不露声色,反而时时“大喜”,“欢笑”。联想到他在濮阳遭到火烧险些被俘(第12回),在宛城遭到袭击几乎丧命(第16回)时,那种败而不馁、殆而复振的气概,人们不能不惊异他罕见的顽强。这不服输、不丧气、不死不休的顽强精神,乃是他在众多军阀中脱颖而出,翦灭一个又一个对手的重要原因。

其次,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他善于抓住时机,巧于用奇,敢于冒险,表现出过人的胆略。当获得袁军运粮的情报时,他立即命徐晃、史涣前去袭击,使袁军几千辆粮车化为灰烬;夜袭乌巢,他亲率五千精兵前往,袁军眭元进、赵睿所部从背后杀来,部下要求分兵拒之,他却大喝道:“诸将只顾奋力向前,待贼至背后,方可回战!”这奋不顾身的雄姿大大振奋了士气,片刻之间,既焚毁了袁军粮屯,又击灭了眭元进、赵睿,使奇袭获得完全成功。曹操的机警敏悟和不怕风险,使他常常能争取主动,战胜敌方。

其三,他重视发挥谋士的作用,博采众长,为我所用。曹操本人精通韬略,多谋善断,但他并不过于师心自用,而是常常听取众多谋士的见解,择善而从。在官渡之战中,这一点表现得特别突出:对付袁军的楼橹和“掘子军”,用的是刘晔之计;向袁军发动总攻,用的是荀攸调动敌方,乘势猛攻之计;仓亭再战,用的是程昱“置之死地而后生”和“十面埋伏”之计……自然,曹操还谈不上从善如流,但用众人之智以补己之不足,使他在险象环生的情势中每每应付裕如。对此,绝大多数对手只好自叹不及。

其四,他慧眼识人,心胸豁达,善于接纳人才,抚绥部众。当许攸背袁来投时,刚刚解衣歇息的他“不及穿履,跣足出迎”,“先拜于地”,欣喜之情,溢于言表;许攸建议奇袭乌巢,他欣然采纳。张辽怀疑有诈,他却精辟地指出:“今吾军粮不给,难以久持;若不用许攸之计,是坐而待困也。彼若有诈,安肯留我寨中?且吾亦欲劫寨久矣。今劫粮之举,计在必行,君请勿疑。”当张郃、高览来降时,夏侯惇担心靠不住,他却表示:“吾以恩遇之,虽有异心,亦可变矣。”坦然接受。这种广揽英杰的开放气度,对于瓦解敌军起到了重要作用。更为难得的是,在大败袁军之后,在缴获的图书中检出书信一束,“皆许都及军中诸人与绍暗通之书”。有人主张:“可逐一点对姓名,收而杀之。”曹操却说:“当绍之强,孤亦不能自保,况他人乎?”于是“命尽焚之,更不再问”。如此处理,是很需要一点容人之量的。这就大大安定了人心,感动了那些一度动摇的部属,巩固了自己的阵营。无可否认,曹操也有嫉贤妒能的一面,干过许多摧残人才的坏事;但在其创业阶段,善于用人却是他的主导方面。正因为这样,曹魏集团人才之盛,在当时堪称第一。

这几个方面的长处,使曹操理所当然地成为官渡之战的胜利者。罗贯中以色彩鲜明的笔触,突出了曹操的这些优点,表明他并没有不问青红皂白地丑化曹操,这表现了一个杰出艺术家对历史的尊重,对人物性格丰富性的追求。

与曹操相比,袁绍恰恰是一个鲜明的对照。平心而论,在东汉末年的社会大动荡中,袁绍并非凡庸之辈,亦非仅靠高贵门第以成大事之人。他有雄心,有魄力,有眼光,堪称际会风云的英杰之士。敢于率兵尽诛阉宦(第3回),虽然杀戮过重,但可见其胆略;厉声斥责擅谋废立的董卓为“谋反”,拔剑与之对峙(第3回),可以见其勇气;会合十八路诸侯共讨董卓,慨然担任盟主(第5回),虽然有始无终,但可见其声威;在危急关头大呼“大丈夫愿临阵斗死,岂可入墙而望活乎!”(第7回)可以见其雄风。短短几年间,他就占据冀、青、幽、并四州,成为全国最大的割据者。与公孙瓒、袁术、刘表、刘璋、吕布等人相比,他确实算得上佼佼者,确有虎视华夏,一统天下的雄心。然而,在与曹操的抗衡中,他的种种弱点却暴露无遗。可以说,曹操之所长,正是他之所短。这突出地表现在:第一,胸无伟略,见事迟缓,坐失战机。战役之初,他断然拒绝沮授“宜且缓守”的主张,企图一举击败曹军;当进攻受挫,战事处于胶着状态时,他又拿不出任何有效的办法,而是消极对峙下去;许攸建议奔袭许都,本是一条妙计,却被他轻率否定。由于他缺乏明确的战略方针,计谋远逊于曹操,只好眼睁睁地失去主动权,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第二,不辨贤愚,用人不当。本来,他的手下人才济济,这是他称雄一时的重要条件;但他在识别人才,使用人才问题上却犯了一系列严重错误。或仅凭亲疏关系和一时好恶用人:淳于琼贪杯好酒,仅仅因为是他的老关系,便被委以护粮重任,就是一个明显例子。或忠奸不分,是非混淆:田丰、沮授这两个最有才干的谋士,一囚于邺城,一拘于军营,英雄无用武之地;逢纪、郭图专事挑拨离间,他却言听计从。如此待人,怎不使贤士寒心,英才丧气!由于他处置不当,促使许攸、张郃、高览投奔曹操,以致关键时刻内讧不已,整个集团分崩离析。第三,心胸狭隘,文过饰非。田丰的遭遇最能说明这一点。本来,官渡之战的结局已经证明田丰的预见是正确的,袁绍本人也意识到了,一再后悔地说:“吾不听田丰之言,致有此败。”既然如此,就该坦率承认错误,重新起用田丰,改弦更张,那样,其事业还有复兴的可能。然而,袁绍耿耿于怀的却是自己的面子,喋喋于“羞见此人”,结果听信了逢纪关于田丰讥笑他的谎言,竟一怒而将田丰杀死!如此害贤掩过,又怎么谈得上重振基业!总之,作者笔下的袁绍是血肉丰满的,尽管他有过显赫的业绩,却只能成为曹操的手下败将;尽管他不愿服输,口吐鲜血时还宣称“誓与曹贼一决雌雄”,却无可挽回地走向灭亡。

(二)战争描写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在“官渡之战”这个单元里,战争形势变化之迅速,攻守转换之频繁,都是少见的。袁、曹双方你来我往,如同浪涛搏击,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这一点,只要与“赤壁之战”、“夷陵之战”略加比较,就可一目了然。在“赤壁之战”中,由于战争双方隔江对峙,作者把主要力量用于描写曹、刘、孙三家的斗智斗谋,通过反复斗智来预示战争的结局;最后的火攻虽然气势宏大,却是片刻完成,一举成功。在“夷陵之战”中,先是蜀军长驱直入,吴军节节抗击;经过将近一年的对峙,吴军转入大反攻,蜀军则全线崩溃,失去还手之力,攻守易势非常分明。而在“官渡之战”中,双方犬牙交错,反复争夺,进攻与反攻交织在一起,使人难于一下子断定胜负。曹军袭击乌巢,袁军却企图来个“围魏救赵”;曹军刚刚大获全胜,袁军又来个全面反扑。这种持续不断的厮拼,使整个单元呈现出强大的张力,读者直到看到最后结果,情绪才会为之一松。

(三)注意细节的提炼与加工。

“官渡之战”的情节,大部分于史有据,但作者为了更好地刻画人物,在细节的提炼上颇费经营。如“许攸问粮”这个细节,本于《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注引《曹瞒传》。罗贯中对这一史实稍加改造,在其前加上许攸截获曹操致荀彧书信,得知其军粮已尽的伏笔,再把曹操在许攸追问下终吐实言改为一直不说老实话,最后还装模作样地“附耳低言曰:‘中止有此月之粮。’”直到许攸拿出他的亲笔信,当面戳穿假话,他才不得不承认。这看似细小的加工,生动而深刻地表现了曹操诡诈的性格,成为《三国演义》中脍炙人口的细节描写。

评论问答

200万年前,人类进入打制石器的旧石器时代。100万年前,人类掌握了火的使用技术。2万年前,人类发明弓箭。1万年前,人类进入定居农业社会。前7000年,中国仰韶文化时期已有陶窑及模制的陶器。前4241年,古埃及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前4000年,埃及人已掌握陶器制造、冶金术、酒醋制造、颜料染色。..

辛亥革命爆发后,金岳霖剪去了头上的辫子,还仿照唐诗(黄鹤楼》写了首打油诗:辫子已随前清去,此地空余和尚头。辫子一去不复返,此头千载光溜溜。1921年4月21日,来自德国的露娜小姐在洛阳见到吴佩孚后,一见倾情,无奈吴却并不领情。回国之后,露娜小姐写信对吴大帅下了“最后通牒”:“吴大帅,我爱..

1、电影里的唐伯虎是用装病来回绝宁王朱宸濠的征召。历史上的唐伯虎,确实曾应宁王朱宸濠之聘,去江西做官。但唐伯虎在宁王幕下工作了半年,发现宁王总是在做不法的事,预料到宁王必反。有一次,宁王派人送礼物给唐伯虎。唐伯虎就故意脱光了衣服,赤身裸体蹲在地上。同时还当着送礼人的面,动手玩弄自..

陈化成,字业章,号莲峰,福建同安县人,生于公元1776年,去世于公元1842年。陈化成行伍出身,随后因为军功一路升到福建水师提督。鸦片战争爆发之时,为了加强江南一带防务,陈化成改任江南提督,在鸦片战争中为保卫吴淞要塞,最后壮烈殉国。陈化成与侵略中国的英军力战,最后战死沙场,是值得后世人敬..

在男女主的故事里面,往往都会被安排上一个两个甚至几个配角,这些配角往往又喜欢着主角,在电视剧《大唐荣耀》中也不例外,女主沈珍珠是一代才女,在唐朝中期,运用自己的才智,对唐朝今后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剧中的沈珍珠温柔具有才智,是个不可多得的才女,不仅如此,她的容貌也极其出众,是个..

前不久,美国百事可乐公司历史上首位女性首席执行官英德拉·努伊,到北京参加中科院科学与人文论坛。期间,她与中科院的学子们谈起成为CEO在大学校园里应做的准备。努伊表示,要成为最棒的,需付出很大努力。而作为领导人,必须要有非常棒的沟通技巧,并坚持不可或缺的一贯性。除此之外,就应当有勇气..

传统戏剧中的陈世美,自报家门是湖广均州人氏。据《均州志进士篇》记载:顺治十二年,乙未科史大成榜,陈年谷,官贵州思石道兼按察司副使布政司参政。又据《湖北历史人物辞典》(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出版)记载:陈世美,清代官员。原名年谷,又名熟美,均州(即湖北均县,现丹江口市)人,出身于仕官之家。..

中国历史中主要的朝代,每个不同,而尤以赵宋为显著。说也奇怪,各朝代创业之主,虽凭军事力量夺取江山,只有赵匡胤是个职业军人。其他如汉高祖为亭长,唐高祖和隋文帝是贵族,元太祖和清太祖是少数民族的领袖,明太祖是农民,他们的政治背景在创立帝业时先声夺人。只有宋太祖赵匡胤以军功起家,即创立..

继2010年陈凯歌电影版 《赵氏孤儿》后,近日电视剧版的《赵氏孤儿案》热播,再度让这段扑朔迷离的历史成为关注焦点。其实所谓的赵氏孤儿在历史上是不存在的,是司马迁根据一些战国时期的传说创作出来的。《赵氏孤儿》的故事起源赵氏孤儿就是历史上的赵武,说到赵武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但是你一定知道..

评选的标准是,入选的人都是是当时的英雄人物。所谓死的窝囊,是指他们或者由于不应该有的失误,或者由于命运的捉弄,很丢人地死去了,根本不符合自己的历史地位。而如果他们不死,是很有可能改变历史的。象项羽、岳飞,袁崇焕,之类的没有入选,因为他们的死法是一种英雄的死法。1.齐桓公。一代霸主,..

本内容由狄仁杰发布在历史故事频道

本内容发布在历史时间网网,历史的尘埃:多谋善断,得人者昌——《官渡之战》赏析是一篇由狄仁杰创作的发布的历史文章,最新最全的历史内容数据信息平台,本站支持发布收藏转发分享海报,更多请登录历史时间网网。

作者

    《历史时间网》感恩您转发历史故事内容历史,支持狄仁杰的作品,,如需投稿请登录本站,登录后即可投稿分享收藏,并且看作文获取积分兑换礼品。

    登录 投稿说明

    https://www.lishitime.com/news/14755.html

长按下面的图片另存或分享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