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河北发现武大郎墓,考古学家打开棺材后,揭开800多年骗局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人才辈出,众多文人雅士留下了脍炙人口的作品,其中自然也包括了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
熟悉《水浒传》的朋友们肯定都知道梁山108将,但其实还有一个人物肯定让大家印象深刻,那就是——武大郎。
我们都知道《水浒传》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是非常成功的,武大郎的形象就是为了突出武松而存在的,所以武大郎从古至今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又丑又矮的窝囊废,而且还娶了一个红杏出墙的媳妇。
而在《水浒传》原书中一句“大郎,该吃药了”,则把潘金莲刻画成蛇蝎美人的一副形象。
可谁都没想过,历史上的武大郎和潘金莲竟真有其人,他们真如小说中描述的一样吗?让我们一探究竟。
《水浒传》中的武大郎据《水浒传》中描述,武大郎和武松是亲兄弟,但是二人差距十分明显。武大郎身高都没有五尺,长相丑陋,以卖烧饼为生,是个名副其实的“窝囊废”;其弟武松身高八尺、仪表堂堂,拥有一身好功夫,在官府当差。
众人见武大身材矮小,老实本分,于是都羞辱他,“三寸丁谷树皮”就是给他起的外号,按理说这种人应该娶不到媳妇孤独终生,那他是怎么迎娶的如花似玉、貌美如仙的潘金莲呢?
书上描写说,潘金莲从小就被卖到地主豪绅家做丫鬟,等到年龄稍大一些,出落得亭亭玉立,地主见色起意,对她十分喜欢,多次揩油并且想要强行占有她,潘金莲宁死不从。
于是潘金莲主动告诉地主的老婆,但是这件事被地主的老婆知道了以后反而觉得潘金莲是“狐狸精”,一气之下把她逐出府,并许配给了武大郎,且是在武大郎一分钱都没花的情况下。
婚后的武大郎,因为为人忠厚老实,相对于封建社会很多的穷人,家庭条件相对较好,对妻子潘金莲也视若珍宝。可是,因为武大郎外貌条件实在是太差了,和美貌的潘金莲站在一起,真是太不搭了。
但是武松的条件非常优越,用现在的话说,长得帅,还是公务员。所以潘金莲费尽心思勾搭武松,结果当然是被拒绝了。
出乎意料的是,富家公子西门庆看中了她,两人经过王婆的介绍后开始行苟且之事,并谋划串通毒杀武大郎。正是因为潘金莲水性杨花,人尽可夫,让她一直被后世辱骂。
正是因为如此,河北邢台清河县武家那村的村民不开心了,他们觉得《水浒传》中对武大郎和潘金莲的描写,侮辱了他们的祖先。他们邀请了媒体,拿出了武家世代流传的家谱,用来为武大郎洗清冤屈。
武家后人眼中的“武大郎”记者从武家后人武书常嘴里了解到,武大郎不仅不是一个“三寸丁”,而是一个身高一米八的北方壮汉。武大郎也不卖烧饼,反而是高中的明朝进士。正因如此,他认为《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的后人欠武大郎一个道歉。
可是真实的武大郎这么优秀,为什么《水浒传》中要把武大郎塑造成这个样子呢?难道这其中有什么隐情吗?
武书常在采访中说道:“武大郎卖烧饼纯粹是胡扯,考证起来,武大郎这个人绝对是勤学上进的”。随即,武书常拿出了武家家谱翻看。
从家谱中来看,武大郎本名为武植。武家先祖在山西晋阳郡居住,武植是家里唯一的孩子,所以叫他大郎;又因在族里排行老四,也称武四。
历史上大多数地区都是多灾多难,战乱、瘟疫、旱灾、蝗灾等时有发生。明朝初期,燕王朱棣起兵反抗,四年后朱棣取得胜利,建文帝出逃。这四年来造成了河北多数地区廖无人烟,因此大量山西人被迫移民河北,类似于“湖广填四川”。
百姓们生活很艰难,四处逃荒、移民,武植这时候就跟着母亲来到清河县。武大郎一家落户清河县以后,开荒种地,生活艰难困苦;机缘巧合下去了大户人家潘家的染坊里做了一名学徒,但是由于武大郎聪明伶俐,得到了潘老太爷的赏识,于是就让他去做了陪读。
就这样,在陪读的过程中,武大郎勤奋好学,孜孜不倦,对“四书五经”倒背如流不说,令人更加敬佩的是他竟然对武功也无师自通,常常助人为乐。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进京赶考之后,武大郎高中进士,这可是真正的“光耀门楣”啊。当场武大郎就通过抽签抽到了山东聊城地区阳谷县去做了县令,就此走上了仕途之路。
进士及第后,潘金莲就嫁给了武大郎。武大郎带着刚成亲的妻子潘金莲走马上任了。任职期间,武大郎勤政爱国,为百姓谋福祉,替大家解决了很多民生大计的问题,例如平反冤假错案、兴修水利,深受百姓爱戴。
阳谷县百姓们为了赞扬武植专门为其立下了功德碑。
八百多年来,武家后人世世代代为自己的祖先守陵,到武书常已经是第二十五代后人了。武书常说道:“我的父亲在这里守了十五年,不管外界对我们的祖先是辱骂还是什么,我们从来没有因为过这个而感到羞愧”。
为了纪念武大郎,武家后人一起修建了一座武植祠。一直以来,武家后人都以武大郎作为骄傲。正因为如此,他们对《水浒传》中武大郎的形象相当痛恨,所以才有了为武大郎“伸冤”这一说。
既然如此,那潘金莲真如书中描写中一样吗?为了解答这个问题,潘家的后人给出了答案。
根据潘家后人描述,武大郎夫人潘氏并不是《水浒传》中描写的那种狠毒的女人,出轨西门庆后杀死自己的丈夫更是无稽之谈,至于被武松杀掉,那更不可能了。武大郎在现实中并没有弟弟,《水浒传》中的武松在清河县确实存在,但两人年岁差了270余岁,武松生于北宋,而武大郎是明朝永乐年间人。
潘金莲是清河县黄金庄人,潘家在当时可是高门大户,潘金莲的父亲曾经是邯郸知州,祖上的家业是开设染坊,是当地有权有钱的人物的代表。
那么,身份如此悬殊的两个人是如何喜结连理的?
武大郎当时在潘家做伴读,因为相貌不凡,头脑发达,又积极上进,潘家的长辈时常夸奖他,认为他将来一定会前途无量。
而潘金莲从小就就是大家闺秀,知书达理不说,偏偏又十分美丽,是十里八乡有名的才女。所以给她提亲的人都快要把门槛踏破了,她也一直没同意。
生活在一个府邸里,潘金莲早就好奇长辈们天天夸奖的男人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了。偶然见过几次面后,潘金莲就对那个文武双全又很有礼数的年轻人芳心暗许了,时不时地接济武大郎。就这么一来二去的两个人渐生情愫,等武大郎高中进士以后,就迫不及待向潘父求娶。
婚后,夫妻两人和和美美、相敬如宾,生育了四个孩子,恩爱到老,甚至死后两人都合葬在了一起。
专家眼中的武大郎据武家后人武书常介绍,所有证据都是从武家的墓地“武植墓”当中发现的,(武植墓现在列为河北省清河县的文化景点)。1946年,1967年分别被盗墓贼破坏过两次,现在的样子是1996年武家后人为了便于后人参观重新修建。
据了解,1992年时,文史学者徐超来到河北省邢台市清河县武家那村调查,为了搞清楚武大郎的真实身份,希望能找到武大郎的古墓。
当时的村民并不知道武大郎古墓到底在哪里,甚至感到茫然,徐超顿时感觉大失所望。直到有人提到是不是那个被破坏两次的古墓,徐超这才精神起来,匆匆跑去调查了当地史料,结合原本的研究,随即判断这个古墓的墓主人应该就是传说中的武大郎。
徐超跟随着村民来到被破坏的豪华古墓,经过寻找他找到了武大郎护林碑,这个无疑是个重大发现,徐超上前查看,石碑已经饱经风霜,上面字迹倒是破坏的不是特别严重,依稀还能辨认出内容。
碑文的内容的发现令文史学者徐超欣喜若狂,这基本可以确定墓里葬着的就是武大郎,于是他决定挖掘古墓。
但是挖掘古墓这件事需要得到武大郎后人的同意,于是徐超和几位历史学者找到村委会,希望可以同意他们的请求:挖掘古墓。
这个想法和武家后人不谋而合,他们希望确定先祖的身份。事不宜迟,在一切准备就绪时开启了挖掘工作。
打开这座古墓,为圆井式结构。除此之外,专家还意外发现了墓志铭,这可真是意外之喜啊!
墓志铭上的铭文大致如下:“武公讳植,童时谓大郎,公幼年殁父,与母相依,衣食难济。少时聪敏,中年举进士,官拜七品,清廉公明,乡民聚万民伞敬之。然悠悠岁月,历历沧桑,名节无端诋毁,古墓横遭毁劫,令良士贤妇饮恨九泉,痛惜武公,以示后人,是为铭记焉。”
从这个不难判断出,武大郎生于贫寒,聪敏好学;后来高中进士,作为父母官造福一方,百姓在他告老还乡时为了颂扬他还赠送了万民伞;武大郎的夫人潘金莲则出生名门望族,是个不可多得的贤惠妻子。
由此可知《水浒传》中对武大郎的描述是完完全全相反的,武大郎绝不是卖烧饼的,反而是百姓歌颂的父母官;其妻子潘金莲贤良淑德,大家闺秀,绝非书中描述的蛇蝎心肠、不知廉耻。
随着挖掘工作的进行,发现了墓中的两座楠木棺材并列用铁链吊着,
由此可以得知当时的武大郎并没有采用土葬,而是井葬。
为什么有两座棺材呢?
其实也不难得知,武大郎在世的时候和妻子潘金莲恩爱无比,所以才会选择葬在一起,应了那句“ 生同衾,死同穴”。
考古工作者兴冲冲地打开武大郎的棺材,但结果让他们大失所望。墓内在经历了两次盗墓之后已经破烂不堪,根本就没什么有价值的东西,但经过考古人员的认真发掘,意外发现了一根61公分的小腿骨。
经过专家们依据小腿骨的比例和他们以往的经验推断,武大郎的实际身高应该在 1.80 米以上;之前还是猜测,现在用事实证明了武大郎绝不是《水浒传》中的“三寸丁”一样的存在,由此揭开了流传了800多年的骗局。
世人眼中的“武大郎”既然如此,那为什么武大郎的名誉受到了这么严重的破坏呢?
武书常说:“武大郎小时候生活贫困,去潘家做伴读之后,认识了好朋友黄堂。后来两人一起进京赶考,武大郎考中了进士,黄堂却名落孙山了”。
武大郎跑去山东阳谷县做官后,黄堂家的房屋失了一把大火,他走投无路,于是决定去找武大郎接济一下他,并且说不定还能谋个一官半职。
结果黄堂在武大郎家住了半个月,只是来的当天见过武大郎,后来就没碰见过。黄堂觉得武大郎不够重视他,故意避而不见,一气之下不辞而别回到了清河。
为了让“不念旧情”的武大郎得到惩罚,黄堂在回去的路上捏造武大郎夫妻二人的“丑事”,最经典的一句就是说“武大郎攀杠子 上下够不着”;不仅如此,他还在树上、在墙上画了很多侮辱二人的图画。
就这样,经过黄堂的编造,武大郎和潘金莲的形象彻底被破坏了。
如果只是黄堂的污蔑顶多是从阳谷县到清河县这一代消息传得比较快,但是好巧不巧的,戏班子把武大郎潘金莲的故事编成了戏剧,这就导致二人的故事越传越广,最后变成了施耐庵写《水浒传》的人物素材。
话说后来黄堂回到家后,家中的房屋焕然一新,顿然醒悟。原来武大郎并不是因为看不起他,而是顾及他的面子,加上政务繁忙才对他“不理睬”;可惜这时候后悔已经晚了,流言总是比事实传播的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