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观察|网暴“微暴力、重伤害”,需对症下药
澎湃首席评论员 沈彬
6月28日,抖音举办预防治理网暴开放日,屏蔽和举报不当评论、私信临时对话设定、一键防暴等新功能宣布正式上线。
今年春节前夕,中央网信办决定开展为期1个月的“清朗·2022年春节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重点整治借疫情、社会热点事件等挑动网民对立,进行人肉搜索、辱骂攻击等网络暴力行为。今年4月,中央网信办就加强网络暴力治理进行专门部署,要求网站平台认真抓好集中整治,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确保治理工作取得扎实成效。各平台结合自身业务特点、网民行为特征,落实中央网信办的要求,摸索平台治理网暴的措施。
从刘学州被网暴致其自杀,到东航空难后死者家属因在网上悼念,而被网暴“云守孝”,再到唐山打人事件之后,相关用户被误认为是凶手,遭遇海量网暴……网暴不仅是赛博空间里的暴民狂欢,更发展到对公民生活安宁的现实骚扰,直至“闹出人命”。
抖音也坦承了治理网络暴力的难点:首先是判断难,网暴和非网暴的界限模糊;网暴的留言聚集速度和数量,难有量化标准。其次,网暴内容机器识别难,比如利用谐音、缩写发布带有挑衅、讥讽意味的言论或者P图,介于批评与网暴之间的内容,机器均难以识别。正视问题,特别是从技术上寻找解决网暴方案,就距离制服网暴的恶龙近了一步。
首先,网暴很多出自所谓“正义之心”,但是却走向了正义的反面。
据统计,超过50%的网暴行为由重大灾难、悲剧人物等现象引发。一些网民的初衷还是希望“惩恶扬善”,结果可能误伤了无辜,或者在羊群效应之下被带了节奏。网暴很多时候成为一种以正义之名的猎巫狂欢。这需要强化对所有语言暴力的甄别、预警、筛查,所有平台共同必须一起打造反网暴的基础设施。有的平台已开始提示“发个友善的弹幕见证当下”,主动引导网友理性、友善发声。
其次,因为网暴是一种基于社交平台新型侵权方式,目前并没有直接的法律规制,针对聚沙成塔式的微暴力特征,要进一步夯实法律基础,而立法之前需要有更丰富的反网暴实践。
我国民法、刑法针对造谣、诽谤等传统侵权手段,提供了“诽谤罪”“暴力侮辱罪”等司法工具。但是,具体的网暴往往不是以造谣形式出现,而是海量的挑衅、扭曲、尖酸的言语,它可能是对当事人的奚落、带节奏、集中性的骚扰、恶意的P图。
B站UP主、癌症患者“虎子的前半生”,生前遭遇网友恶意带节奏,以其若干消费记录作为依据,认定其“炒作”,其视频往往被“癌细胞战胜”等恶毒弹幕盖得严严实实。这种赤裸裸的网暴,却很难在适用“诽谤罪”等既有法律工具予以制裁。事实上,从被怂恿自杀的“罗小猫猫子”到刘学洲的悲剧,都还没有网暴者受到法律惩戒。
网暴具有“微暴力、重伤害、众参与”的特征,成为非传统的人格侵权风险,一边是海量乌合之众的个体责任之轻,一边却是网暴聚集之后的伤害之重。这需要针对网暴聚集的传播特性做出动态治理。
一方面,要健全网暴受害者的求助机制,畅通救助渠道,提供个性化的救助方案,治网暴要更注重被害人的个体感受,及时形成阻断。
今年4月,中央网信办就要求平台建立健全网络暴力当事人实时保护机制,调整私信功能规则,及时过滤“网暴”内容,强化“一键防护”等应急保护措施,建立快速取证和举报通道。这一次,抖音上线了“一键防暴”功能,以及私信的临时对话设定功能:限制陌生人每次只能向单个用户发送一条的申请信息,用户回复后,陌生人才能与其临时对话,有效期为 24 小时,超时后重新申请。此前,微博官方也推出私信功能强化,用户可主动选择是否接收未关注人私信。通过技术手段,让风暴眼中的当事人与陌生人“脱离接触”,能避免海量的网络微暴力加诸于个体身上。
另一方面,针对网暴者“法不责众”的心态,需要在平台治理中探索经验,进而上升为网暴的法治治理,不能让网暴者逍遥法外。
此前,中央网信办要求,针对首发、多发、煽动和跟风发布等不同情形,分类处置网络暴力相关账号,连带处置违规账号背后MCN机构。这需要实现网暴的溯源问责,对于职业碰瓷、长期拉踩引战、挑动对立的网络主体乃至背后的MCN机构,实施精准处罚,通过宣传典型案例,做到惩一警百,让“键盘侠”学会敬畏。再下一步是提炼案件共性、违法特征,逐渐构建反网暴法规。
网暴是网络公害,各平台必须压实主体责任,守土尽责,协同发力,绝对不能纵容这种带血的流量,还需要针对其海量性、隐匿性、微暴力等特征对症下药,充分赋权受害人,积极构建反网暴的基础设施,让制止更精准,提示更及时,求助更便捷,引导流量向上向善,探索法治化治理方案。
责任编辑:沈关哲 图片编辑:沈轲
校对:施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