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滨攻守之战:诸葛亮和司马懿究竟谁棋高一着?
文:刀与笔(作者原创授权)
小说《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和司马懿的对决堪称经典,尤其是诸葛亮六出祁山之际,双方更是在渭滨使出了浑身解数,仅小说第一百零二回,就先后叙述了两军初战、司马懿设下诈降计、诸葛亮使用木牛流马等情节。小说所描绘的上述情节是否有其历史依据?历史上诸葛亮与司马懿在这一时段的对决究竟如何?本篇笔者将就此进行梳理。
小说中,诸葛亮在六出祁山之始采取了“虚攻北原,暗取渭滨”[1]的策略,但不幸被司马懿识破,蜀将吴班在引兵去烧司马懿搭建的浮桥时中箭落水身亡,蜀军其他几路人马亦遭魏军埋伏,折损约万余人,六出祁山蜀军首战失利。小说所描绘的这段情节,与历史记载有所出入。需要解释说明的是,历史上诸葛亮只有五次北伐,小说中六出祁山的故事实际上对应的大部分是历史上第五次北伐的事件。历史上诸葛亮第五次北伐首战虽然亦遭遇了失利,但原因和小说中所描述的并不相同。小说所述是诸葛亮“虚攻北原,暗取渭滨”的策略被司马懿识破,而历史上则是因为诸葛亮进攻北原及阳遂不利。历史上,诸葛亮第五次北伐伊始就屯兵五丈原(并非小说中所描述在上方谷火烧司马懿后才屯兵五丈原),而北原位于五丈原北,诸葛亮若能占领北原,不仅能够切断陇右通道,还能与五丈原形成犄角之势,从西、北两个方向合击司马懿的大营。[2]史载,曹魏多数将领对于诸葛亮驻兵五丈原并不以为意,但曹魏扬武将军、雍州刺史,对蜀作战具有丰富经验的郭淮却预判诸葛亮必定会攻取北原,并建议司马懿抢先夺占北原。司马懿采纳了郭淮的建议,郭淮迅速移兵北原,还未修筑好堑垒,大批蜀军已至,郭淮率军迎击才守住北原。进攻北原失利后,诸葛亮又欲以声东击西之计攻打阳遂,但再度被郭淮看破,蜀军攻打阳遂又因魏军已有防备未能成功。[3]
在笔者看来,历史上诸葛亮第五次北伐伊始进攻北原及阳遂不利虽然从情节上看与小说中“虚攻北原,暗取渭滨”策略被识破造成的损失相差较远,但却都反应了魏军在长久对待蜀军作战中积累的防御经验,只不过小说可能夸大了蜀军的实际损失,同时把识破蜀军和诸葛亮战法计策的角色从郭淮变成了司马懿。
小说中,六出祁山蜀魏粮尽首战后,司马懿又导演了一桩诈降计。司马懿派遣偏将军郑文(小说中又称其为秦朗之弟秦明)到蜀营投降,郑文谎称因司马懿徇私偏向同僚秦朗由此心生不平故而前来归降蜀军。诸葛亮将计就计,让郑文诱使司马懿前来劫营并暗中布置人马伏击。司马懿不知诸葛亮已识破诈降计,派遣人马接应郑文,结果被蜀军击败,负责前往劫营的秦朗亦中伏身亡。小说的这段情节于史无载,郑文亦是小说所虚构。但秦朗其人于史有载,同时,秦朗亦参与了对蜀作战。史载,曹魏青龙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率军第五次北伐,司马懿挂帅与之对阵,曹叡担心司马懿难以抵敌,派遣蜀护军秦朗督步骑二万前往助战并接受司马懿节度。[4]秦朗其人也颇有来头,其父为秦宜禄,原为吕布部下(秦宜禄后为张飞所杀),其母杜氏更是曾先为关羽所相中,后却为曹操据为己有。杜氏为曹操所纳后,秦朗作为曹操的继子被收养于府中,秦朗其人谨慎低调,颇为曹操、曹叡所认可。[5]历史上,秦朗虽然参与了对蜀作战,但并未在对蜀作战中身亡。
郑文诈降这一情节,在小说此前的篇目中亦有据可循,例如曹操派遣蔡中、蔡和到东吴诈降。在笔者看来,这样的类似情节虽然缺乏历史依据,却也算得上是诸葛亮和司马懿之间的一次计策对决。
小说中,木牛流马亦在诸葛亮六出祁山时首次登场。木牛流马作为蜀军运输粮草的工具,颇为灵巧神奇,小说所述其“皆不水食,可以昼夜转运不绝”。另外,木牛流马口中藏有机关,只要将舌头扭转便不能行动。蜀军凭借木牛流马不仅便利了自身的粮草运输,还利用木牛流马作为诱饵伏击魏军并夺取魏军大批粮草。历史上,木牛流马确是蜀军运输粮草的工具,《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亦详细记载了木牛流马的制作方法[6],但与小说所描述的大体有几处不同,一是木牛流马投入使用的时间,据《三国志后主传》[7]《三国志诸葛亮传》[8]等记载,在建兴九年(公元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时,就已经开始使用木牛运输粮草,而到了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又开始使用流马运输粮草。而小说中木牛流马的首次亮相均是在诸葛亮六出祁山(即公元234年)时。二是木牛流马口内是否含有机关于史无载。由于目前还未得到木牛流马出土的实物,学界根据文献记载认为木牛大抵为一种人力独轮车,流马则为改良版的木牛(也有观点认为流马为一种狭长的快船),虽然对木牛流马的样式功能有所争论,但可以肯定的是,实际使用中的木牛流马并非如小说中所述可以运转如飞同时动止自如。
小说中,木牛流马除了作为运输粮草的工作,同时也是蜀军伏击夺粮乃至于为上方谷火烧司马懿的诱饵,其价值效用似比历史上更为多元。不过,无论是小说还是历史,木牛流马的使用虽然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蜀军粮草运转的效率,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蜀军北伐后勤补给困难的问题(历史上,诸葛亮第五次北伐也做了全盘的打算,蜀军在渭水地区分兵屯田以为长久之计)。由是,小说中还特地塑造了诸葛亮巧用木牛流马因敌取资的情节。
历史所记载的诸葛亮第五次北伐的具体事件实际较为简要但亦能反应蜀魏双方的拉锯与角逐,小说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定发挥,让双方之间尤其是双方主帅诸葛亮与司马懿的对决变得更加生动和扣人心弦!
[1]《三国演义》第一百二回司马懿占北原渭桥 诸葛亮造木牛流马:“却说孔明复出祁山,下五个大寨,按左、右、中、前、后;自斜谷直至剑阁,一连又下十四个大寨,分屯军马,以为久计。每日令人巡哨。忽报郭淮、孙礼领陇西之兵,于北原下寨。孔明谓诸将曰:‘魏兵于北原安营者,惧吾取此路,阻绝陇道也。吾今虚攻北原,却暗取渭滨。令人扎木筏百余只,上载草把,选惯熟水手五千人驾之。我夤夜只攻北原,司马懿必引兵来救。彼若少败,我把后军先渡过岸去,然后把前军下于筏中。休要上岸,顺水取浮桥放火烧断,以攻其后。吾自引一军去取前营之门。若得渭水之南,则进兵不难矣。’”
[2]参见朱子彦:《司马懿传》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第296页。
[3]《三国志 郭淮传》:“青龙二年,诸葛亮出斜谷,并田于兰坑。是时司马宣王屯渭南;淮策亮必争北原,宜先据之,议者多谓不然。淮曰:‘若亮跨渭登原,连兵北山,隔绝陇道,摇荡民、夷,此非国之利也。’宣王善之,淮遂屯北原。堑垒未成,蜀兵大至,淮逆击之。后数日,亮盛兵西行,诸将皆谓欲攻西围,淮独以为此见形于西,欲使官兵重应之,必攻阳遂耳。其夜果攻阳遂,有备不得上。”
[4]《晋书 宣帝纪》:“二年,亮又率众十余万出斜谷,垒于郿之渭水南原。天子忧之,遣征蜀护军秦朗督步骑二万,受帝节度。”
[5]《三国志 明帝纪》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朗字符明,新兴人。献帝传曰:朗父名宜禄,为吕布使诣袁术,术妻以汉宗室女。其前妻杜氏留下邳。布之被围,关羽屡请于太祖,求以杜氏为妻,太祖疑其有色,及城陷,太祖见之,乃自纳之。宜禄归降,以为铚长。及刘备走小沛,张飞随之,过谓宜禄曰:‘人取汝妻,而为之长,乃蚩蚩若是邪!随我去乎?’宜禄从之数里,悔欲还,飞杀之。朗随母氏畜于公宫,太祖甚爱之,每坐席,谓宾客曰:‘世有人爱假子如孤者乎?’”
《三国志 曹爽传》裴松之注引《魏略》:“……其时秦宜禄兒阿苏亦随母在公家,并见宠如公子。苏即朗也。苏性谨慎……”
《三国志 明帝纪》裴松之注引《魏略》:“朗游遨诸侯间,历武、文之世而无尤也。及明帝即位,授以内官,为骁骑将军、给事中,每车驾出入,朗常随从。时明帝喜发举,数有以轻微而致大辟者,朗终不能有所谏止,又未尝进一善人,帝亦以是亲爱;每顾问之,多呼其小字阿稣,数加赏赐,为起大第于京城中。四方虽知朗无能为益,犹以附近至尊,多赂遗之,富均公侯。”
[6]《三国志 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亮集载作木牛流马法曰:‘木牛者,方腹曲头,一脚四足,头入领中,舌著于腹。载多而行少,宜可大用,不可小使;特行者数十里,群行者二十里也。曲者为牛头,双者为牛脚,横者为牛领,转者为牛足,覆者为牛背,方者为牛腹,垂者为牛舌,曲者为牛肋,刻者为牛齿,立者为牛角,细者为牛鞅,摄者为牛鞦轴。牛仰双辕,人行六尺,牛行四步。载一岁粮,日行二十里,而人不大劳。流马尺寸之数,肋长三尺五寸,广三寸,厚二寸二分,左右同。前轴孔分墨去头四寸,径中二寸。前脚孔分墨二寸,去前轴孔四寸五分,广一寸。前杠孔去前脚孔分墨二寸七分,孔长二寸,广一寸。后轴孔去前杠分墨一尺五分,大小与前同。后脚孔分墨去后轴孔三寸五分,大小与前同。后杠孔去后脚孔分墨二寸七分,后载剋去后杠孔分墨四寸五分。前杠长一尺八寸,广二寸,厚一寸五分。后杠与等版方囊二枚,厚八分,长二尺七寸,高一尺六寸五分,广一尺六寸,每枚受米二斛三斗。从上杠孔去肋下七寸,前后同。上杠孔去下杠孔分墨一尺三寸,孔长一寸五分,广七分,八孔同。前后四脚,广二寸,厚一寸五分。形制如象,靬长四寸,径面四寸三分。孔径中三脚杠,长二尺一寸,广一寸五分,厚一寸四分,同杠耳。’”
[7]《三国志 后主传》:“九年春二月,亮复出军围祁山,始以木牛运……十二年春二月,亮由斜谷出,始以流马运。”
[8]《三国志 诸葛亮传》:“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