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曼底战役中,盟军为何会在这个登陆点损失惨重?
文|逆北
1944年的诺曼底登陆战,是盟军对轴心国的一次巨大的胜利。但是,西方人并没有轻易陶醉于这场胜利中,举一例子,在影视作品当中,二战电影《拯救大兵瑞恩》,便极其接近史实。
影片中,在诺曼底一个代号为“奥马哈”的海滩,登陆的美国军队因为各种因素干扰,损失惨重。而在历史上,这一幕也是真实存在的。根据战后的统计,美军在奥马哈海滩登陆的伤亡,是其它登陆点的2—4倍(这还不算技术装备的损失)。美国对历史的态度,应该会给国内一度泛滥的“抗日神剧”,带来一些思考。
那么书归正传,为什么美军会在奥马哈海滩登陆战役中损失惨重呢?这还得从这场登陆战说起。
01防守德军得到加强1944年6月6日,大批盟军分乘登陆艇与运输机,在诺曼底海岸的奥马哈等五个登陆点进行登陆作战。其中,由美军将领布莱德雷指挥的美第一集团军负责从奥马哈海滩处登陆。
早在战前,盟军就通过大量的战术欺骗,将德军统帅部的注意力移向了加莱海岸等地区,而在奥马哈方面,盟军认为此处只有德国人的一个团驻守,所以不足为惧。
可是,盟军想错了,因为和他们对弈的德军将领不是别人,正是曾经纵横北非战场的“沙漠之狐”埃尔温·隆美尔元帅。隆美尔在之前的视察时,深感此处防御之单薄,所以从有限的防御兵力中,又调出了一个团以上的兵力协助此处防守。
(隆美尔在视察)
但即便如此,他仍有疑虑,所以,在官兵开入阵地的同时,他又下令增加了反坦克锥、拒马、水雷和地雷等的布置密度。因此,仅从战略侦查来看,防守的德军是经过加强的,可盟军还蒙在鼓里,这便为之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02德军居高临下,炮火猛烈说完德军防御的加强,还有两点原因也是应当强调的。一,奥马哈海滩的地形极为狭窄,当盟军在正面登陆后,他们所面对的不是沙滩开阔地,而是高度为从30—45米不等的断崖。这些断崖难于攀登不说,上面据守的德军,还控扼着由奥马哈沙滩通向内地的道路。因此,盟军要想巩固登陆场,打开进入内地的道路,他们就必须清除断崖上的德军。
可是,事实哪有那么简单,德军居高临下不说,还集中榴弹炮连,将炮口对准了狭窄的海滩。结果,许多登陆盟军刚想压制来自断崖的火力,就被炮火所吞噬,这也极大增加了盟军的伤亡数字。因此,地形的不利影响,也是盟军遭遇重创的一大原因。
二,就得说说盟军自己的实际表现了。负责登陆的美第一集团军坐船出发后,便仿佛掉入了人间地狱。他们坐的船可不是咱们今天的客轮,而是登陆艇,这种登陆艇摇晃剧烈不说,高度还不够,这使得许多海浪直接灌进座舱。美军坐在里面晕了船,呕吐不止,体力飞速下降,这在影片中有重现。
就在美军为晕船所折磨时,一个更糟糕的消息传来,由于海上风浪大,导致许多登陆艇根本无法靠岸,而且就在此时,水中未清除的水雷也被触碰引爆,给美军心灵蒙上了巨大的阴影。不得已,许多登陆官兵提前下水,他们在几乎齐身高的海水中拼命挣扎,向海滩逼近。
登陆的步兵理想的认为,自己的水陆坦克可以为自己提供火力掩护,但他们想错了,因为装载30多辆水陆坦克的登陆艇,因为担心敌人炮火伤害,也提前在水中卸下了自己的装备。
水陆坦克,顾名思义可以在海水中行驶,可是,水陆坦克对海水的深度和速度也是有要求的。美军不顾这些要求,在距离海岸还有三海里的地方就把它们丢下。结果,许多坦克顷刻间沉没于涛天巨浪中,连喘口气的机会都没有。残余的几辆虽行驶到了岸上,也被敌人的火力击毁。所以,从战争一开始,登陆的步兵就失去了坦克的掩护,而只能自己独立突击作战。
德军一看美军没了坦克支援,更是欣喜万分,他们将子弹和炮弹任意倾泻在海滩上,让美军痛苦万分。这也难怪后来美军恨得咬牙切齿,不接受他们的投降了。
03工兵大量伤亡,海滩美军乱作一团美军上岸后,需要排除沙滩上的地雷和其它障碍物,可是,一方面,敌人的火力过猛,另一方面,负责排除障碍和水雷的工兵,因为未携带重武器跟在突击部队后面,而分外显眼。德军也知道工兵的厉害,所以专挑他们打。这也导致美军开辟登陆场的效率大大降低,后续部队虽然前来驰援,但因为工兵没有做好“拓路工作”,他们也只能拥挤在狭窄的海滩上打转转,等待命运的安排。
04得到舰炮支援,侥幸扳回败局不过,让人庆幸的是,就在美军步兵蜷缩于海滩上还击德军时,奥马哈海滩外的洋面上,西方盟军的海军部队觉察到了登陆部队不利的处境(空军也有参与,但因担心轰炸误伤自己人,所以很快退出)。因此,他们冒着搁浅的风险,把自己的军舰开到距离海岸线不到800米的地方,用舰炮猛轰断崖,这一举措极大扭转了战局走向,也减轻了登陆部队的压力,一些美军趁机分散突入德军阵地,取得了不小的战果。
在海军舰炮配合下,登陆的美军逐步占领了奥马哈海滩断崖的制高点,他们接应主力向前突进,而德军由于失去断崖制高点,又没有援兵,所以只能偷偷溜走,奥马哈海滩被占领了,而美军官兵的血,也染红了这里。
参考文献:
刘鹭编著《从诺曼底登陆到巴黎解放》 解放军出版社
(美)科尼利厄斯·瑞恩《最长的一天》 中信出版社
(英)约翰·吉根《二战史》 北京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