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泊船瓜洲》诞生记
一千年前的今天,王安石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庆历二年(即1042年)高中进士第四名,开始了他入仕又出仕,拜相又罢相的精彩人生。 他是中国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和改革家。他的诗文位列唐宋八大家,有《临川先生文集》存世。
公元1070年(宋神宗熙宁三年),王安石任同平章事(宰相),加速推行变法。但是由于反对势力的攻击,于熙宁七年四月(1074年),被迫辞去宰相的职务。
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二月,王安石第二次拜相进京之时,创作《泊船瓜洲》,言熙宁变法之志。今天我们就来解读这首名诗,看看这首名诗是怎样写成的。从而帮助我们的同学、快速提升古诗七言绝句的阅读和写作水平。
我们知道,《泊船瓜洲》这首古诗共有四句: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四句诗实际上是绝句诗结构的四个组成部分,它们依次是起句、承句、转句和合句。通常我们习惯称之为“起承转合”。
那么,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是怎样写成的呢?
熙宁七年(1075年)春天,王安石恢复相位奉诏回京,继续推进熙宁变法运动。在进京的途中,船停在瓜洲过夜。王安石面对当空的皓月心潮澎湃,不禁拷问:今日你送我进京,又有谁会知道哪天你会照我还乡!
王安石拷问明月是有原因的。
王安石第一次拜相主持变法是在熙宁三年(1070年),却在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回到了江宁。那么,王安石此次拜相进京主持变法,会是功成圆满,还是再次罢相,王安石心里并没有准确的答案。
于是,王安石在这船泊瓜州之夜产生了作泊船瓜洲诗一首,以表达自己励志变法决心的强烈愿望。想到那相送的明月和这被送的国相两个意象,于是就有了这首泊船瓜洲诗的合句: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合句中的“还”字,准确表达了王安石此时此刻的矛盾心理:一方面是诗人变法强国福民的决心,另一方面是对变法难免失败的担忧。
关于“合句”,古诗词里的“合句”又叫“结句”,是“完结、结局”的意思。从诗文结构的角度讲,“合句”就是绝句诗里的“结局”。
有了合句即有了结局,深谙作诗之道王安石知道,接下去就是要构思诗的起句。起句,意思是开端。王安石对自己的内心说:“我们的合句是明月何时照我还,我们合句的前提是什么?我们合句的前提就是我们的起句。”
王安石自己的内心回答说:“明月何时照我还的前提是我们离开京口来到了瓜洲,京口瓜州只是一水之隔。因此,我们的起句应该是京口瓜洲一水间。”
有了这首泊船瓜洲诗合句和起句,王安石知道,接下去就是构思这首诗的转句。转句,意思是转移话题,和合句是直接的因果关系。王安石对自己的内心说:“现在,我们回到我们合句,再次面对我们的合句我问你,我们合句即明月何时照我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明月何时照我还的主要原因就是我们的转句。”
王安石自己的内心回答说:“明月何时照我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皇上颁诏要我回京继续主持变法,就像早春二月吹绿江南的春风,一下子又唤醒了我励志变法的决心。所以明月何时照我的主要原因就是春风又绿江南岸。”
有了这首泊船瓜洲诗的转句以后,接下去就是构思这首泊船瓜洲诗的承句。承句,既是转句的前提,又是起句的结果。王安石对自己的内心说:“不错,春风又绿江南岸,正是我们这首泊船瓜洲诗的转句。现在,我们构思我们的承句。我们面对我们的转句我问你,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前提是什么?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前提就是我们的承句。”
王安石自己的内心回答说:“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前提是,我这次拜相进京,离我上次罢相回到江宁,之间相隔不足一年的时间,就像瓜州距离钟山比瓜州距离京口也只是多出几座山一样。所以,我们的承句应该是钟山只隔数重山。”
王安石对自己的内心说:“很好,钟山只隔数重山,正是这首泊船瓜洲诗的承句。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把它写下来。”
王安石自己的内心回答说:“好吧,这首诗的题目是《泊船瓜洲》。起句是京口瓜洲一水间,承句是钟山只隔数重山。转句是春风又绿江南岸,合句是明月何时照我还。”
这就是近千年来广为流传的名诗《泊船瓜洲》的创作过程。
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