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之“焚书坑儒”,不能仅仅看作是统治者乱施淫威的表现
百家争鸣时代的知识阶层创立的各种思想体系,以及他们的实际行动,都对秦始皇统一天下有着积极的背景意义和实际效用。
但是,大秦帝国建立后,却生发了“焚书坑儒”的悲剧,何也?古往今来,对此历史事件评说不一。下面,浅谈一点自己的认知。
秦始皇一统天下后,为了秦王朝的长治久安,专门组织召开宫廷会议,让朝臣们讨论究竟该用什么制度来治理国家。有的说应该继续实行分封制,有的则认为应该推行新兴的郡县制。
争论中的朝臣们(剧照)
其中,分封制的代表丞相王绾认为:“原先的燕国、齐国和楚国的许多地方离都城太远,如果不分封诸侯,恐怕很难管束那里的民众。要是分封皇子或功臣到那里去做诸侯,事情就好办多了。”
郡县制的代表廷尉李斯不同意这种意见,他说:“西周初年,周天子大封诸侯,以辅助王室统治天下。可到后来,诸侯争霸称雄,动摇了周朝的根基。为此,应该止分封、行郡县。否则,大秦帝国恐怕会重蹈周王朝的覆辙。”
李斯(图像)
秦始皇听了大家的议论,经过深思后,表态肯定了李斯等人的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的意见。随之,大秦帝国建立了一整套从中央到地方的政治体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但是,许多读古书、寻古礼的博士,仍然不肯接受这一既成的事实。他们坚持认为“殷周之王千余岁”,是“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的结果,希望秦始皇师古以长久。
从这种情形来看,可以说,当时的知识阶层的很多人没有跟上时代政治的发展,暴露出了知识阶层的政治幼稚性。
时光荏苒,公元前213年的一天,博士淳于越和大臣周青臣,又因故在朝廷上争论起郡县制、分封制的优劣来。
淳于越(剧照)
这时,已经升任丞相的李斯对秦始皇说:“古今不同,制度建设自然不一样。如今政令统一,不管是老百姓还是读书人,都应该好好地践行现今的法律法规。
可是,有些读书人不仅觉得现在的制度没有古代的好,而且造谣惑众,利用古书上的记载来攻击先行的国家制度。
这种情况,如不及时禁止,对陛下的统治是不利的。为此,我认为,除了秦国史书以外的史书,乃至私人收藏的《诗》、《书》以及诸子百家的著作统统清理、烧掉。”
“焚书”场景(图像)
李斯的一番话,使得秦始皇陡然间想起了韩非子的言论:“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于是,秦始皇再次认同了李斯的建议。随之,“焚书令”颁行于世了。
“焚书”之举,遭到了读书人的强烈反对。他们大肆议论、斥责秦始皇的“暴行”,导致秦始皇对他们非常不满。
当秦始皇发现为自己寻找仙药的方士侯生和卢生逃走后,秦始皇勃然大怒,忍无可忍,马上委派御史大夫去追查那些诽谤自己的读书人。结果,四百六十多名儒生被逮捕、“坑杀”了。
“坑儒”场景(图像)
在一统天下、一个君主、一种思想“三位一体”的政治格局取代了诸侯争霸、百家争鸣的时代,确立了唯一的社会政治权威的情况下,知识阶层再要各逞己见,游说天下,势必会动摇政权基础。
对此,最高统治者是绝对不能容忍的。那么,他们就挟帝王之威,向知识阶层痛下杀手。于是,“焚书坑儒”之类的事件就悲惨地发生了。
鉴于此,一些学者认为,作为从事观念工作的大多数知识分子,在政治革命的前奏期作用甚大。这时,革命方向的主导权操纵在他们手中,他们用观念、思想鼓动人民推进革命。
李斯与秦始皇(图像)
但是,随着政治革命的深入,这些知识精英人物逐渐退居二线,一批政治行动家出现了在一线。前者往往因观念所限,固执己见,成为后者行动的障碍。
如此一来,行动者势必要收拾他们,尤其当他们企图干涉政治活动之际。
清人朱彝尊在他的《秦始皇论》中说:“彼之所深恶者,百家之邪说,而非圣人之言。彼之所坑者,乱道之儒,而非圣人之徒也……。
其忿然焚之不顾者,惧黔首之议其法也。彼始皇之初心,岂若是其忍哉!……。然则非秦焚之,处士横议者焚之也。”
综上所述可知,秦始皇之“焚书坑儒”,不能仅仅看作是统治者乱施淫威的表现。
主要参考文献:《资治通鉴•秦纪》、《战国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