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体”爆火,究竟是情感的宣泄还是表达的匮乏?
首先,要明确的一点就是不论是“林黛玉体”还是“贾宝玉体”,抑或是其它什么“体”,用不了多久就会消失到网络之中,这是网络时代的快速消费的一大特征。
我以为“林黛玉体”主要是情感的宣泄,而不是表达的匮乏。
第一,能够用“林黛玉体”来表达一下想法的人,应该是多少了解一点《红楼梦》的,即便没看过原著,也多少对半白话文了熟悉一些的,语感这个东西需要一定的语言天赋和一定的阅读量的,不是随随便便哪个人就能把“林黛玉体”运用得恰如其分的。
第二,用“林黛玉体”表达,大概有两种人吧。首先,一定是某些文艺青年,他们有这个语言能力以及这样的思维。其次,有些就是觉得好玩,于是便进行了跟风“创作”,我想主要是后者更居多数吧。
第三,“林黛玉体”的火爆,没有脱离中国文字的传统,没有对中国语言文字造成结构性的伤害,远比“YYDS”这些毫无营养的网络语言高级高明万分,真正表达匮乏的是“YYDS”这些,而不是“林黛玉体”。
故此“林黛玉体”不应该被过分声讨,随它去吧,它大概率会自行消失的,即便不消失也不是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