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屯田得粮百万斛,邓艾屯田积聚三千万斛,一斛到底多少斤?
三国时期,公元196年,曹操将汉献帝刘协接到许都,挟天子以令诸侯,并开始在许都屯田。第一年曹操便获得了大丰收,“得谷百万斛”,后来屯田,粮食肯定是越来越多。后来,司马懿、邓艾都进行了屯田,尤其是邓艾,在淮南广开屯田,六七年便得“三千万斛”。
在古代,一个国家靠的就是人口,而人口要想增长,就需要足够的粮食。农耕社会的人口之所以比游牧民族的人口多,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农耕社会每年春天播种,秋天收获,打下的粮食,交完公粮后,足够下一年的吃喝了。魏国将屯田作为基本国策,经过多年屯田,积攒了许多粮食。
曹操屯田得一百万斛
和袁绍、袁术四世三公相比,曹操也算白手起家了。他刚起兵时,在陈留“散家财,合义兵”,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李典、乐进等人投奔曹操后,才勉强有了一些家底。但是曹操没地盘,没粮草,后来在枣祗的建议下,任命任峻为典农中郎将,开始在许都周围屯田。这是曹操第一次屯田,获得了大丰收,收获一百万斛谷。相关史料如下:
太祖以峻为典农中郎将,募百姓屯田於许下,得谷百万斛。《三国志·任峻传》
曹操正是靠着收获的这么多粮食,实力暴涨,先后击败吕布、袁绍、刘备等军阀,统一北方。
邓艾屯田得三千万斛
邓艾,文武双全,武能抗衡蜀国大将军姜维,文能屯田。但是有本事的人也要有伯乐慧眼识珠,邓艾的伯乐正是司马懿。邓艾在过了二十年的平静生活后,被司马懿发现,受到重用,开始屯田。
邓艾从陈县、项县出发,一直巡视到寿春,论证了屯田的可行性,提出两点,第一点是开凿河渠,兴修水利,灌溉农田,第二点是在淮北、淮南实行军屯。
邓艾通过考察,还著作了《济河论》这本书,他认为:“令淮北屯二万人,淮南三万人,十二分休,常有四万人,且田且守。水丰常收三倍于西,计除众费,岁完五百万斛以为军资。六七年间,可积三千万斛于淮上,此则十万之众五年食也。以此乘吴,无往而不克矣。”
通过邓艾的讲述可知,屯田的好处很多,不但不需要从许都运粮,每年还能够收获五百万斛,六七年便是三千万斛。
曹操屯田所得的一百万斛,邓艾屯田所得的五百万斛、三千万斛分别是多少斤粮食啊?
我们看看古代的容量单位,一斛等于多少斤?
斛是我国旧量器名,也是容量单位,在唐朝之前,斛是容量单位“石”的俗称,说“斛”大家不熟悉,说“石”大家便再熟悉不过了。因此在古代,斛和石是通用的。
据许慎《说文解字》中描述:“斛,十斗也。”秦汉时期开始,石和斗之间是十进制,因此1斛=1石,1石=10斗。1斗相当于现在的12斤(6kg),1斛粮食等于120斤(60kg)。
通过计算,那么曹操收获的一百万斛粮食便是1200万斤粮食(600万kg),邓艾口中的五百万斛粮食便是6000万斤粮食(3000万kg),三千万斛粮食便是7200万斤粮食(3600万kg)。
说实话,曹操和邓艾屯田,都非常有效果,尤其是邓艾通过兴修水利,灌溉屯田,六七年便会得到三千万斛粮食,怪不得蜀汉和东吴联手,都不是曹魏的对手。没办法,魏国土地肥沃,人口众多,粮食也多得吃不完,国力自然就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