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悟:修一副好脾气,得一世福报!




《道德经·第三十三章》中讲:“胜人者力,自胜者强。”

人活一世,最难打败的不是强大的对手,而是自己,习惯了发脾气,就很难控制情绪,殊不知:发脾气是本能,控制脾气才是修养。

任何时候,都不要做情绪的奴隶,你的情绪决定了你的命运,脾气越坏,福气越少;脾气越好,福报越深。

一、坏脾气,就是心魔

《庄子·庚桑楚》中讲:敬之而不喜,侮之而不怒。

顺时不喜,逆时不怒,不被情绪牵制是一个人最好的状态。

坏脾气是心魔,你控制不了它,它就会将你吞噬。

从前,有一位农夫乘船过河,前面有一只船马上要撞过来,农夫喊了几声都没人回应,气急败坏的农夫破口大骂,结果,等到船真的撞上后,农夫才发现,这竟是个空船。

刚才怒气冲冲的农夫,瞬间火气全消。

有人曾说:“生活中90%的烦恼,并不是因为事情本身,而是你对这件事情的反应所带来的烦恼。”

一个坏情绪爆棚的人,即便身处光明,也会觉得世界黑暗,其实,一切都源于你的内心,你越愤怒,事情越复杂;你越平静,事情越简单,因为愤怒会让人失去理智,变得冲动,愚蠢的人才会乱发脾气。

真正强大的人,从不会被情绪牵制,能够抵挡坏脾气的侵袭。

要知道:人生短暂,是为幸福喜悦而来,不是为了生气发怒。

好脾气宛如晴天,自带光芒,走到哪里,都会有好运相伴,坏脾气则如狂风骤雨,走到哪里,都是一片狼藉,人生在世,别让坏脾气挡住你的好运气。

你的福气,都藏在你的脾气里。

二、你的脾气,藏着你的福气



《庄子·天下》中讲:“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

一个人看不惯的东西越多,境界越低,格局便越小。

真正有本事的人,不是居高临下脾气大,消磨福气;而是甘居人下脾气小,积攒福报,在一个小镇上,李家的儿子李鸿与白家的女儿感情深厚,早早订了婚约。

可谁曾想,白家的女儿在一场大病中去世,白家实力雄厚,又看中李鸿的潜力,便资助他考取功名,可他却不务正业、游手好闲,考试落榜后,无处可去,就一直住在白家,经营着白家的商铺。

一日,在商铺卖货时,他与顾客因为小事大打出手,岳母前来调解,他却丝毫不领情,反而心生怒气,与岳母大吵一架,岳母无法忍受,便将他扫地出门。

李鸿离开白家后,便去客栈当伙计,没过几天,他又因与人发生争执,被迫卷铺盖走人。

岳母看他可怜,让他回到商铺,可他自觉被看不起,便又将气都撒在岳母身上,说道:“谁要你帮我找事做,离了你白家我照样活。”

可离开白家的李鸿,没有真本事,只能混日子打零工,还总因为自己的暴脾气而丢了工作,到头来,浑浑噩噩,一事无成。

脾气大,其实就是没本事,一个人的愤怒,说白了,就是对自己无能的痛苦。

真正厉害的人,不会生无谓之气,因为他们懂得:脾气暴躁,处处是坎坷,脾气温和,福报随之而来。

在一座道观中,一日,道长带着小道童下山出游,经过客栈,吃饭休息。

一个小孩从他们身边经过,不小心摔倒在地,道长赶忙将孩子扶起,检查孩子有没有受伤,可孩子的母亲反而说到:“修道之人怎能欺负一个孩子,要是孩子受伤了,我和你没完。”

周围的客人看不下去了,便开始指责孩子的母亲蛮不讲理:“孩子明明是自己摔倒的,道长好心扶起,怎能不分青红皂白就诬陷别人呢?”

事后,小道童问道长:“您被误解,为何不还嘴?”

道长笑着说道:“一个人的脾气里,藏着自己的福气,何必因为这种小事坏了自己的福气呢?“

此话恰巧被路过的富商听到,富商也目睹了事情的经过,十分佩服道长的为人,当即承诺要为道长修缮道观。

你的脾气里,藏着你的格局与气度,更藏着你的福气,要知道:发脾气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甚至还会带来更为严重的后果。


赢在宽宥,死在脾气。那些有福气的人,不是没有脾气,而是不会被脾气左右,他们懂得控制脾气,更懂得为自己的脾气负责。

三、好脾气,是最大的福报



脾气与福报就像一对冤家,此消彼长,你弱他强。

坏脾气,真的能要命,好脾气,也真的能带来好运,福气是损耗还是积累,是透支还是提升,都藏在你的脾气里。

《太上感应篇》中讲:“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每个人的祸与福都是自己修来的,想要福气绵延,就要先控制脾气,好脾气,是最大的福报,做人要像河流一样,遇到障碍绕道而行,而不是横冲直撞。

老子有言:“善战者不怒,善柔者不辩,善胜者不争。”

脾气人人都有,发脾气是人的本能,而修一副好脾气,才是本事,面对令人恼火的事情,一笑而过才是最有力的还击,余生不长,不要将时间浪费在发脾气上,少发脾气,就能多发现生活的美好。

“生态”盖指生命体与其环境的有机联系。生态伦理就是人们对生命存在与生态环境关系的道德观念、基本规范和道德实践。20世纪以来,随着人类对环境危机的广泛体认,生态意识猛然走出专业圈囿,置身公众舞台,被赋予影响人类环境实践,维护全球生态平衡的重任,成为世界显学。道教不是生态学,但其生态伦理精神因其独有的特色而为其他学说和宗教不可替代,否则就不可能衰而复兴,流传至今,影响深远。在伦理认识上,道教以其重视生命的喜乐、宁静、恬淡、朴素和心灵的充实与扩展为特色,关注自我与自然的协调,以人为本,内容简而深、博而约,具有无穷的趣味;在伦理实践上,道教致力于体玄修道,韬光养晦,淡泊名利,求得生命在情感、行为、自然、人伦与文化的互动中长存长立,因此它在对自然生态和人的关系的认识上,表现出开发生命活力的自觉能动性、与自然对象的同一性以及伦理认识的整体系统性。用道教的话来说,就是“自然之道不可违” 1 、“顺乎自然之道”。此自然所指是事物本质之自然、人生之自然、社会之自然。参悟事物、人生和社会之本质,求得生命与本性应有的风格、态度和气象,就是道教伦理追求的目标与精神支柱。 

道教生态伦理精神体现在它的精致深刻的内容和吸引世人的内涵中,蕴涵在使它延续、发展久远的生命力中。具体而言,道教生态伦理精神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一是万物一体的精神。道教所崇拜的最高对象是“道”。道教的宗旨是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所谓得道,就是通过修炼与大道一体化,因此,道教在中国诸多宗教中是最注重现实生命的宗教。在它看来,世间万物是一体的,自然万物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人是天地万物的一部分,应当以生为乐,重生恶死,使生命不断升华。人类也要以平等意识尊重自然万物的存在与个性。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提出:“天地中和同心,共生万物” 2 ,认为理想的太平世界是人与各个层次的自然事物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世界。在道教思想家葛洪那里,万物一体的平等意识也非常明确和丰富,他认为人通过修炼可以实现“长生久视”、“肉体成仙”的理想,这个理想也就是与自然齐一或万物一体的境界。道教还有“生道合一,重人贵生”思想,老子指出,道是宇宙的本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天地万物,物我一也。”这表明道教注重从宇宙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人类的意愿。万物一体的生态伦理精神告诉人们,与自然要和谐相处,营造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的社会。

二是生而不有的精神。与万物一体的精神相关联,道教认为人生最高的境界和准则是产生万物而不占有万物的道德。道教认为,人的肉体修炼、精神完满的最高境界是“道”。“道”是如何产生的呢?葛洪提出:“道起于一,其贵无偶,各居一处,以象天、地、人,故曰三一也。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人得一以生,神得一以灵。” 3 并且自认为这是对老子智慧大道的发挥。老子曾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自然的要义是:“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由之,只有“道法自然”才符合道德的思想。高尚的道德在于繁生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帮助万物而不自恃有功,引导万物而不宰制它们。唐代道教学者、医学家孙思邈就是这种精神的实践者,他的医学理论以天人一体、生而不有说为基础,谓“天有四时五行”,“人有四支五藏”,“阳用其形,阴用其精,天人之所同也”,“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圣人和之以至德,辅之以人事,故形体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 4 孙思邈本人“学殚数术,高谈正一”,不仅医术精湛,而且品德高尚。道教的这种生而不有的精神具有相当的实践性和普世意义这种实践性和普世意义,提出了世间事物持续平衡发展的观念,揭示出人类要顺应自然,效法自然法则,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才能得心应手,取得成果;如果强行索取,则会适得其反,破坏和谐,不能达到很高的境界。

三是曲成万物的精神。在道教以前,《周易传》有言:“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这里指出天道与地道是相对峙而又相协调的,其协调是由人来作中介的。老子将人提到重要的地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既然“人亦大”,那么人就不是仅依附于自然,受制于自然,而要驾驭自然规律。因为人要依靠自然而生存,要与自然进行物质交换。道教于此进而提出:人要三思而行,审时度势,求仙问道而不强作妄为;如果反其道而“妄作”,势必败坏心性,甚至危害人类自身。道教的修习者认为人与宇宙万物是互相感应的,感应的基础在于人和万物都有灵性,人与物资讯相通。宇宙演化不停,生生不息,人作为宇宙共同体中的一员,应该以促进整个宇宙更加和谐完美为目标,而不应该以毁灭各种自然物的行为来扼杀宇宙的生机。因此,道教不仅给人以一种思想信仰,以安身立命或将注意力放在教义教规的完善和遵守上,求得祭祀、祈祷的肃穆和虔诚,而且将信仰或教义教规具体化为各种道功、道术,进而形成操作体系,引导众信徒去实践力行。可以说,道教是重视道、术、行的宗教,既重视“道”的提升,又积极提倡功法和炼养术。真正的道徒对道教真谛的切实掌握,在于不仅要懂得它的基本宗旨,或具备其虔诚的信仰,还要作道术的训练,努力积累道功,日进无疆,不断深化和纯正信仰。这样,就充分强调了人类活动的主体能动性,以及人与自然的适应性。人作为天地的中介与协调者,既要顺应自然,又要制约自然变化,加以引导,以曲成万物。

四是合而不同的精神。道教合而不同的精神是与传统伦理学中的“和合”精神相承接的。道教《太平经》提出:“中和者,主调万物者也”,认为自然界与人间社会各层次的事物,皆包含阴、阳、和三种基本要素,合而构成一物,故名三名同心。“元气有三名:太阳、太阴、中和。形体有三名:天、地、人。天有三名:日、月、星,北极为中也。地有三名为:山、川、平土。人有三名:父、母、子。治有三名:君、臣、民。” 5 三名同心就是理想的太平世界。阴阳之道体现天意,所以人要顺应阴阳之理,从各个方面保持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和顺,才能消灾去异,致力世界太平。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道教在信仰系统、丹术符箓、仪式规范中发展了和合的思想。合而不同的生态智慧,帮助人们认识到世间万物多样性存在的意义。保护了事物的多样性,就有可能达到可持续发展。

五是循环再生的精神。在关于如何有效地利用自然方面,传统的中国人确立了“大”和“久”的目标,并认为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人要有中正的德性,效法天地,用制度节制人的无穷欲望,不造成对自然与人类的伤害。《周易》指出了两个途径,其一是“九二贞吉,以中也。”其二是“中正以通。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天下,不伤财,不害民。”道教也发展了类似的思想,强调对生命以及生命存在条件的确认是圣人之智、圣人之德,是圣人之业,人的理想的生活世界是一个物我同一的美好社会,认为在那样的社会里,生命可以循环连续、周流罔停、生生不息。早期道教认为古之得仙者,或身生羽翼,变化飞行,卓然特立于一般人的本性之外,甚至化身异形,有似雀之化为蛤,雉之化为蜃。后来的道教吸收了更多的人伦日用思想,从生命循环再生的角度出发,把“老而不衰,延年久视,出入任意” 6 作为神仙之道。五代时期的道教学者谭峭以“化”的观点看待宇宙、人生和社会,提出:“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形化精,精化眄,而顾眄化揖让……” 7 整个人生和社会的兴盛就处在变化统一的过程中。道教在利用物资的观念上,主张人类要多多节制欲望,保持万物的生机与发展活力,这与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依时令进山伐林,夏以前禁采樵,禁捕幼兽幼鸟、禁杀鱼蟹,不竭泽而渔,不焚林而猎等观念是相当一致的。人与生物资源相处,要进行物质交换。进行物质交换不是强行占有,而是对自然作顺应与调适。

六是融通万有的精神。道教思想一向把大自然看作是一个充满生命的超巨大系统,其中的所有事物都相互有机地联系着,宇宙在其历程中运行,是时间坐标和空间坐标的交叉线。从老、庄之始便探其玄机,以揭示自然界中固有的整体关系。老子说:“大道泛合,其可左右。万物持之持生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8 也就是说,大道像广阔的河水一样滋润着万物,毫无私心,毫无偏意,像伟大的母亲一样爱护着所有的生命,所有的生命依靠道的养育而生。对自然界要善意对待,这是因为在根本上“人与天一也”。9 既然如此,就必须保护生态环境。庄子曰:“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禅,始卒若环,莫得其伦,是谓天均。天均者,天倪也。” 10 也就是说,万物都来自特定的物种,但在不同物质的物种之间也存在着联系和转换,如同圆环一样,分不出始终和次序。这种自然的联系性,可以叫做“天均”。道教认为道为世界的本原,道是创造一切生命的总源泉,是融贯万物生成的总动力。唐代道士吴筠说:“通而生之之谓道,道固无名焉。畜而成之之谓德,德固无称焉。尝试论之,天地人物,灵仙鬼神,非道无以生,非德无以成。生者不知其始,成者不知其终。探奥索隐,莫窥其宗,入有之末,出无之先,莫究其朕,谓之自然。自然者,道德之常,天地之纲也。” 11 这里立足于物象世界的固然之理,推理道德本体对于物象世界的意义,其中蕴涵着通生无匮、品物有方的生态伦理智慧。大道是宇宙的本原,也是观察天地万物的出发点;站在大道的角度观察人世,天地同一,万物一齐,物我无分,无此无彼;天地万物虽然形态各异,人间诸事虽然各有其理,但说到根本上,则各顺其情,各尽其性,各自自然,各自皆安,这就是差别之中的同一,相异之中的不异,体悟到差别之中的同一,相异之中的不异,也就体悟到了大道,也就融入了大道。

总而言之,上述诸方面,落实到现实中以保持生物物种、绿化美化生活环境,可以为维护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这就意味着,道教生态伦理必然并且能够进行现代性转换。而转换的契机,则在于具有高尚精神境界的现代性人格的塑造。因为根据道教的观念来看,人经过修炼而达到的崇高境界并不神秘,遥不可及,至高的神仙也是人在世的造化和修行的体现。我国宗教史专家牟钟鉴先生把道教的神仙人格特征概括为这样几个方面:一是生命力深厚旺盛,因此能够健康长寿;二是精神境界高超,摆脱“小我”而成就“大我”,所以精神可以不死;三是智慧超群,有很高的洞察力和预见性,却又大智若愚,和光同尘;四是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功德在世;五是潇洒自在,豁达从容,善于化解烦恼,始终保持喜乐心情。能够做到这些方面,就可以称为活神仙。所谓神仙境界,除了幸福快乐的人,便是优美宜人的环境。蓝天白云,青山绿水,鸟语花香,人民和平幸福地生活着,其乐融融,这就是人间桃花源般的美好生活。12 我们认为,人们只要努力建设,把中国道教的这种万物一体、生而不有、曲成万物、合而不同、循环再生、融通万有的伦理精神,融会灌注到现代人格的塑造中,用以推进我们的物质和文化建设,人间的仙境是可以在眼前出现的。


别让脾气,毁了自己的福气,脾气越坏,福报越薄;脾气越好,福报越深。

本文作者:逍遥子 老子道德经

评论问答

生与死,对人是重大的考验。愁老忧死是可笑的,贪生怕死是可耻的,但决不是说,任何情况下的任何一种死都是勇敢的。苏联的奥斯特洛夫斯基在战争中多次负伤,又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从事繁重的劳动,最后,全身瘫痪,双目失明,剧烈的疼痛在日夜折磨着他,但他没有去死,而是拿起笔,开始了从来没有干过的..

1757年的一天,乾隆皇帝的宠臣、翰林院“掌院学士”和珅,来到翰林院视察。阿谀奉承和胆小怕事的翰林们纷纷对和珅行跪拜大礼,唯独刘定逌只长揖不拜。和珅大怒,借口把刘定逌逐出翰林院。刘定逌回到家乡以教书为业。先后在武鸣、隆安、桂林、宾阳等地书院讲学。一次,有个姓潘的老农要给儿子娶媳妇,他..

蒲松龄笔下《聊斋志异》各种狐仙鬼怪、奇人异事,其中有一则故事名为《三生》,讲述了一个人因前世罪恶三生三世被罚做畜生的悲惨故事,以此警醒世人多行善事,勿作恶!这个..

如果你相信爱情,这个故事会带来温暖;反之,这个故事则会带来信念。缘 分李丹妮的父亲李树化,是祖籍广东梅县的泰国华侨。童蒙时期,李树化就返回祖国接受教育。在梅州中学读书期间,与同校学习的林风眠结为好友。辛亥革命之后,林风眠组织了130位梅州青年出去看世界,李树化瞒着家人偷偷跑出来,随着..

现在是五浊炽盛的时候,众生的福德特别浅薄,所以难以感召智者来指导、帮助众生。浊世是否没有智者,是否没有佛菩萨来度化众生?不是,有智者,也有佛菩萨,他们从未停歇地..

宽容,是一种美好的情怀,如细雨滋润着大地,像黄昏吹起的云烟,是沙漠里涌起的甘泉,若夜色中微澜的婵娟。宽容是舟,载人远航;宽容是海,容纳百川;宽容是伞,遮挡风雨;..

孟尝君,战国四公子之一。他先后担任过齐国、魏国、秦国三大强国的相国,终因膀弯伸不直或江湖水太深,心灰意冷,退出江湖,回到自己齐国的封地薛邑。这个薜邑的唯一大地主,关起门来,当自己的“薜国”、国中之国的主儿,宣称与齐国划清界限,中立于东周列国。这个很有故事的人,如“鸡鸣狗盗”“狡兔..

程咬金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个历史人物,主要原因还是因为评书和小说,使得程咬金成为隋唐战争中不可或缺的一个角色,而对于程咬金也有相关的歇后语,半路杀出个程咬金,这也是根据小说中的程咬金的性格得来的,小说中的程咬金喜欢使用板斧,经常埋伏在路边,然后杀出来,所以才有了半路杀出一个程咬金的..

据说学佛后,判断命运有没有改变,首先是看骨相,其次是看面相。看骨相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技术门槛有点高,看面相就成了很多学佛者判断自己福报是否有增长的好办法。就我..

现在大多数人的一生,基本上都是围绕着赚钱、享乐而展开的。要知道:吃苦就是吃苦,享福就是消福。一个人的福报好比银行的存款,如果只取不存,就会有透支的时候。如果不培..

本内容由发布在云修行频道

本内容发布在历史时间网网,道悟:修一副好脾气,得一世福报!是一篇由创作的发布的历史文章,最新最全的历史内容数据信息平台,本站支持发布收藏转发分享海报,更多请登录历史时间网网。

作者

    历史时间网

    《历史时间网》感恩您转发云修行内容历史,如需投稿请登录本站,登录后即可投稿分享收藏,并且看作文获取积分兑换礼品。

    登录 投稿说明

    https://www.lishitime.com/news/11738.html

长按下面的图片另存或分享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