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画家杰克逊·波洛克逝世
1956年8月11日 (农历7月初6),美国画家杰克逊·波洛克去世。
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 Pollock 1912年1月28日~1956年8月11日)是20世纪美国有影响力的抽象绘画奠基人之1及抽象派表现主义(abstract expressionism)运动的主要气力。他的艺术被视为2战后新美国绘画的意味。
波洛克生于怀俄明州,曾就学于洛杉矶的美术学校。17岁时他来到纽约,在艺术学生同盟随托马斯哈特本顿(Thomas Hart Benton)学画。他从意味艺术上转移,并发展了1个在帆布上喷涂和滴颜料的绘画技术。 310年代,他遭到墨西哥壁画艺术的影响,评论家史密斯说:迪古里维拉那种为属于大众的公共艺术献身的热忱,可能有助于波洛克构成偏爱巨幅的感情。(爱德华卢西史密斯著,陈麦译:《1945年以后的现代视觉艺术》,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第26页。)他崇拜塞尚和毕加索,对康定斯基那种富于表现性的抽象绘画和米罗那种充满神秘梦幻的作品也情有独钟。
1938年到1942年间,他为联邦艺术工程工作;1950年代到1960年代,他通过文化自由议会(Congress for Cultural Freedom)遭到中央情报局的支持。
在他看来,现代艺术家不应当再象传统艺术家那样寻求再现,而应当关注内在精神和情感的表达。他说:现代艺术家生活在1个机器时期,我们有机器手段逼真地描绘客观对象,如相机、照片。在我看来,艺术家的工作是表现内在世界换句话说是表现活力、运动和其他的内在气力。现代主义艺术家的着眼点是时间和空间,他表现情感,而不是图解社会。(埃伦H约翰逊编,姚宏翔等译:《当代美国艺术家论艺术》,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第8页。) 但是,对波洛克艺术影响最大的,还是那些来自欧洲的超现实主义艺术家所带来的思想。给我印象最深的,波洛克曾回想说,是他们关于艺术源自无意识的观念。这类观念对我的影响胜过这些特殊画家的创作。(埃伦H约翰逊编,姚宏翔等译:《当代美国艺术家论艺术》,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第3页。) 他1开始先是热中于描绘那种所谓生物形态的图形。这些图形充满原型的、好斗的、动物性的、色情的、神秘的特点。他给这些超现实主义作品加上传统的或神话的标题,以表现在特定环境下不朽的人类情感。1947年,波洛克的绘画有了决定性的突破,从而诞生了他那自由奔放的滴画(drip painting)。 事实上,对这类风格有决定性影响的,正是超现实主义关于艺术源于无意识的观念,即所谓心理自动化的创作方法。
波洛克曾详细介绍了其滴画的创作方法:我的画不是来自画架。在作画时我几近从不平展画布。我更喜欢把没有绷紧的画布挂在粗糙的墙上,或放在地板上。我需要粗糙的表面所产生的磨擦力。在地板上我觉得更自然些。我觉得更接近,更能成为画的1部份,由于这类方法使我可以绕着走,从4周工作,直接进入绘画当中。这和西部印第安人创作沙画的方法类似。我进而放弃画家们通经常使用的工具,像画架、调色板、画笔等等。我更喜欢用短棒、修平刀、小刀、和滴淌的颜料或搅和着沙子的厚重涂料、碎玻璃和其他与绘画无关的东西。1旦我进人绘
画,我意识不到我在画甚么。只有在完成以后,我才明白我做了甚么。我不担心产生变化、损坏形象等等。由于绘画有其本身的生命。我试图让它自然显现。只有当我和绘画分离时,结果才会很混乱。相反,1切都会变得很调和,轻松地涂抹、刮掉,绘画就这样自然地诞生了。(埃伦H约翰逊编,姚宏翔等译:《当代美国艺术家论艺术》,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第5页。) 让我们想想布雷东在《第1次超现实主义宣言》中有关超现实主义作家自动化写作方法的介绍,将之与波洛克的以上表述作1个比较,就能够看出波洛克的作画方式与超现实主义者的创作是何等类似:找1个尽量有益于集中注意力的静僻地方,然后把写作所需要的东西弄过来。尽你自己所能,进入被动的、或谓接受性的状态。忘掉你的天才、才华和所有其他人的才华。牢记文学是最可悲的蹊径之1,他所通往的地方无奇不有。落笔要迅疾而没必要有先人为主的题材;要迅疾到记不住前文的程度,并使你自己不致产生重读前文的动机。(柳明9主编:《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262页)波洛克这类自由奔放、无定形的抽象画风格,成了反对束缚、崇尚自由的美国精神的体现。这类全新的绘画,体现了画家惊人的创造力。它在两个方面充分展现了新颖性和独创性。
其1,满幅的构图风格。我们知道,以往的绘画中,常常都有1个倍受关注的视觉中心。不管是所谓封闭的古典主义绘画,还是开放的巴洛克绘画,画面形象都有核心形象与陪衬形象的差别。而如今,在波洛克的画面上,这类差别消失得无影无踪,所谓画面的中心,已全然无迹可寻。画面涣散无际,全面铺开,毫无主次。这类无重点满幅展开的画法,在印象派画家莫奈的晚期名作《睡莲》中,其实已初见端倪。而波洛克在画中将之发展到了史无前例的自由程度。正由于此,波洛克的这类画法被赞誉为1911年毕加索和勃拉克的分析立体主义绘画以后最引入注视的绘画空间方面的新发明。(罗伯特休斯著,刘萍君等译;《新艺术的震动》,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第276页。)
其2,绘画作品成为画家由情感所安排的行动的直接记录。波洛克的每张作品都不是轻易画出确当他作画时他沉沦于吓人的狂热行动中。(古德诺:《波洛克画的1张画》,《艺术新闻》1995年第5期,第3940页。)而他作画进程中的那种充满节奏的自由运动,则在那铺于地板的巨幅画布上留下痕迹。对完成后的作品会是甚么模样,他事前全然不知,画完后才根据需要剪裁1块,绷到画框上去。艺术评论家罗森伯格将这类绘画称作行动绘画,其含义便是,画家在这里所显现的已不是1幅画,而是其作画行动的全部进程。画布成了画家行动的场
所,成了画家行动的记录。1947年波洛克的这1幅《整整5寻》成名之作是用油彩和铅在画布上创作的.(寻--长度单位,合6英尺或1.829米, 用于丈量水深),仅就这个题目的含义,除意指海水的深度之外,还意味着滴色的层次,语意双关。全画以蓝绿色为主调,波洛克在画上先是大面积滴注,然后按各区域的情况加洒深浅不同的绿色,再后是黑色油漆,最后再在表层使用铝漆,漆中还夹杂着很多添加物;同时还在某些他认为必须补色的地区浇滴1些醒目的白色和无光泽的色采。 画家沿着画布边走边滴,让本身运动与滴色动作调和配合。我们从《整整5寻》上可以看到色线绵密得象网1样彼此纠缠着,有的地方密不透风,有的地方突然出现泛上来的蜜黄色。图上的局部即显示了两注稠厚的蜜黄色块,它仿佛在白色乳性液体中流出来的缓慢色斑,还勾带着缓慢的紫色,因此成为全画的最亮点。
波洛克对自己的行动绘画常常失去信心,在苦闷中精神异常,1956年在酗酒以后开车失事身亡。
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 Pollock 19121956)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