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十三陵列入联合国《世界遗产名录》
2003年7月3日 (农历6月初4),明103陵列入联合国《世界遗产名录》。
明103陵是中国明朝皇帝的墓葬建筑群,座落于北京昌平区天寿山下40平方千米的小盆地,距离京城约50千米,自永乐7年5月(1409年)起用,直到安葬崇祯帝后结束,用时230多年,共葬有13位明代皇帝,23位皇后、2位太子、30余名妃嫔、1位太监,是全球保存完全皇陵墓葬群之1,2003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明代共有16位正式即位皇帝,但北京的明103陵只有13位皇帝,未有入陵的因由各异。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早年建都于南京,死后葬于南京钟山的明孝陵;继位的朱元璋长孙建文帝朱允炆,在其叔父燕王朱棣(即后来的明成祖)发起靖难之役攻破南京以后着落不明,因此没有帝陵;第7帝朱祁钰,在其兄明英宗于土木堡之变被瓦剌所俘以后登上帝位。后来英宗复辟,朱祁钰被害死,英宗不承认他是皇帝,摧毁其在天寿山修建的寿陵[1],以亲王身分将他葬于北京西郊金山的景泰陵。
长陵永乐皇帝朱棣铜像103陵的主陵是朱棣于1409年至1413年最早兴修的长陵,他当时经车驾临视,钦定山名为天寿山,1423年他于北征鞑靼途中驾崩,后安葬于此,但长陵工程直至1427年始全部竣工。期后近200年的兴修,构成长达7千米多的完全建筑群。
13座陵墓中,明成祖朱棣的长陵、嘉靖帝朱厚熜的永陵和万历帝朱翊钧的定陵,均是生前所建,范围亦最大,其余陵墓则是死后才开工,大约会用半年修建。崇祯由于是亡国之君,并没有正式建陵,现时的陵墓是以其亡妃田氏的墓穴改建。
定陵出土的明神宗金丝翼善冠(复制品)1957年,北京市政府公布103陵为北京市第1批重点古建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103陵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国务院公布8达岭103陵风景区为全国44个重点风景名胜保护区之1。1995年12月,明103陵博物馆成立。2003年7月3日,明103陵列入联合国《世界遗产名录》。